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实验自然融入常态教学
2020-05-28张世钦
张世钦
摘 要 数学实验教学“常态化”的一个误区,是把实验僵化为一个教学环节,“为实验而实验”. 数学实验只有自然融入到常态教学 的整个过程当中,与具体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其教学功能与育人价值.实现“自然融入”的关键,是让数学 实验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体现出适切性与必要性.
关 键 词 数学实验;自然融入;常态教学;课例
笔者在线观摩了一个数学实验教学网络研讨活 动,活动的主题是“数学实验与核心素养”,旨在推动 两个方面的探讨:一是数学实验在发展学生数学核心 素养方面的功用与价值;二是如何将“数学实验”融入 常态课的教学中.在课堂教学展示环节,一位教师以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十三章第3节)这节内容为例,进行了课堂教学展 示.受活动主题的启发,笔者在课例分析的基础上,从 以上两个方面对数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思考.
一、课例简要回放
环节一:引入概念
执教者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然后由一般三角形过渡到“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 形).学生都能说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 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环节二:性质猜想
引入概念并明确定义之后,执教者让学生画一个 等腰三角形并观察、猜想其性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获得如下“猜想”: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等腰 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3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 线与顶角平分线重合(三线合一).
环节三:数学实验
“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实验 来验证.”执教者由此引出数学实验.
实验活动1:在一张形状不规则的毛边纸上,折叠 出一个等腰三角形.说一说你的折叠方法及理由.
很快,就有学生想到方法并展示操作:先将毛边 纸对折一下,得到一条直边,然后再对折使直边对齐 得到一个直角,将这个直角顶点向内任意翻折一下,
展开就会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如图 1)
实验活动2:用剪刀把刚才折叠得到的等腰三角 形剪下来,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验证“猜想1”.
一名学生到讲台上展示:将等腰三角形沿一条线 叠之后,两边完全重合,说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 图形.
实验活动 3:利用手头的等腰三角形纸片,验证 “猜想2”(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
学生沿对称轴折叠,发现两个底角重合,验证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实验活动 4:利用手头的等腰三角形纸片,验证
“猜想3”(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沿对称轴折叠,顶角的两边重合,说明折痕与顶 角平分线重合;沿对称轴折叠,底边的两端重合,说明 折痕又与底边上的中线、高线重合.由此验证了“三线 合一”.
实物验证之后,执教者还为学生提供了“几何画 板”(计算机软件)验证.
实验活动5: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验证“猜想2”.
一个等腰三角形,在保持等腰特征不变(“几何画 板”中设置顶点为底边中垂线上的点)的情况下,让学 生上下拖动顶点位置.可以发现:随着两腰长度(度量
值显示)的变化,两个底角度数(度量值显示)也在变 化但是始终相等.
实验活动6: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验证“猜想3”. 任意一个三角形,沿着平行于对边的直线移动一 个顶点,只有当另外两边长度恰好相等(即图中AB = AC)的时候,才出现''三线合一”的情形.(如图2)
图
环节三:推理证明
执教者指出:'通过数学实验验证是不够的,数学 结论最终还是要通过推理来证明.”接下来,将两个命 题具体化为证明题.结果发现,学生轻而易举地给出 了证明,甚至每个命题都给出多种证明方法……
环节四:定理运用(略)
二、课例分析
1“. 为实验而实验”导致认知过程逻辑混乱
分析上述课例中的几个'实验活动”可以发现,执 教者设计'实验活动1”的目的是通过'实验”的方法获 得一个等腰三角形,为下一步实验验证提供具体的实 验材料.然而,从认知顺序来看,这个'为实验”而设计 的实验活动事实上造成了知识学习的逻辑混乱 . 因为 这里所用的'折叠”的方法,其本质就是运用了等腰三 角形的轴对称性,初中阶段对轴对称(反射变换)的定 义就是'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之后,折线两侧的 部分能完全重合” '. 实验活动1”用折叠后剪切展开得 到等腰三角形,然后在'实验活动2”中又通过折叠重 合去验证'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这就相当于逻 辑上循环论证(由折叠剪切得到的三角形当然折叠重 合).事实上,从客观的知识结构上来看,等腰三角形 的两个性质定理(即课例中的两个'猜想”)其实都是 源自于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如果把'等腰三角形 是轴对称图形”作为对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定性描述的 话,那么两个性质定理其实就是更进一步的定量刻 画.课例在对称性'实验验证”上的逻辑混乱,使得认 知顺序没有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称性在前后 知识上的主线作用没有凸显出来,学生对等腰三角形 轴对称性的理解缺乏概念角度的认识支撑,未能从概 念的本质特征上思考为什么'折叠重合”.
- 数学实验呈现出“初中教学小学化” 在引入概念之后,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等腰三角 形的定义,甚至,在实验活动1中,大部分学生也都能 想到折叠方法.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 学阶段有过等腰三角形及轴对称概念的学习.由于小 学阶段的几何学习主要是'实验几何”,类似上述课例 中的实验活动,特别是实验活动2和实验活动3(折叠 验证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学生在小学阶段都是 做过的(据笔者对所在学校七年级新生的调查).在这 样的情况下,初中阶段再对等腰三角形的'折叠重合” 和'两个底角相等”进行实验验证,是没有必要的.把 这样的'验证”活动再一次引入课堂并且作为一个固 定环节,其实就是罗增儒教授所说的'初中教学小学 化”[1].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因此,数学实验设计 与安排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对学生的思维调动.喻平教 授指出 :'数学实验教学将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有机 结合在一起,实践性和操作性是它的外部特征,通过 实验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则是数学实验的核心 和最终归宿.”[2]如果一个实验活动没有思维挑战性、 缺乏思维调动或者促进作用,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实验 价值.就笔者对课例的观察,在后续的'推理证明”环 节(特别是两个底角相等的证明过程中),大部分学生 都能很快想出不止一种证明方法,说明学生仅仅通过 头脑中的表象操作就能验证猜想并获得证明思路,教 师努力推销的以动手为特征的'数学实验”反而让学 生觉得既低级又无趣.
- 数学实验被僵化为一个教学环节 从教学流程上来看,执教者为学生设计的认知顺 序是'概念建构—性质猜想—实验验证—推理证明— 巩固应用”.的确,这样认知流程体现了数学研究的 '基本套路”.但是,如果教师在设计数学实验的时候 缺乏对具体内容及学生认知现实的分析,把数学实验 僵化为一个教学步骤与环节,那么数学实验的实际价 值与作用,就可能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不能体现出来. 喻平教授认为 :'数学实验教学本质上是以数学问题 为出发点,以获得数学结果为目标,充分展示探究过 程的实践活动.”[3]這就是说,数学实验是'问题驱动” 下的'目标明确”的'实践探究”.从问题的提出到目标 的达成,数学实验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实践探究”作 用.在不同的认知节点,数学实验还应该发挥不同的 认知促进作用.因为这一点,数学实验被细分为'探索 型数学实验” '验证型数学实验”和'理解型数学实 验”.[3]分析上述课例中的几个实验活动,不难发现,它 们分别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比如,实验活动1是具 有应用特征的探索型数学实验(依据性质探索折叠与
剪切方法);实验活动2、3、5属于验证型数学实验(验 证猜想);实验活动4可以作为思路探索型数学实验 通过折叠操作探索证明思路);实验活动6更适合作 为理解型数学实验(演示“一般”与“特殊”之间的关 系).验证型数学实验应该在观察与猜想的过程中用 于检验或修正猜想;探索性数学实验既可以在推理证 明的过程中发挥思维辅助作用,又可作为知识的巩固 运用;理解型数学实验可以在推理证明之后促进数学 知识的直观化理解……然而,执教者把这些实验活动 笼统地僵化为一个教學环节,就使得数学实验在本节 课的功能与价值局限于某一个方面(仅仅是“验证”, 并且这里很多“验证”让学生觉得没有必要).
综合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课例执教 者对数学实验教学的功用与价值的认识过于狭窄片 面.没有从认知过程的整体上思考数学实验教学的有 效融入,只是把几个“数学实验”内容整体插入到原本 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个固定环节,使得实验过程没能 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扰乱了认知理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知识的内在建 构.
三、关于数学实验教学的两点感悟 在课例的分析的基础上回归本次活动的主题,笔 者认为研讨活动所指向的两个问题其实是统一的:数 学实验只有恰当、自然地融入到常态教学中,与具体 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其功用与价值.
- 数学实验与具体内容有机结合才能促进核心 素养的发展
数学教学应该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作为 目标指向.[4]因此,我们就有必要从发展学生核心素 养的角度来思考数学实验的功用与价值.上述课例分 析使笔者获得这样一个感悟,即数学实验作为一种教 学手段(从“学”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核心 素养层面的功用与价值只有与具体教学内容有机结 合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这里所说的“有机结合”,指的 是把数学实验贯穿在知识内容的引入、理解、巩固、应 用的整个过程中.比如,在知识的引入环节,如果知识 具有一定的现实背景和操作特征,那么以数学实验的 方式引入就可能很好促进学生数学抽象素养的形成 和发展;在知识理解(概念建构或者原理揭示)环节, 用具体而直观的数学实验来阐释数学关系结构,就可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直观想象素养或者模型思想(对应 数学建模素养)的发展;在知识的巩固应用环节,数学 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应用意识(对应数学建模素养)的 发展.就上述课例来说,分析中提到的“逻辑混乱”和 “环节化”,都是因为执教者对数学实验本身的功能与 价值认识过于片面,没有将它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认 知过程有效结合.事实上,既然实验活动1具有明显的 应用特征,那么就应当将它后置于性质定理的巩固应 用阶段;实验活动6具有理解型数学实验特征,那就可 以把它放在定理证明之后帮助学生“回归直觉”;实验 活动3、4可以作为推理证明过程中的“自由选择”,一 些几何直观能力相对欠缺的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中 获得思路的启发.如果执教者这样去安排数学实验, 就相当于在整个认知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特殊与一 般、具体与抽象、现实与数学之间的往返穿梭,让数学 实验更好地发挥思维辅助与推动作用.
- 数学实验融入常态教学的关键是体现适切性 与必要性
数学实验教学是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兴课题, 相关研究在近几年呈“井喷”之势,大量的数学实验被 开发出来.[5]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线教师需要特别注 意的是保持一种“理智的清醒”,既要充分认识数学实 验的功用与价值,又要理性客观地分析其适切性与必 要性,防止自己走进盲目跟风和泛化使用的误区.[6]
强调适切性,就是要让数学实验顺应认知理序, 促进认知建构.就上述案例来说,实验活动1的位置安 排就缺乏适切性.为了顺应知识建构,这里应该从概 念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出发,用问题去驱动 “实验”.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纸上根据定义画 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剪下来,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两 边相等的三角形就能“折叠重合”?在画等腰三角形 的时候,学生根据定义画图必定是先画两条有公共端 点且相等的线段(其实就是画出一个角),然后连接另 外两个端点;剪下来之后,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的时 候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联系自己的画图过程,主动地进 行折叠观察.在这样的概念操作和实物操作下,学生 就会认识到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与角的轴对称、线段 的轴对称存在内在联系: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实质 上是源于角与线段的轴对称性.
强调必要性,就是强调数学实验要尽可能地扣紧 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外部操作对内在思 维的推动作用或者补充作用.如果学生具备了一定的 几何直观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以致他们完全依赖于 内在的表象操作就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时候,何必动手 呢?就上述课例来说,实验活动2、实验活动3、实验 活动5、甚至实验活动4,从“验证猜想”角度看都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它们在“推理证明”环节可能却是有 价值的,因为探寻证明思路的时候,在实验中观察往 往能获得思路上的启发.比如,学生会由“重合”想到 运用三角形全等,由“折痕”想到添加辅助线……由此 说明,数学实验教学的理想状态,就是让外在的实验 操作恰好切中个体的内在需求.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 易,但是我们“为思维而教”的目标应该是清晰而明 确的!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教学目标”见角下的教学研讨[〕]·中学数学
教学参考(中旬刊),2017(1,2):26-30.
[2] 裴光亚.数学教学的支点[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 旬),2016(9).
[3] 董林伟,孙朝仁.初中数学实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 索[J]·数学教育学报,2014(12):21-25.
[4] 章建跃.树立课程意识落实核心素养[J]数学通报, 2016(5):1一4,14.
[5] 姚强.数学实验贵在切时切需[J].中小学数学(初中 版),2017(2).
[6] 陈海烽.数学实验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J]数学通 报,2016(7):7-10.
(责任编辑:万丙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