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流官对右江流域文化的改造

2020-05-28唐晨曦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清代

摘    要:清代流官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改造,主要通过文化教育、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的控制来实现的,即以儒家文化为主对当地民族进行教化、人心和风俗的改造。清代流官对右江流域的文化改造对于稳固当地的政治统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意义重大。

关键词:清代;右江流域;文化改造

前言

清代推行流官制度在右江及其他地区的建立,与清代最高统治者欲建立高度君主专政的政治体制关系密切。清代流官对右江流域文化的改造是清代改土归流的善后措施,也是清代流官制度最终在右江流域成功施行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分析清代在右江流域推行流官制度的原因,进一步探讨了清代流官对右江流域文化的改造措施及其影响。

一、清代流官制度

流官制度是中国延续数千年的政治统治传统,它要求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清代为谋求边疆统治的稳固承袭明代改土归流,推行流官制度。

二、清代流官对右江流域文化改造的原因

(一)建立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清代最高统治者自建国以来,从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康熙年间设立的南书房,再到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逐步建立君主专制统治。这既是封建君主制国家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儒家文化大统一思想影响的结果。 清代的“改土归流”和汉代以来,同样是在大一统政治思想下进行的。雍正皇帝关于改土归流的诏令说:“ 向来云贵川广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可否令其土改流, 共遵王化?此联念边地穷民皆吾赤子, 欲令永除困苦, 咸乐安全; 并非以烟瘴荒陋之区尚有土地人民之可利, 因足开拓疆宇. 增益版图,而为此举也。”1

(二)革除土司制度弊端的需要

土司制度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最显著特点是土司制度下,少数民族的土官世袭的政治统治权,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奴的世袭统治权。土司制度之下,吐司对当地的少数民族的统治不但残暴无度,而且往往因为要保持其独立性,与中央王朝离心离德,反叛不断。只有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文化改造,才能让当地广大少数民族人民 “共遵王化”,达到少数民族摆脱“蛮夷”,“以夏变夷”成为“国民”的目标。

(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

右江流域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经济发展,人心归附。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文化改造,通过兴办教育、宗教活动和风俗改造,才能实现当地少数民族对中央政策的认同,地方文化的发展,实现社会的稳定。清代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多属边疆,当地经济文化落后,但自然资源储量丰富。为谋求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并形成对中央的支援。右江流域蕴藏大量通、锡等矿藏,清代统治者在右江流域大力推行改土归流,建立流官制度就势在必行。

三、清代流官对右江流域文化的改造措施

清代流官在右江流域对当地淳朴的风土人情是持不同看法的。赵翼认为“此中民风,余甚乐之”然而大多数流官将右江流域淳朴的民风视为“不知诗书”、“不遵王化”、“化外之民”。虽然流官们存在不同看法,但他们对右江流域进行文化改造的原因与目的却是一致的。

(一)大兴地方文化教育事业

为了谋求中央开边、固边的政策顺利开展,按照儒家“有教无类”的思想,在右江流域大兴地方文化教育。这些流官大都是“孔子门生”,儒家信徒,为了建立以儒家“仁、义、礼、智、信、孝、廉、恭、谦、让”为基础的社会秩序以及与内地整齐划一的教化模式。他们崇儒兴礼、兴办学校,营造正统信仰秩序、协调与土民原始信仰的关系;以期凭借通过文化改造使土民承认国家价值——儒家大一统思想价值观,从而达到国家文化认同的目的,最终使当地少数民族对国家、流官制度的认同, 以确保右江流官制度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清代边疆民族政策流官制度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二)革除地方陋习

因右江流域远离中原,直到清代流域内的“陋俗”仍广泛存在。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当地土著的“陋俗”,大致表现在:不论诗书、不知礼教、同姓为婚、婚后異寝、好勇斗狠等几个方面。为取缔 “陋俗”,推行文明,从而达到教化人心,移风易俗的目的。右江流域的流官兴建学校和并亲自充当教官。省府颁布禁令,地方流官具体执行。

流官们推行的文化改革形式多样,主要是参照中原地区儒家文化的推广模式,以兴学教育为主,举贤良、树立榜样等多种形式。右江流域的流官与中原地区的其他官员一样,也采了立坊与旌表等方式鼓励劝勉。立贞节牌坊、推崇忠义之士与贞节列妇,这些都成为流官与右江少数民族民间沟通的较好方式。右江流域的流官推行中原地区的儒家教化模式,促进了右江流域社会文明开化以及右江与广西乃至中原文化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重构右江流域民族信仰

对右江流域民族信仰的重构,是清代流官推行文化改革重要的一环。清代,流官到右江流域主政以后,兴办学校以推广儒家文化理念,推荐贤良,并依托地方贤良移风易俗,这些很好的建立起来中央对地方上层人员的影响。而对民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树立榜样,重构国家正神体系来实现的。

右江流域的流官积极建设坛庙,以期建立同下层人们的联系。流官建立的坛庙,具有国家与民族的双重属性,官员在坛庙举行代表国家的官方祀典活动,已达到收揽人心的目的,并且在建立坛庙的过程中,流官们充分考虑到当地土著“蛮”、“瑶”、“僮”等民族保原来的传统信仰,建立的部分坛庙符合右江流域各族的需要与信仰,获得了当地土著的广泛认同。因此,右江流域流官推行的坛庙建设形成的社会文化影响不断扩大。

小结

通过流官制度的推行,清代在右江流域建立了教育、文化、民风的相关政策,流官对右江流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流官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行政人员,清朝规定,他们有管理一方事务、兴学立教、决讼断辟、劝农扶贫、还为其配置军队管理人员以分担责任。其中,有专人管理教谕、训导的学官具体负责兴学教育、风化民俗的具体事务,与之同时,清朝还赋予地方府、州、县长官定期举荐当地贤良。通过流官对右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的改造,一方面加强了中央对右江流域少数民族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右江流域教育、文化、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唐晨曦 ,女,广西南宁,大学本科,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法学研究。

猜你喜欢

清代
试论清代满族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及影响
宗族伦理视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从《创建蔚文书院官绅士民捐输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书院教育
清代崇明县乡村产业交易中“过投”的讨论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