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循环经济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模式研究

2020-05-28张驰

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模式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矿山工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如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优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总体成效,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课题之一。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重要性,分析当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中存在主要问题,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及建立矿产生态工业模式等多角度与方面,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模式与实施策略,阐述个人对此几点认识,望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相关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循环经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模式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节奏持续加快,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对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矿山开采领域,必须客观审视当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现状问题,找准问题产生原因,把握循环经济要点,优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总体成效。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1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重要性

矿山环境是指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影响范围内的地质与生态环境。在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洗选等过程中,矿山环境将会受到多方面影响,面临物理作用及化学作用,并存在物理与化学双重作用的可能,具体表现:地下采空区地面塌陷,露天采场边坡失稳;硫酸水与三价铁等化学物质污染地下水资源;固体废物煤矸石等占用大量土地,所产生的硫化物挥发反应形成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造成空气污染。长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先后相继制定实施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在矿山环境治理实践领域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促进矿山开采事业稳定发展。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所造成的地质灾害、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问题存在显著的不可逆性特征,在矿业活动规模不斷提高的形势下,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因此,大力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对于充分有效开发利用矿山资源,减缓矿产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矿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具有极深刻的现实意义[1]。

2 当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认识方面的障碍

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普遍存在“重开采、轻治理”的片面认识,狭隘地认为只要取得满足特定经济考核指标即可,漠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重要意义。由于认识方面的障碍,未能及时有效建立健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管理制度体系,使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矿产生态工业模式的形成以及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等工作无据可依、无章可循,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措施盲目性与随意性突出,始终停留在浅层次意义层面。

2.2 利益方面的障碍

长期以来高强度、连续性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矿山环境的影响极为深刻,治理难度极大,历史遗留问题成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重要瓶颈。在资金筹措方面,更多有赖于矿山企业自行筹资,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其不得不压缩成本,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面的政策规定难以落实到位,进入“形式主义”怪圈。而在国家财政资金扶持方面,则更侧重于国有大型矿产项目,对民营类、小规模的矿产项目投入不足,恢复治理目标难以有效达成[2]。

2.3 技术方面的障碍

现代科学技术是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重要基础与根本,只有依托于科技手段,才能切实提高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成效。纵观当前实践,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缓慢,现代化技术方法应用滞后,既有生态恢复技术、植被重建技术、采空塌陷区治理技术、地质环境实时监测技术等均无法有效满足环境恢复治理需求,且未能构建起系统化、差异化、层次化的环境恢复治理技术体系[3]。

3 基于循环经济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模式与策略探讨

3.1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循环经济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应以矿产资源为主链,充分整合其他相关产业,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后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能够得以重复循环利用,实现逐级增值,构建和谐稳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该过程中,必须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资源化原则等,最大限度上降低矿产资源废弃物的产生量,深挖其再利用价值,拓展产业链条,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稳定有序运转。在矿产开发项目建设之初,便应统筹考量废弃物、废气、余热等综合利用问题,提高矿产项目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丰富循环经济资源重复再利用的载体[4]。

3.2 建立矿产生态工业模式

构建矿产生态化的工业模式是循环经济理念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关键途径。在矿产项目聚集区范围内,应建立健全矿产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为矿产生态工业模式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制定提供可靠制度保障,用制度化的方式将生态工业模式各参与单位的职责固定下来,使上游企业产出的废弃物转换为下游企业生产原料。可采用就地建厂模式,在矿山开采项目周边建设火力发电厂等产业,实现矿产资源废弃物的附近就地转换,减少中间周转环节与步骤。要高度重视对空气污染、地质塌陷、耕地占压等问题的集中化统一处理,使产生的所有负面影响得到初步处理。矿产生态工业模式的构建,既有利于降低环境恢复治理成本,又有利于强化行业监管。

3.3 加强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为优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成效,应采用清洁高效开采模式,遵循减量化、资源化的发展原则,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构建起封闭式的循环流动路径,对不同处理阶段的矿产产出物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并视资源要素实际状况,进行精采细采,最大限度上避免资源无谓消耗与浪费,深挖矿产资源“附加值”,在提高矿产资源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矿产开发活动对矿山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以水资源为例,部分矿产开采过程会消耗大量水资源,使本就紧张的矿区水资源形势更为严峻,严重制约矿区经济社会发展,而通过推进实施矿井水的资源化利用,可广泛应用于电厂冷却水、除尘洒水、消防用水等方面,实现变害为利。

3.4 促进矿损土地复垦产业化

矿产开采过程容易造成大量土地占压,所产生的有害物质将严重影响地力,对土地造成无法修复的损害。尽管部分矿山项目采用了土地复垦方法对采空区塌陷问题进行专项治理,但由于复垦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复垦率严重不足。因此,如何促进矿损土地复垦产业化,应该成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重要发展方向。应按照“谁复垦、谁受益”原则,对矿损土地实施产业化、市场化复垦,鼓励更多社会单位参与,使其通过实施复垦获取土地效益,构建高效稳定的矿损土地复垦环境。为矿损土地复垦产业化提供良好供水、供电、道路、通信等基础条件,形成功能齐全、整体完善的土地资源综合利用试验区。

综上所述,受管理模式、技术方法、人为意识等方面影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中依旧存在着诸多方面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制约着矿山环境优化提升。因此,有关人员应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循环经济的基本发展规律,创新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理念,强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措施,提高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成效,为促进矿山开采事业实现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提高矿山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融合效果,保障经济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孔小莉,张华钢,杨德丽.“十三五”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22):126-128.

[2]王帅杰,李爱勤.锡林郭勒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J].甘肃畜牧兽医,2018,58(23):108-109.

[3]周玉民,敖丽英.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矿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的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9(07):112-113.

[4]陈哲锋,郭玉斌.浅谈层次分析与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在矿山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8(04):305-306.

作者简介:

张驰(1990- ),男,汉族,河南洛阳人,就职于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循环经济模式
构建循环经济下会计核算体系的路径探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