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蔽”与“求实”:从课中来,回课中去 兼评福建省著名特级教师刘菊春及其名师工作室教学主张

2020-05-28谢贵荣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刘老师福建省名师

谢贵荣

摘 要 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种种弊病,福建省刘菊春名师工作室在领衔人刘菊春老师的引领下,高举闽派语文“求实”“去蔽” 之旗帜,以团队“冲锋”的形式,牢牢立足于语文教学主阵地,从课中来,回到课中去,“以言语形式为鹄的”“从课例采样立 专题”,向着语文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漫溯”,成绩显著,为名师工作建设提供了范本,也让闽派语文“求实,去蔽,创新, 兼容”教学原则生出了根、开出了花。

关 键 词 求实;去蔽;名师工作室;教学主张

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在阐述闽派语文“求实”精 神的第三个内涵时曾指出:“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 热中于诉求观念理念的引领与更新,尤其是对国外教 育思想理论的输入特别青睐,运用起概念术语来也洋 气十足,而对通过组织教育教学实验,发现学与教的 规律,探索符合国情、针对实际的改革路子,总是不感 兴趣。上个世纪80年代曾有过若干实验,没过多久也 就销声匿迹,不了了之。为何教研文章成篇累牍,层 出不穷,依然拯救不了语文教育的百年沉疴?原因十 分简单,就是满足于从理念到理念,而无须经过实验 检验。”[1]

闽派语文高举“去蔽”“求实”之旗帜,倡导占据课 堂教学的至高点——“诉求实验”:在课堂教学实际中 质疑、验证、实践、反思、总结。在这方面,福建省中学 语文名师、特级教师刘菊春老师的教学与研究实践尤 其令人称道。

翻开刘菊春老师的专著《我从课中来——初中语 文教与思》一书,刘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个性、教学 才情扑面而来。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在当前中学语文 界“本色语文”“绿色语文”“语意语文”“本然语文”等 各色“语文”奔涌而来、挟风掣雷之际,刘菊春老师既 没有被这些奔涌的潮流裹挟、随波逐浪,更没有被其 吞没、淹沉。她无比坚定地站立在课堂这一基础教育 的主阵地上,在纷纷扰扰的语文教学乱象中发出了一 句朴素而令人警醒的呐喊:“我从课中来!”

“我从课中来”,课堂教学,要“以言语形式为鹄 的”;

“我从课中来”,研究课堂,要“从课例采样立专

题”。[2]

刘菊春老师提出自己的教学和教研主张——“我 从课中来”。在这一教学和教研主张的关照下,刘老 师冷静而深入地揭示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的“遮蔽”,梳 理了作文修改中存在的“四蔽”:一是“重局部轻整体 之蔽”,二是“重理论轻实践之蔽”,三是“重技巧轻内 涵之蔽”,四是“重写轻改之蔽”,针针见血;通过对大 量课例的分析、研究,刘老师指出当前语文课三大“病 症”:教学没有目标,随处漫游”“教师心中有目标,但 只指向理解内容——方向不对;有限的时间被‘非语 文'事件挤占,有言语形式的学习目标,但重点不突出 等,疾呼“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回到‘言语形式'这 个基点”。在听取苏教版《本命年的回想》一课后,刘 老师敏锐地抓住教师在处理课后练习的不当,指出了 现代文阅读考查应避免的两个误区:一是零碎,缺了 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二是泛语文化,对拓展延伸更感 兴趣,而对文本本身的“言语形式”关注不够。

秉承“去蔽”之理念,刘菊春老师大胆质疑、小心 求证。在听某位全国极具影响力的名师执教《背影》 课后,刘老师不惧权威,针对该名师对《背影》一文极 具个性化的过度解读,提出自己的“思考”:一是“课 文”解读的“界”在哪里?二是“课文”解读层次把握的 “度”在哪里?三是在文本内容与形式的解读之间,平 衡度在哪里?在看似温和的“思考”之下,是冷静而坚 定的态度:以一般读者立场将语文课上成文化课、生 物课、地理课、政治课……泛语文化,以及对“课文”阐 释的过度化并不鲜见,根本问题仍是困扰语文界的 “教什么”问题。强化教学立场的阅读,强化“课文”功

能意识而不随意处理“课文”,强化“言语学习”的课程 意识,吃透教材的学生两头,以学为教学的出发点和 归宿点,才可能较好地把握“课文”解读的“界”和 “度”。

上课。听课。磨课。研课。

这既是刘菊春老师的日常,也是刘老师长期坚持 案例研究的主阵地。刘菊春老师的案例研究,高扬起 的是闽派语文“求实”和“去蔽”的大旗。为此,陈日亮 老师精当地总结道:“菊春的案例分析,更着重的是对 种种教学的弊病做出评断,这方面她用力甚勤,形成 了自己相當稳定的评价标准,表现出能够迅捷发现与 辨析的教学敏感,这是一个教研员专业素质的集中体 现。”[2]而依我看来,刘菊春老师能从一名普通语文教 师而至福建省劳模、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福建省名 师,她自己的总结更为直接、更让人有启发,即“我从 课中来,我观我议,我思我言”“我必须回到课中去”。 立足课堂案例研究,刘菊春老师发现、揭示、指出语文 教学之“蔽”,然后用自己的语文智慧、语文情怀“去 蔽”。她在课中“破坏”,更在课中“建设”。

总之,“课”,成就了刘菊春!

继《我从课中来》一书之后,刘菊春老师领衔“福 建省刘菊春名师工作室”,引领来自全省的8名团队成 员和17名研修成员、“三明市刘菊春名师工作室”14 位成员、“三明市梅列区刘菊春名师工作室”8位成员, 凡48人,以团队“冲锋”形式围绕“求实”和“去蔽”这 两个关键词开展工作,向着语文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 律“漫溯”,从课中来,回到课中去,影响全省,辐射 全国。

刘老师通过专题研讨、课题研究、送教送培、发表 论文、网络传播等方式,坚定地、反复地对工作室所有 人员言说:欲“求实”先“去蔽”,欲“去蔽”必先“守正”。 要牢固树立语文课程意识,才能“识蔽”,才能“去蔽”, 才能“求实”。

为此,刘老师要求工作室成员:

一要求“读书”,通过阅读名家、名师的语文教育 教学著作,提升专业水平,打开“去蔽”的通道。三年 工作室活动,读书贯穿其间:读陈日亮的《如是我读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读余映潮的《语文可以 为样教》,读钱梦龙的《钱梦龙经典课例品析》,读叶老 的《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读肖培东的《我就想浅浅 地教语文》,读鲍道宏的《教儿童学会阅读》,等等。工 作室成员撰写的读书笔记,牢牢占据了刘老师笔记本 电脑硬盘位置,堆满了刘老师书桌的桌面。

二是要求“上课”,通过公开教学的形式,在备课 时发现课堂教学之蔽,在磨课中袪除课堂教学之蔽, 在评课中反思课堂教学之蔽。反复的上课、磨课、写 课,以“课”说话。据不完全统计,四年来,刘菊春省、 市、区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各地各级教学研究活动中开 设一百余节公开课。公开课数量多,密度高,质量佳, 得到承办学校的肯定,深受听课教师的追捧。2018年 9月23-24日,与浙江温州肖培东名师工作合作,在梅 列区开展“统编本教材的使用”暨课题研讨活动,一天 半的活动时间,共开设了6节高质量的研讨课。刘老 师与肖培东老师联袂示范,语文教学就是应该立足课 堂本分、远离纷繁嘈杂,落实“提倡返璞归真,坚持语 文教学的特质”“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和 “阅读教学要坚持文本的认真解读”等闽派语文“去 蔽”理念[3]。为提高公开课质量,刘菊春老师到定点 帮扶县明溪开展“送教”活动时,亲自执教《如何扮靓 作文》2节公开课,开设专题讲座5场,受到广泛好评。

可以说,刘菊春老师和她的工作室,始终践行着 她“无他,惟有实践,实践,再实践”的工作作风和工作 追求,以专题研讨、课例研修、读书表达为抓手,高扬 起“去蔽”和“求实”的旗帜,在阅读教学中,“侧重言语 形式的讨究,在整体的关联中解读文本的言语逻辑”; 在写作教学中,“侧重语文品质的提升,学习根据交际 任务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在整体的关联中表达言语 逻辑”;最终,所有的“教”服务于“学”,所有的“学”不 是因教师“讲出”而直接化为能力,而是在教师的正确 引导下“实践”中获得“成长”。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过 程的实践性,始终是语文教学难于把握的地方。从 而,切实地“解决‘课程'虚无 ‘、训练'空置、教师素质 不适应现实的三大蔽”。

从课中来,回课中去。

刘菊春老师于纷繁驳杂的语文教学乱象中,牢牢 确立“言语形式”这一语文课堂教学基点,化繁为简, 让闽派语文“去蔽”和“求实”精神在课堂中生出了根、 开出了花。刘菊春省、市、区名师工作室组建四年来, 在鲍道宏、陈日亮等闽派语文的领军人物的指引下, 在刘菊春老师殷殷组织、拳拳呵护下,工作室所取得 的成效,已经不是“枝繁叶茂”所能道尽:工作室成员 陈稻惠获评福建省特级教师,刘菊春和成员陈稻惠、 孙志满等三人晋升正高级教师职称,工作室成员杨萍 等被确认为福建省教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工作室 成员曾艳娟参加福建省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 荣获初中语文学科第一名、执教《梵天寺木塔》被评为全国中语杯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工作室成员颜梅玲 老师参加2017年福建省中小学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 荣获第2名,工作室成员吴健勇执教《回延安》获评为 部级一师一优课,等等。工作室全體成员三年来共发 表CN论文7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达12篇, 主持省级教育教学课题4个,市级教育教学课题近20 个,等等。

从课中来,回课中去。

不由地想起刘菊春老师在《向名师学习的三个阶 梯——以学习肖培东老师教学艺术为例》一文中为普 通教师指引的成长之路:“课堂教学减冗繁”“讨究形 式为核心”“贯通教师读思写”。[4]归结起来,灌注其间 的,分明就是两个词——“去蔽”“求实”。

而这,正是闽派语文高扬的旗帜!

参考文献:

[1]陈日亮.说“求实” [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0(5).

[2 ]刘菊春.我从课中来[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 社, 2015.

[3]王立根,陈勇.创建有“海西”特色的“闽派语 文”[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12).

[ 4]刘菊春 . 向名师学习的三个阶梯——以学习 肖培东老师教学艺术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 中刊),2018( 10) .

(责任编辑:赖一郎)

猜你喜欢

刘老师福建省名师
名师直播课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春天的样子
福建省陈建洪名校长工作室掠影
修诚 启智——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简介
幽默的刘老师
东南风福建省青年油画展作品选登
浅议"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