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况视频——凯蒂?米歇尔(Katie Michell)的戏剧创作

2020-05-28朱佳静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舞台美术凯蒂米歇尔

朱佳静

摘    要:通过对英国导演凯蒂·米歇尔的戏剧作品的学界讨论和其自著《导演守则》等文献的分析,结合其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作品《浪潮》、《朱莉小姐》和《影子》中的“实况视频”手法,对其独特的多媒体演剧形式进行研究。归纳介绍其整体戏剧理念的创作过程、媒介化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审美体验作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凯蒂·米歇尔;实况视频;及时影像;多媒体戏剧;舞台美术;整体戏剧

凯蒂·米歇尔(Katie Michell)和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一样,在离开大不列颠“流亡”欧洲大陆后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彼得·布鲁克在巴黎成立国际戏剧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atre Research)后奠定了自己的国际影响力。而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从柏林的邵宾纳剧院、特雷芬剧院(Theatertreffen)开始,到阿维尼翁和萨尔斯堡,同样来自英国的凯蒂·米歇尔也在欧陆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荣誉。如今,米歇尔的女性视角和现代性的戏剧表达已经征服了全球的观众。

早年在东欧的生活印记使得凯蒂·米歇尔在使用斯式体系执导契诃夫作品时所显露出的“真实性”尤其引人注目。此后,凯蒂·米歇尔便以自然主义进入戏剧界,但真正让她得到世界关注的却是她在舞台上所使用的多媒体技术和她作品带给当代戏剧的可能性。

虽然早在上世纪50年代,斯沃博达就将电影艺术的手法加入戏剧创作1,但凯蒂·米歇尔所开创的多媒体演剧方式却形成了她的独特语汇。她认为视频(video)有两种功能,一种是提供布景设计的功能,另一种功能则是将其当作“一个活生生的参与者(To act as a live participant in the performance),在舞台上几乎等同于一个演员(with almost equal status to an actor)”2。

米歇尔被国内关注来于2014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中《朱莉小姐》的上演。德国邵宾纳剧院的《朱莉小姐》创作于2010年,首轮公演后就因其新颖的多媒体演剧形式引起了西方戏剧届的强烈关注。自其天津演出后,凯蒂·米歇尔则在一瞬间引燃了国内戏剧界的讨论。一部分观众对这种现场拍摄的视频进入戏剧感到不适,另一部分观众则醉心于这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更有一部分观众开始怀疑这场演出的戏剧性,将这样的观演方式称之为“不是电影,不是戏剧:凯蒂·米歇尔的第三类艺术”。3

这种形式溯源于2007年凯蒂·米歇尔和视频设计师奥·华纳(Leo Warner)的合作。他们开始尝试把伍尔芙(Virginia Woolf)的小说《海浪》(The Waves)通过6位演员和视频共同表演的形式搬上舞台。观众在座位上同时看到以下这些戏剧动作:一位女演员A站立在景片窗前;另一位工作人员B正在聚精会神地往A身侧的窗户玻璃上洒水;演员C在另一侧的隔音玻璃房里对着麦克风说着台词;舞台上的摄影师D紧盯着手中的摄像机进行拍摄;投影幕上正实况直播着摄影机内的画面——“透过雨滴滑落过的玻璃窗,在水汽中显露出一个孤独的女人身影;剧场音响传来演员C的独白声。4观众可以随意地安放自己的视点,体会现实时空、戏剧时空和视频影像时空交错。显然,这种奇妙观感无疑是对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最佳注解。

通过执导这本文学史上以实验性、体验性闻名的文字,米歇尔开始了自己关于“戏剧和电影结合”的尝试。相较于国外使用多媒体(multi-media)来形容这种结合,国内学界试图定义这种形式为“及时摄影”,而凯蒂·米歇尔自己则对此仍使用“视频(video)”一词进行描述。究其“演出时通过摄像机,媒体服务器处理的视频”这一创作形式,笔者以为可以借鉴电视转播中“实况”一词强调其现场感,并在后文中使用“实况视频”进行阐述。

在《海浪》的实验性创作中,凯蒂·米歇尔首次使用了“实况视频”,并在其随后所著《导演技能》(The Director's Craft: A Handbook for the Theatre)书中,阐述了其关于此的“整体戏剧”观念。

“整体戏剧”的概念起源于瓦格纳“总体艺术”的观念,它很好的预示了如今艺术创作中跨领域,打破艺术门类的现实。在米歇尔的创作中,导演、舞美设计和演员的分工也逐渐模糊。在使用“实况”视频的过程中,米歇尔提出“确保灯光设计师在场”,“要求视频设计师和布景设计师一起工作”。5强调了戏剧创作者们紧密的整体生产。甚至,米歇尔还提到“需要演员学习大量的新技术学习新知识,练习新技能。”充当视频设计中摄影师的角色。

在之后改编自斯特林堡经典《朱莉小姐》和俄耳浦斯神话《影子》的创作中,米歇尔都延续性地使用了实况视频来参与表演。值得关注的是在应用这种手法的创作中,舞台布景也一脉相承。她坚持需要“视频设计师和布景设计师一起工作”6。在舞台空间上,这三部剧目都拥有一块巨大的投影介质悬挂在舞台上方。以《影子》为例,其投影屏长8米、宽3.35米,分辨率为1280*544,宽高比为2.35:1。通过这些数字,我们可以明显推理出这是一块符合现代人感知的电影银幕。

悬吊在舞台上方的银幕将在演出时呈现剧中的实况视频。其下方是容纳了演员、布景、灯光和摄影的表演空间。另外,在《影子》舞台的上场门处,有着一个密闭的配音室,演员会进入这个空间进行萦绕整个剧场空间的主角内心独白的声音表演。

凯蒂·米歇尔把使用多媒体演剧形式变成了自己独有的导演风格,因为她坚信视频画面能够在演出中强调表达。从对经典剧本的选择和改编上我们就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米歇尔的导演力。《朱莉小姐》中,她从剧中的第三人——女仆克里斯汀作为切入视角;到《影子》中,解构俄耳浦斯下冥界追寻爱人的悲剧叙事,从欧律狄刻自身不想复活的心理视角出发,展现其引诱俄尔普斯回头的行为。演出中实况视频的加持,无一不体现了当代女性导演强力地作者表達。

2010年《朱莉小姐》的广受好评成就了米歇尔的“实况视频”。导演选择了克里斯汀作为演出的切入点,“在朱莉小姐和男仆让深夜疯癫的过程中,克里斯汀是作为第三人出现的。” 7而巧妙的是实况视频的“摄影之眼”则正是传统舞台和观众之间的“第三人”之眼。

我们可以通过斯特林堡的克里斯汀来理解凯蒂米歇尔的“实况视频”,“这个第三人和一般性的第三人不一样。她也成了一个既在场又不在场,既显性又隐性的存在。”8“实况视频”是一位显性又隐形的重要演员,是不在场导演的现场表达。

和电影艺术一般,米歇尔躲在银幕后通过视频画面操纵着观众的感知。而和电影艺术不同的是,在舞台下方导演又似乎把所有的幻境揭开。

在米歇尔的演出之后,观众提出了“不知道看哪?”的问题。在剧场演出时,观众势必面临关注点的选择。演出的重点是舞台上半部分的视频,还是舞台下半部分的表演?是灯光下的剧情,还是“实况视频”工作人员的各种舞台操作?笔者注意到,在米歇尔来华的第二部作品《影子》中,导演在处理多个强情节时,选择了遮蔽下方演区。显然,导演开始有意识的对观众所能够拾取的信息在舞台上进行取舍。这些选择的出现,固然也是导演的表达本身。在演出时,看似将所谓的舞台幻觉打破,赤裸裸的向观众展现舞台上的一切。但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打破也只不过是这位女性导演的强力编排。

此外,“实况视频”还能够展现“画面”美感,通过摄影机的镜头有选择的遮蔽部分真实,利用画面变化和构图美吸引观众注意。许是技术的限制,或是人类视觉的习惯,绘画、电影和大众传媒的影像都受限于一个方形的画框。这种画框中则定格了光影、构图和色彩等。相对于原始剧场的演出,它成为了拥有另一种形式美学的呈现。受到视觉时代感知教育的观众,更容易通过“实况视频”接受信息。“实况视频”的画面感更是打破了剧场内的视角限制,让所有的观众可以直接收看创作者尽心设计的同一视觉画面。

我们还要关注到“实况视频”体现的遮蔽和弃用。与一般的视频构图和剪辑不同,剧场内的观众能够真切的感到这一切在现实的存在。这种复杂的感受就是“实况视频”在戏剧中的魅力吧。

米歇尔的“实况视频”是其作品中最强大的表达。我们可以通过舞台上方的银幕,更直接的感受到《浪潮》剧中的虚无和真实,《朱莉小姐》剧中北欧的仲夏的隐秘,男女的情欲和女仆的窥探;从《影子》剧中感受到飞驰的车速,地狱的阴冷和妻子的绝望。正是这一系列的成功,“实况视频”才在全球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2017年乌镇戏剧节,凯蒂·米歇尔携手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将《影子》作为闭幕剧目,一票难求。最终,主办方甚至只能采取加座来满足国内观众需求。无论是戏剧节的高礼遇还是观众的热情,都说明了“实况视频”的魅力。

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伍斯特剧团(The Wooster Group)为代表的的戏剧先锋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视频来进行戏剧创作。但米歇尔对“实况视频”的直接使用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导演手法与艺术形式,也对国内创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内以实验与先锋成名的青年导演王翀的戏剧影像实验和著名导演田沁鑫的新作《狂飙》中都可以看到“实况视频”的手法。此外,笔者以为米歇尔整体戏剧观下的表达更需要我们关注。正是这种思路,才确立了欧美诸如以独特的视觉呈现成名的罗伯特·威尔逊和以“实况视频”手法扬名的凯蒂·米歇尔在当代戏剧史中的位置。显然,一部作品的成功表达并非只是依赖技术,而是形式与内容一体的整體表达。

注释:

1.胡妙胜,活动与光的戏剧——关于约瑟夫斯沃博达的舞台设计[J]戏剧艺术,1982.3

2.Katie Mitchell, The Director's Craft:A Handbook for the Theatre [M].London: Routledge, 2008, 91–92.

3.“不是戏剧,不是电影:凯特米歇尔的第三类艺术《影子》,” last modified March 29, 2020,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161815/

4. THEATER REVIEW | 'WAVES',“Six Lives Ebb and Flow, Interconnected and Alone”,last modified March29,2020, https://www.nytimes.com/2008/11/17/theater/reviews/17wave.html

5. Katie Mitchell, The Director's Craft: A Handbook for the Theatre [M].London: Routledge, 2008, 91–92.

6. Katie Mitchell, The Director's Craft: A Handbook for the Theatre [M].London: Routledge, 2008, 91–92.

7. 俞建村,角色设定、角色表演与角色表演的脆弱性——以斯特林堡的《朱莉小姐》为例[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19.2

8.俞建村,角色设定、角色表演与角色表演的脆弱性——以斯特林堡的《朱莉小姐》为例[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19.2

猜你喜欢

舞台美术凯蒂米歇尔
米歇尔·马多作品选
工作室手记
美好的奇迹
玫瑰花之路
不要说话
早餐店的秘密
堆沙堡
舞台美术设计浅论
新媒体与舞台美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