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批评视角唤醒生态文明

2020-05-28余志科潘霞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态批评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余志科 潘霞

摘    要:自从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一直处于持续恶化的状态,部分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生态危机的严重性,生态批评是对人类过度使用自然资源而导致问题的批判性回应,最早出现于西方文学界,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和加强人民的生态意识,建立和谐的生态环境。我国在2007年就开始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并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将从生态批评视角下研究如何唤醒生态文明,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国家走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批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

随着人们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科学把握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生态批评最初是建立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探讨上,随着人们深入了解生态批评的概念和含义,生态批评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学方面,本文希望通过以生态批评的视角下唤醒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类的生态文明观念,实现自然的、生态的生活模式发展,从而做好生态保护及建设工作,使国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总的来说,生态遭到破坏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平衡导致的,要想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从而才能实现自然环境生态文明。

一.生态批评的概述

1.1生态批评的诞生及定义

生态批评在美国诞生,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揭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后导致的后果,让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性,并希望能够唤醒人们生态保护意识,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目标。格罗特费尔蒂(1996)认为生态批评是以地球为中心的文学批评。布伊尔(2010)认为生态批评可以从任何角度展开批评,前提是围绕的核心是对环境的责任感[1]。我国学者程虹(2006)指明生态批评建立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一种文学批评[2]。

1.2生态批评发展历程

布伊尔(2010)提出将生态批评分为两个阶段,时间为1972年到2000年和2000年后,其中,在1972年到2000年间,生态批评家们主要是围绕以生态为中心展开批评,到2000年后是以环境公平为中心展开批评。目前是属于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批评家主张要掌握更多科学知识,并把科学当成批评主观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一种矫正,通常来说,第一阶段批评家提及的“环境”指的是自然环境,主要批评目标是评判文化对自然的影响,希望能够通过对自然的赞美改变自然破坏者的行动;到了第二阶段,生态批评家开展的是“社会性生态批评”,致力于怎样构建一个生态文明的环境。相对于第一阶段来说,第二阶段的生态批评突破了自然写作载体,而是通过历史和批判层面来诠释次级环境文本,生态批评实现了通过批评的方式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

1.3生态批评与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全球环境持续恶化,生态批评也不再局限于西方国家,而是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因此,生态批评在我国也得到长足发展。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现实环境危机越来越严重,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国家领导人在党的十七大就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论断并对生态文明内涵进行深入阐释。到了党的十八大中,国家领导人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要想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要先了解生态环境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这为生态批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学者也可以通过生态批评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向前发展。中国生态文明在不断向前推进,并将其升华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生态批評,唤起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绿色新生,形成中国特有的生态批评理论。汇聚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五经”中有很多都对天人关系由相关描述,先秦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可以明确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要想长久发展就不能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是要打造生态的人文精神,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维护生态平衡才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二.生态文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2.1自然的地位:既是客体又是主体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的生活、行为都是围绕自然展开。这时候的自然是主体,人类是客体,人类对自然充满依赖和敬畏之情。但随着社会科技水平提高,科学被无限制放大,世界充满机械化和数字化,人类也被物化,这时候,人类成为主体,自然变成客体,人与自然的平衡被打破。人类为了物质追求对自然进行大力改造,自然原有的规则遭到破坏,天人合一的和谐相处方式已成为历史。人类过于追求利益,从而对大自然进行无节制的索取,导致对自然的改造超出自然的承受力,从而破坏自然生态和谐。马克思也曾说过“自然既是客体,又是主体”。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自然具有明显独立性。自然可以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两类,人化自然,顾名思义它指的是经过人类加工的自然。但是,不管是自在自然还是人化自然都具有独立性,有着自身发展规律,这种发展规律不能消除或改变。因此,当人类破坏自然界时,自然界会反过来报复人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滞后性与必然性,其中,滞后性指的是沙尘暴、土地沙漠化等现象。人类要明白,自然的价值并不是由人类赋予的,而是其本身存在的东西,从本质来说,人类的天赋、生命、能力都源于自然,从物质来说,自然有着工具性作用。可以说,自然是人类的无机身体,人类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也是人类的精神粮食,人们可以从自然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也是人类的心灵家园。

2.2自然与人的关系

自然界的存在于人类的存在具有统一性,人类的行为在危害到自然界发展和平衡,自然界就会将这些危害报复到人类身上。简单来说,自然是人类无机身体的形态,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破坏大自然就是破坏人类的生活环境,从而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简单来说,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可以分为无生命系统与生命系统。其中,生命系统具有开放性,它可以与无生命系统相互结合,然后进行交换物质、变化能量及交换信息等作用。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中也是由多个相互依存的物种组合起来的,它们的生物数量、物种等方面比较稳定,且每个物种都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人类想要维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保持生态平衡,否则,一旦超出生态系统的承受力,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利于系统组成部分的生存,也包括人类社会。

从现实来说,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对人类有着极强的塑造作用,这从每个地带的人们的生活习惯中可以看出来,就中国来说,南北方的居民的生活习惯就有很大区别,南方人们喜爱米饭,北方人们喜欢面食,主要与气候、地理环境有关,南方天气高温多雨,水田较多,人们可以种植水稻,而北方天气较为干燥,种植的是耐热型的高粱、麦子等。但是,随着科技发展,人类的发明已经改变生存家园的塑造作用,人类的生活物资与精神状态都被重新塑造,从而破坏生存家园的状态。

2.3生态批评视角下,回归自然是人类自我救赎的唯一道路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的生活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馈赠,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回归自然,保护自然才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才能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因此,人类必须要加快回归自然的步伐,首先杜绝不知节制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从尊重和保护自然开始,走上回归自然的道路,这样才能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很多著名学者都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那个时候,自然是人类熟悉又亲切的朋友和信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有限,并注重回报自然,因此并没有出现生态破坏的现象。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已经超过自然界可以承载的范围,这就造成自然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无法自行修复,因此,人类需要帮助自然界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現两者和谐发展,进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具体来说,人类需要从三个方面出发,首先,要提高人类的主体能力,人类不仅要利用自然还要保护自然,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维护生态和谐。然后,要适当改革人类社会制度,就目前来说,人类社会过于强调科学技术对自然的统治,破坏了人与自然原本的关系,因此,要改革人类社会制度,让人类回归自然,与自然进行内在融合,从而重新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最后,要用诗和文学作品实现人类的自我救赎,随着生态批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诗和文学作品出发,希望通过生态文学和生态审美来唤醒沉迷于科学理性与现代文明的人类。

三.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对策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下唤醒生态文明,从而建立生态地球与生态国家,生态城市是组成生态国家的基础环节,只有建设好生态文明城市,才能汇集为生态文明国家,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3.1从生态批评的视角下唤醒生态保护意识

要想建立美丽城市,就必须先从生态批评的视角下重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每个公民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和意义,这样才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的保护意识,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另外,要让人民认识到生态文明的涵义及重要性,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文明与自然界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表现。因此,人们要树立新的生态伦理概念,要重新定义价值观、消费观、经济观及科学技术观,积极建立有助于培养人们生态道德的社会氛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每个人类都参与进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完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充足助力。要想将生态观念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机制,从小时候开始培养。因此,要抓好学校的教育环节,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从而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打好坚实基础。

3.2构建新型消费模式

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首先需要改变传统消费模式,通过构建新型消费模式让市民身体力行的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力量,促进城市切实向生态方向发展。因此,首先需要加大生态文明城市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网络、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引导公众参与进来,从而能够从根源上降低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然后,需要制定相关的城市规章,约束企业、工厂及个人的行为,引导人们树立资源化、再利用的生态意识,提高能源的循环率。接着需要注重对垃圾的处理,鼓励市民进行垃圾分类,将可再利用的垃圾进行二次制造及利用,同时也将具有污染性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理,避免环境污染。最后,要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树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将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落实到每个个体身上,有效提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效率。

3.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步伐

产业结构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方向,要想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相关政府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发展步伐是构建生态环境产业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管理人员需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还要加大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打造绿色、健康农业品牌,避免农药、化肥等化合物对环境造成损害。最后,要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发展生态旅游业,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人为开发,确保经济发展于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在进行生态旅游业开发时,要对风景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要坚持生态保护大于经济利益的开发原则。

3.4加强生态城市规划的管理

要加强城市规划的控制与管理,科学规划城市资源分配和开发,并制定相关生产、建设标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接着要树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要实现决策、执行、监督一体化。还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设计理念,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和生态保护级别,强化法制建设,提高公民对生态建设的认识,如果有出现违反相关规定,相关管理部门需要秉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的原则,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建设。

四.结语

随着生态系统不断退化,基于生态批评视角,唤醒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有着重要意义。人类必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要审视自身的行为,从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树立正确的绿色生态文明理念是实现社会长久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叶华,朱新福.超越“价值无根性”:生态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批评”的现实意义[J].当代外国文学,2019,0(2):126-133.

[2]郭丽斌.从生态批评视角比较研究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的生态思想[J].文教资料,2019,0(17):6-8.

[3]杨玲梅.生态批评视阈下的人与自然——以《后天》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8,0(8):71-72.

作者简介:余志科(1977- ),男,汉族,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批评,生态哲学,生态文明。

潘霞(1981- ),女,汉族,江西抚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本文为2016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文明视阈下生态批评研究》(项目编号:2016XJYB02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生态批评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读者的不同思维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