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定位下师范生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文山学院师范专业的调查

2020-05-29陈雅风徐国娟

文山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师范生普通话技能

陈雅风,徐国娟

(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师范生技能的培养对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应用型定位下,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师范专业改革的突破点,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服务地方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于“教学技能”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多种表述,例如,在教育部主持撰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教学技能”界定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1]薛猛,牛羽霞在论文《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模式》一文中认为“教学技能要素的厘定要以建构和发展的视角来考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与研究等要素。其中,教学设计是基础技能,教学实施是核心技能,教学评价是保障性技能,反思与研究是发展性技能,四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清晰的教学技能素养结构模型。”[2]本文针对师范生教学技能中最基本的要素,教学基本功“三字一话”,包含表达、教材处理、编写教案、教学评价等。

一、文山学院师范专业教学技能调查分析

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要素,是教师学科素养的主要内容。在应用型办学理念的影响下,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专业技能训练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文山学院师范专业技能训练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师范专业技能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的对策。本次调查,涉及文山学院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音乐学、体育、美术学、小学教育等在内的15个师范专业,调查对象为已经结束实习的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总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2份,回收率97.3%,其中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100%。下面对问卷反馈情况归纳整理如下:

(一)师范生技能情况

狭义的理解而言,师范生技能主要指“三字一话”,即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以及普通话。调查显示,多数同学的普通话等级在二乙,占到64.4%,取得二甲证书的同学占34%,等级较高的一乙与等级较低的三甲占少部分,剩下0.1%的同学估计是在三甲以下的等级。

对于师范生的“三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的练习情况而言,51.7%同学表示专门练习过,48.3%表示没有专门练习过。可见,在板书方面还有将近一半的师范生没有认真对待。

(二)相应课程设置

在关于各师范专业所开设的技能训练课的调查中,除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教师教育的必修课以外,80.5%的学生表示上过各科的学科教学论,在实习前到中学进行教学观摩与视频观摩的分别占75.3%与75%,而班级训练微乎其微,仅占3%,可见相应的教学技能练习还有欠缺。(见表1)

表1 开设的教师教学技能训练课

(三)教师的指导

实习前的校内试讲,是提升师范生专业技能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试讲次数以3次居多,占32.3%,试讲2次与试讲4次的比例接近,分别为25.3%和25%。试讲时间也是衡量试讲的重要标准,以15~20分钟为主,占60.9%,其次是试讲半小时,占18.2%,也有试讲一节课45分钟的,占16.8%,试讲10分钟的,仅占4.1%。学生自己的试讲安排以3次居多,少则2次,多则4次,每次试讲时间15~20分钟占到60.9%。同时,41.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技能训练时间与教师的指导不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见表2)

表2 试讲次数与时间

(四)课程实施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范生教学技能体现的主场,课堂教学包含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重难点的把握、编写教案、导入新课、组织教学、板书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表3 课程实施能力

从调查数据(表3)可以看出:第一,师范生对教材的把握与理解较好。87.4%的学生认为能理解教材的知识点;92.7%的学生认为能够较好的处理教材的重、难点;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82.5%的学生在编写教案方面觉得没有太大问题;83.2%的学生认为能够较好的导入新课;76.3%的学生觉得板书设计较好;81.5%的学生对多媒体运用比较娴熟。第二,教学表达与沟通能力较好。教师的口头表达是传授知识的关键之处,23%的学生自认为表达能力好,54%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不错,22%的学生觉得仅为一般,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表达能力较差。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情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91%的学生自认为与学生沟通良好,7.9%的学生认为中等,仅1.1%的学生认为较差,这也是年轻的实习生们在教学中的优势。教学过程中除了有声语言外,肢体语言也是辅助教学的重要因素。75.7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能够调动课堂教学的气氛与辅助有声语言进行教学。课堂教学有很多的偶发事件,关于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能力的调查中,75.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灵活处理。第三,学生的教学评价能力相对较好。教学评价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相应的评价,还包括,编制试题或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70.6%的学生认为选择、编制试题良好;74.4%的学生觉得能够较好的评价学生。

由此可见,就师范生的“三字一话”能力而言,大部分同学的普通话水平在二乙,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书写方面的练习与指导都还不够。针对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的专业课程设置相对较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上课比较吃力,在校期间试讲训练过程中,也存在教师指导不够、针对性不强等现象。

二、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技能训练,夯实教学基本功

在教师基本功方面,学生的“三字一话”是最直观呈现在教学中的因素,根据调查与访谈,大部分师生反馈与师范生技能相关的训练课程不够,与教学相关的“三字一话”训练中,课程设置还有增加的空间。例如,在普通话教学中,前几年部分二级学院承担普通话教学的教师普通话等级未达到一级乙等,有的学院内部挑选普通话或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师,仅依据听着较好的标准,比较主观。同时选派教师方面并非由全校统筹安排,当然,这其中有师资不均衡的因素,大部分的普通话测评员集中在人文学院,而这些教师同时承担相应的专业课的教学,有时就难以调配。对于三笔字的训练缺乏相应的指导,一是,全校承担书法课的教师相对较少,难以完成全校所有师范专业三笔字的指导工作。除此之外,普通话和书法课的学分在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有一个学分,如果开设教师口语课的师范专业,那么普通话训练与指导的学时还能够相应增加,若没有开设教师口语课,一学期只有9周的普通话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加上文山学院的生源以云南省内同学为主,少数民族居多,在平翘舌、撮口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相应的教学时间来指导与纠正。

(二)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

师范专业的课程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教育课与专业基础课以外,主要是各学科的学科教学论。大部分专业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学科教学论课程,该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课程,一般开设一学期,大部分为4个学分,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变为3个学分。但小学教育专业既开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又开设数学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在学分上有所区别。该课程一般包含理论加上少部分的教学实践。虽然4个学分的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算是学分高的课程,但实际上教学时间远远不够。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学科教学论》这门课程一般除了教材外,还会征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完成包含语文课程的发展、演变,以及语文教学的五个模块: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在内的理论课程外,还要在课内观摩研讨优秀教学课例。一般在开设学科教学论的学期会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见习,会带学生到中学听课或参与相应的教学。这样分布后,一学期72学时的教学实际远远不够。同时,在“影响实习效果的主要障碍”的调查中,69.9%的学生反馈专业知识欠缺。并且,“教师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师范生专业实践课是将师范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行动的重要活动。”[3]因此,建议开设教育教学、核心技能课方面的通识选修与专业选修课,加强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这需要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中不断深入思考。同时,重视教育见习环节,建立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加强与一线教学的紧密联系。

(三)加强专业教师的指导,避免流于形式

“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一支业务精良、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这支队伍中要有教学理论研究能力强的老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激励高水平教师承担教育类课程教学任务;也要有实践能力强的老师。”[4]就目前的课程设置而言,在大三下学期安排小组试讲。在访谈中,很多学生表示校内试讲是实习前的重要环节,但试讲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不够深入细致,对自己的教学帮助不大。目前各二级学院专门的教学法教师非常有限,一般一个专业仅有一位科班出身,存在部分学院的教学法教师专业性不强的现象。一般情况下试讲指导教师是本专业所有教师都参与,本着平均分配的原则进行安排,因此,存在指导流于形式的现象。

在现有的师资条件下,可以考虑外聘部分教学能力突出的一线教师来指导师范生的教学。逐步形成校内的高校老师与当地一线中小学名师相结合的教学梯队。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应支持高校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丰富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在中小学教育服务工作的经历,提供切实有效的技能指导。在摸索实践中,逐步推行双导师制,既能让校内导师发挥理论指导优势,也兼具校外导师发挥教学经验优势,通过定期交流与分享,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切实提升师范生技能。

(四)建立与完善技能训练场所

教学技能与其他技能一样,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就提升师范生技能的方式而言,全国绝大多数的师范院校,通过利用微格教学来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一种利用现代视听技术设备培养并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教学模式,通过录播系统记录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指导教师及同组同学现场对授课‘教师’进行点评,受训者在课后可反复观看录制的课堂视频进行自我修改以达到受训目的。”[5]

微格教学通过提供教学视频,给予学生自我观看、自我反思、自我矫正的机会,使学生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闪光点和不足,提高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技能和调控能力。对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特别是对即将步入教师职业的高校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可控制的教学实践系统,其优势在于将学生这一主体、指导教师这一教学主导和以教学训练为主线的三者进行有机结合,为师范生提供模拟现实课堂的练习环境。一般情况,微格训练以15分钟的教学片段为主,精简课堂教学,师范生通过微格训练从中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不仅是上好一个教学片段那么简单,还包括前期的备课,确定教学目标、小组分析研讨、撰写教案等方面的不断思考与打磨。目前,学校虽有录播室,但一是使用频率较高,申请困难,二是录播室无法应对整个班级的教学训练。因此,除了建设微格教室以外,其他相应的普通话语音训练室、板书训练室等提升师范生技能的场所也需补充建设。

在应用型定位的背景下,逐步建立完备的训练体系是师范生教学技能养成的重要环节。地方高校在提升师范生技能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与前进,逐步探寻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在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同时能更好地为地方服务。

猜你喜欢

师范生普通话技能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历史学师范生说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