APP下载

高中成长导师“突围”之路

2020-05-29姚晓岚

中国德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突围导师制导师

姚晓岚

导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成长陪护者,是作为家长的朋友、班主任岗位的教育补充来对孩子进行引导、开导和指导。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内的一些普通高中曾推行过导师制。这是导师制从大学向中学延伸的开始。当前,随着高考新政的逐步推广和普通高中第九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导师制与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学长制—起又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那么,如何让导师制在新高考、新课改中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一、明确成长导师职责

部分中学早期推行的导师制是实行分层教学后为弥补行政班级管理弱化而采取的教育管理措施,导师更多的是承担教育管理的角色,因而属于“德育导师”。随着新高考的推行,高中选课走班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单凭班主任难以应付学生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和个性需求,因而在适应新高考、新课改而实施的导师制中,导师更多的是承担指导学生学业发展和生涯规划的角色,属于“成长导师”。

高中阶段是学生品性养成、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指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因此,成长导师对高中生进行全面指导的必要性、迫切性比以往更强,它不仅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基于此,笔者对成长导师职责的理解和定位是:

1.学业指导。学业指导包含学业规划、学习方法指导、选科指导三个方面,其中指导学业规划是最重要的内容。高考新政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课程、科目、专业的选择权,也提供了更多的升学途径,教师要发挥自身经验优势,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潜质、兴趣特长,为他们合理选科、选择专业方向提供针对性指导;还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高校多元选拔作准备。

2.生活引导。学会生活不仅仅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应包括帮助学生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如适应高中住校生活、适应不同环境下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使其具有诚信友善的品质和团队精神、开放意识、国际理解力;更进一步,要帮助学生确立生活目标,学会承担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将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3.心理疏导。心理疏导的范畴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走出不良情绪、心理困扰和情感困惑,还应通过深入交流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爱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其坚韧乐观、奋发向上,具有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4.生涯向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传递社会经验;引导学生选择自我发展道路,构建人生愿景,探讨未来职业生涯方向;还应与学生家长共同制订个性化教育方案,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在高中的不同学段,导师工作的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

在高一年级,导师应和学生多讨论读书的意义、生活的理想,引导他们确立高中学习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业;指导学生从初中学习方式向高中学习方式转变,注重独立思考、理解与分析;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生活和人际交往;培育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规则意识、团队精神等品质。

在实施选课走班的高二年级,导师则要引导未来职业理想,在多元升学途径中给予具体的指导;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拓宽视野、发展能力,感受社会的精彩与人生的多种可能。在走班教学、分层流动增强的这一阶段,导师应着力塑造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到了高三,面对紧张的学习节奏和频繁的学业考试,导师更多的是要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疏缓情绪、调节心理;作好高考报名、高校招生等各种政策解读;引导学生在志愿选择等重大抉择期学会处理不同意见,并规划大学生活。

二、推动成长导师“突围”

据笔者了解,一些中学的早期德育导师制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教育管理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导师的工作职责不清晰、指导学生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导师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导师工作评价不完善等等。虽然大多数导师能够接受指导学生的任务,但从工作的投入状态来看,仍然停留在一般层次上,没有进入预期状态。如果以最初人们对它所抱有的积极期望来看,德育导师制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个中缘由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第一,导师开展工作缺乏一个有形的空间作为载体,从而使其工作过程难以显现。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可以依托行政班级来进行,从班级的表现和状态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到班主任的工作状况。而导师的工作对象是单点分散的,缺乏班级这样一个整体的有形空间作为依托,人们对导师工作的过程、状态很难了解和掌握,导师工作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很难有一个可视化的显性表现。

第二,导师队伍过于庞大,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增加了导师队伍的管理难度,也影响了导师的工作效果。在一些學校,担任德育导师的不仅是任课教师、班主任,教辅人员、行政后勤人员、生活老师也担任了导师。导师身份的复杂性,使得导师评价难以有客观标准。加上导师指导的学生平均在10至15人,使导师工作难以深入,学生也很难在众多的导师工作过程中获得信息反馈。

第三,评价手段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不强,评价结果对导师没有实际影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成绩十分重视,甚至对考试结果“分分计较”,这是因为教学成绩是衡量教师工作能力、教学业绩的重要标尺。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也很重视,因为其评价机制、评价结果有政府部门的力量支持,各级教育行政机构评选出来的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一样具有较高的含金量。但导师工作就不—样,校内的优秀导师在职称评定、年度考核中的优势体现得不够充分,考核结果对导师们来说无关痛痒。而数量庞大的导师队伍又给管理者的评价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对导师工作的个性化、准确性考量就难以实现。

第四,教育观念的转变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导师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指导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现实中的教育教学压力使得很多教师已无暇顾及其他事务,所以对导师职责所赋予的工作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甚至有一些老师主观上认为担任导师不属于自己的工作范畴,增加了自己额外的负担。

基于对早期中学德育导师制工作实践的反思,笔者认为,要促进当前高中成长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应注意以下问题:

1.明晰导师角色。导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成长陪护者,是作为家长的朋友、班主任岗位的教育补充来对孩子进行引导、开导和指导。这些角色能使导师走出学科教师的条条框框和视野,以情感为纽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融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

2.安排导学课程。由于导师工作对象的分散性,受导学生普遍缺乏心理归属感,因而固定时间、地点,将导师与学生的见面安排进课时,建立稳定的“导学课”就显得非常重要。导师应设计“导学课”的主题与内容,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与学生互动交流。这一带有仪式感的课程和导学方式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提高导师工作的实效性。

3.建立培训机制。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全方位指导需要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学校要系统设计课程,对导师进行谈话艺术、沟通技巧、心理知识、专业选课、教育政策、生涯规划指导等多领域的培训,以提高导师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教师也应该借指导学生的机会进行专业研修,积累解决各类学生复杂问题的教育经验,促进自身成长。因此,要通过培训让导师转变观念,使之认识到担任导师是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的一个锻炼机会而不是一项负担。导师的工作不只有付出,而是在学生受益的同时自身也不断获得经验和成长。

4.展开科学评价。导师的部分工作可以进行量化评价,但更多的工作内容和效果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因而对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价需要用多元化方式来进行,既要通过工作的过程记录来了解导师工作的频率和基本情况,又要通过班主任、受导学生及其家长对导师的认可度以及学生的变化情况来考量。但需注意的是,导师考核忌严忌细。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教育学的标准只有—个,就是自由。”教师若没有教育思想、教育方式的自由,就谈不上创造性。过于繁琐、机械的管理方式容易使教师同样机械地对待学生,从而使最初的愿望变形走样。

5.恰当进行激励。学校应重视导师工作的劳动效能,保护好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对表现优秀的导师要进行肯定和表彰;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应充分考虑优秀导师或使之占一定比例;在职称聘任中,导师的工作年限与工作业绩也应给予体现,使之获得成就感。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措施,能有效促进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有助于教师在指导学生发展方面真正发挥作用。

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说:“古者學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他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书院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游”的价值在于弟子跟随老师左右,在朝夕相处、求学问道中感受其学术造诣、处事作风和人格风范,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承接智慧、修身悟道,逐渐完成学业和人生境界的提升。成长导师应从中获取经验和灵感,以“从游”的方式拓展师生互动的空间,使教育场合多样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丰富师生的交往活动,使教育维度多元化。

责任编辑 孙格格

猜你喜欢

突围导师制导师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极速突围战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