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教学目标的高中英语分层进阶写作活动设计
2020-05-28田美红
田美红
摘 要 写作是最重要的语言表达性技能之一。它需要在不同阶段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训练逐步形成。文章 以人教版《英语》Module 1 Unit 3 Travel Journal为例,对如何围绕单元总体教学目标,分解和细化课时教学目标,开展单元整 合教学,设计分层进阶写作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等作有益的探索。
关 键 词 单元教学目标;分层设计;写作活动
当前高中英语单元写作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 有的教师不注重语言输出,为了赶进度,把单元写作 教学等同于课后背诵范文。写作内容和方式单一、枯 燥,导致学生写作动力不足。二是单元写作活动呈现 碎片化、孤立化的现象,单元写作活动设计缺乏主线, 活动与活动之间没有关联性、层次性和延续性。教师 无法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写作活动过渡到高阶思维 写作活动,课堂始终处于浅层学习状态。三是有的教 师缺乏整合意识,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 学习策略的培养,课堂照本宣科,无法基于单元主题,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这些问题严重阻碍 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学理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重要 依据。[1]单元教学目标是总体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单元教学目标要以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围 绕主题语境整体设计学习活动。每个课时目标的设 定都要为达成单元整体目标服务。[2]
语言学习具有持续性和渐进性的特点。听、说、 读、看、写等语言技能的培养是持续和渐进的过程。 学生只有在具体学习活动中不断实践,才能达到最终 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2]写 作是最基本的语言技能之一,也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输 出方式。根据Swain提出的输出假说(Output Hypothesis ),语言的输出活动有助于学习者体验目标 语语法结构和词汇以及语用的得体性,促进语言运用 的自动化,从而有效地促进二语习得。[3]基于单元教 学目标设计分层进阶写作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 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分层进阶写作活动的设计策略
- 关注主题意义,制定单元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社会——旅游与文化 ,以日 志的形式记录了主人公王坤沿湄公河而下的自行车 旅行。教学对象是高一实验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 课堂参与度高。教师可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 生表达的热情,但学生存在词汇量不足,句子表达受 限,语篇意识不强,文化内容理解不透等问题。教师 需搭建恰当的支架以保证单元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基于教材和学情分析,笔者制定了以下单元教学 目标:(1)获取、梳理、描述沿湄公河而下的自行车之 旅的事实性信息,分析人物的性格态度,了解旅游常 识和相关地理知识;(2)掌握表示祝愿、告别的日常用 语以及熟练运用现在进行时讨论将来的计划,能够写 日常电子邮件;(3)归纳、总结旅游日志的写作方式, 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尝试撰写一篇旅行日志;(4)通过 了解世界各地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和对祖国大好河 山的热爱。
- 整合单元内容,细化课时目标
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各种语言技能往往不是单独 使用的,理解性技能与表达性技能可能同时使用。因 此,在设计听、说、读、看、写等教学活动时,教师既要关注具体技能的训练,也要关注技能的综合运用。[2] 教师在宏观把握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 的实际情况,从微观的角度设计以下七个课时及相应 的目标。相对于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更加具体,课时 之间无痕链接,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
第一课时:阅读课(Warming up和Reading板块), 学习焦点是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沿湄公河而下的旅程 前的计划和准备工作等,并能够通过观察人物的言行 概括不同人物的态度和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语言学习课(阅读中的知识点和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板 块 的 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部分),學 习焦点是学生能够 掌 握 并 灵 活运用所学词汇、短语和句型,拓展认知的深度和 广度。
第三课时:读写课(Using language板块的Reading and discussing部分),学习焦点是通过阅读,学生能够 描述王薇和王坤在西藏那段旅程的所见、所闻、所感, 了解旅游日志的写作方法,并且结合自身经历,撰写 旅行日志。
第四课时 :语法学习课(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板 块 的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部 分 ),学 生 通 过 观 察、发现、归纳、应用和实践,掌握部分趋向动词用现 在进行时表示将来的用法,并运用电子邮件询问周围 同学的下一次旅行计划。
第五课时:听说写课(Using language板块的 Listening and speaking部分),学习焦点是学生分享自 己的旅行日志;了解王薇和王坤在老挝旅途中的所 见、所闻;熟练运用表示祝愿、告别的日常用语;在老 师的引导下续写王坤在泰国的旅行日志。
第六课时 :读 说课( Workbook 中的 Reading task 部 分),学习焦点是学生展示续写作品,同伴互评,通过 阅读准确理解主人公在柬埔寨和越南的见闻,并概括 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的异同点。
第七课时:单元复习课(课本的整个单元内容和 21世纪报中与旅游有关的文章),学习焦点是学生能 够通过小组合作,回顾单元内容,画出旅行路线,并用 中心词块标出关键信息,整合单元基础语言知识和旅 行信息。然后通过阅读同一话题报刊文章,加深对游 记的理解。
- 聚焦写作活动,分层进阶设计
为了有效达成以上课时目标,落实单元教学目 标,笔者在本单元前五节课都设计了写作活动。写作 内容上,每个活动都是围绕“旅游”这个主题展开,环 环相扣、各有侧重;写作形式上,五个写作活动层次分 明,从词、句写作过渡到段落、篇章写作,最后听后 续写。
(1) 第一课时:阅读课
“读写不分家”是语言教学专家一直强调的。由 于阅读课应以阅读为主,写作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教 师设计微写作活动。微写作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用课 堂3—10分钟,用30—80个词描述一个人,阐明一个 观点和说明一个事物等。微写作具有短小精悍、操作 灵活、目标明确的特点,在课堂上能够见缝插针地进 行。在学生梳理篇章结构和掌握沿湄公河而下的旅 程前的計划和准备工作等事实性知识之后,教师提 问 : Suppose you have a chance to travel with Wang Kun and Wang Wei, who will you choose to be the leader of the group? Why? 引导学生在分析、评价王薇和王坤的 性格特征的基础上作出评判。对于基础弱的学生允 许用几个词来概括。
[设计意图]本次微写作活动促进阅读课堂由浅 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同时,微写作具有微耗时、微篇 幅的特点,能够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和表达观点的机会,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习作展示]I'd like to choose Wang Wei, because I think she is stubborn and persistent. Once she has made up her mind, nothing can change it. Besides, she is eager and risk-taking. When Wang Kun told her the air would be hard to breathe and it would be very cold, she said it would be an interesting experience.
(2) 第二课时:语言学习课
语言使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所学语言对新内 容的表达上。这一特征往往被人忽略,但对设计语言 练习十分重要。[4]所以在学完语言知识点,讲评完练 习之后,引导学生用新学的词汇和短语写至少5个句 子或者编成故事。写作活动设计如下: Please use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you've learned in this unit to make up at least five sentences or a story. 针对不同学 习 层次的学生,本环节分为句子写作和段落写作,要求 用横线划出用到的新词或短语。如果课堂时间不足, 本活动将作为家庭作业完成。在学生展示自己作品 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善于发现学 生在语言基础知识运用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补充例 句,巩固知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写作有助于检测学生语 言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
造性思维。
[习作展示]Since I was five, I havebeen fond of cycling anddreamed of having a bike of my own. But problemscame up. My fatherdisagreed withme. He thought cycling was too dangerous. I understood that hecared about my safety. But Iwas determined to realize my dream, so I tried topersuade my father to buy a bike for me. Finally hechanged his mind andgave in. He said I might get a new bike if I studied well and made rapid progress. Therefore, Imade a study schedule right away, and ever since then, I have studied hard, even at midnight.Believe it or not, I got the first place in the final exam in that term. I was so excited that Istayed awakeall night. At last, I got a cool bike andwent on a journey immediately. Iwas very grateful tomy father.
这段小故事情节完整,设计巧妙,全篇包含了本 单元刚刚学过的11个短语(黑色字体部分),以及前两 个单元学过的5个短语(斜体部分)。
(3)第三课时:读写课
读写课立足于在阅读中促进学生思考、夯实学生 的写作知识,培养其写作能力和技巧,同时在写作中 强化、内化他们从阅读中获取的信息。[5]阅读是出发 点,写作是落脚点,教师通过提问:How is the journal organized?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时间线索:In the late afternoon; in the early evening; after supper; at midnight. 并用关键词列出不同时段的经历,然后进一步设问: What can we write about in a travel journal? 引 导 学生 关 注旅行日志主要是描写旅途中的所做、所见、所闻和 所感。最后,教师在梳理写作框架和写作内容的基础 上,提岀本课的写作任务:Please write a travel journal based on your own experience.让学生基于自身经历,写 一篇旅行日志。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旅行主题的语篇,学生大致 了解了这类文体的写作框架和写作切入点。语言训 练和最终输出的情境设计真实,贴近学生的现实生 活,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同时,通过聚焦语篇结构, 为今后相关主题的单元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习 作 展 示 ]Last Sunday, I went to the Ruiyun Mountain with Jane. We met at the bus station and set off at 8: 30 am by bus. Chatting and laughing, we arrived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soon. We got off the bus excitedly and began to climb the mountain. There was a stream with some fish in it, which made our trip more pleasant. Along the way, we breathed the fresh air and enjoyed the beautiful scenery. At noon, we successfully reached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which looked like the horseback. We laid out a white tablecloth on the ground and had a picnic together. How wonderful it was to share the delicious food with Jane. In the late afternoon, it's time for us to go back home, so we packed up and went down the mountain. I can't wait to have another trip like this.
- 第四課时:语法学习课 本单元的语法知识是掌握部分趋向动词用现在
进行时表示将来的用法,课本目录中提到的单元写作 技能是写电子邮件。所以,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观 察、发现、归纳和应用新的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实践新 的语法项目,设计以下写作活动: As we all know, you have exchanged your travel journals. Whose travel journal impresses you most? Please write an e-mail to him/her asking about his/her next travel plan. Remember to use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to express future actions . 教 师要求学生写一封电子邮件,询问旅行日志最令人印 象深刻的那位同学接下来的旅行计划。写作要求恰 当运用现在进行时表达将来的动作。这个写作活动 和前一课时的写作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整合、建构 知识。
[设计意图]真实的情境拉近了学生与写作对象 空间上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内在动力,达到交 际目的。
- 第五课时:听说写课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设计一个听或读的理解活
动,使之成为说或写的前提准备。[6]本课的听力内容 是一位来自老挝的女孩向王坤讲述湄公河的重要性 及沿途的美丽风貌。教师带领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 础上抓关键词 : the most important river, appear on the national flag, use the river for, as useful to us as,所有这 些词块都说明了河流的 重要性 ;temples, caves and a waterfall along the river, villages, 这些词表明了河流沿 途风景的美丽。听后活动一是预测王坤和来自老挝 的那位女孩的对话,掌握关于祝愿和告别的正确表 达 ;听 后 活 动 二 是 续 写 。 教 师 通 过 提 问 : Where will the Mekong River flow into after it passes through Laos? (Thailand.) Can you find Wangkun's travel journal in Thailand in your books? (No.) But you can use your imagina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you find on the Internet to create one.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网上找到的相关信息进行创作,续写王坤在泰国的旅行日志。由 于这是基于教材的首次听后续写活动,而且许多学生 对湄公河在泰国的情况所知甚少,教师需要步步设 问,引导学生写作主要关注湄公河在泰国的重要性和 沿途的美丽风貌,降低学生对听后续写的焦虑感。同 时,提醒学生参考Workbook部分关于柬埔寨和越南的 旅游日志。
[设计意图]听后续写的活動不仅有助于提高写 作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 网络等多渠道获取资源,能够加深对文化内容的理 解,增强跨文化意识。
三、分层进阶写作活动设计的几点思考 通过本单元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进行分层进阶 写作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做到:
- 关注恰切性
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细 心呵护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单元写作活动设计 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有的 学生英语基础较弱,那么一个单元五次的写作活动将 会让他们觉得疲惫,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要酌情增 减,逐步引导学生乐写、会写。
- 突出渐进性 单元整体设计视角下的高中英语写作能力的提 升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前期写作设计中 ,教师要充分 利用微写作的微篇幅、微耗时的特点,设计各种微写 作活动,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同学运用写长法尽情 表达。
- 重视延续性 写作活动设计不仅要关注单元内部活动之间的 关联性,还要重视单元之间写作活动的相关性。教师 除了在课堂上创设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外,还要用心 引导学生在课外撰写日记、便条、读后感等,让课堂的 写作教学在课外学习中得以延续。
基于单元教学目标的高中英语分层进阶写作活 动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语言、内容、思维、文化 等多方面的因素。写作技能需要在一定教学目标指 引下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训练培养。教师需要以主题、 语篇、学情作为设计单元写作活动的三个着力点,以 更高的站位思考单元教学目标,围绕主题整合单元课 程,细化单元课时目标,分层、分步实施写作活动,引 导学生进行有优秀语言为铺垫的、有合理结构支撑 的、有思想有观点的语言输出,让核心素养在教学中 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邓巍伟.教学目标实践过程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 大学,2013.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1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文秋芳.一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2010.
[4] 工初明.哪类练习促学外语[J].当代外语研究,2013 (2):28-31.
[5] 沈一然.读写结合,激发学生思维——基于六节高中 英语读写课的案例研究[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14
(6):26-30.
[6] 王蔷,程晓堂.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0.
(责任编辑:周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