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以来中国记者职责使命的传承与演进

2020-05-28郭陶亮

记者摇篮 2020年4期
关键词:记者人民日报

郭陶亮

[摘要]《人民日报》记者节评论集中体现了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和中国记者应负的职责使命。本文通过梳理分析新世纪以来20年的《人民日报》记者节评论,探析中国记者职责使命的传承以及在新时代和新媒体语境下的演进。

[关键词]记者;职责使命;《人民日报》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无论在油墨飘香的纸媒时代,还是在互联互通的新媒体时代,记者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在过去20个记者节里,全国很多媒体都会发表相关讲话、消息或评论,庆祝这个属于新闻工作者自己的节日,既重申记者的职责使命,又结合时代要求展望传媒业的未来。

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梳理分析2000-2019这20年里《人民日报》记者节评论,总结中国记者的职责使命,思考时代发展对记者要求的变化,探讨新时代记者的奋斗方向。

一、文本选择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对中国社会有较大的影响力,它在记者节发表的文章集中体现了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和中国记者应负的职责使命。

由于《人民日报》在记者节当天会发表很多相关会议或活动的报道,作为研究记者角色定位的文本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2000-2019年《人民日报》在记者节当天或前后发表的评论(共计15篇)作为研究文本。

二、文本分析

1.记者职责使命的传承。在这15篇评论中,“党”“人民”“责任”“奉献”等一直都是高频用词。由此可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一以贯之的,记者的职责使命是在坚守中传承的。

①坚守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一个根本性的原则,一个光荣的传统。《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在其记者节评论中尤其注重强调记者应坚守党性原则。

其首篇记者节评论《为国家和人民造福——寄语我国第一个记者节》突出强调“新闻事业是我们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工作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要求新闻工作者增强“为党和国家的新闻事业献身的责任感、光荣感、自豪感”;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当年(2007年)的記者节评论中,旗帜鲜明地指出“认真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是新闻战线和广大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记者是党领导下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始终把党性原则放在第一位,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基本的观点。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记者应当与时俱进,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

②坚定人民立场。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记录人民的伟大事业、鼓舞人民的奋斗精神、捍卫人民的正当权益是记者作为“时代风云的记录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民日报》记者节评论始终贯穿着人民立场。

《记者的荣光永在前方》回顾了马克思、范长江、穆青“和人民共患难”“勿忘人民”的赤子情怀,号召当代记者贴近群众:“蹲下来才能听到、俯下身才能看清”;《记者讲故事为何激荡人心》把记者阐释为“记人间冷暖者”,称记者“最有机会倾听人民心声”;《做伟大时代的记录者》讲述了在媒体关注下,四川凉山“悬崖村”的村民终于有了安全钢梯的故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一宗旨自然也贯彻到党的新闻事业中。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倡导“群众办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并科学地指出“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新时代的中国记者依然要牢记老一辈新闻人“勿忘人民”的教诲,做好“三贴近”、践行“走转改”,不仅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更要深入实践,真正地扎根人民,把人民群众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为奋斗的追梦人鼓与呼。

③坚持舆论监督。从传统的“报纸批评”,到改革开放后的“舆论监督”,秉笔直书、激浊扬清,始终是记者的光荣使命,也是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人民日报》记者节评论多次提及媒体应当履行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的舆论监督功能。

《记者的荣光永在前方》欢呼“十八大报告将舆论监督与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并列”;《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要求记者“敢于并且只能讲真话、讲明白话”。

舆论监督与正面引导是相辅相成的,正是通过鞭挞假丑恶,达到褒扬真善美的目标。当然,记者不能片面地放大社会阴暗面,而是要客观冷静地分析,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新华社记者汤计坚持9年追踪报道呼格吉勒图案,终于使真相大白、冤案平反,还了当事人清白,推动了我国法治进步,这便是舆论监督成功的典型案例。

④坚秉新闻操守。记者,首先要做“人”,其次才是做“新闻人”。如果一个记者背弃职业操守,收受贿赂,搞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又何谈奉献、责任、正义呢?在“陈永洲事件”等新闻操守沦丧的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记者节评论连续两年(2013年、2014年)关注新闻操守问题。

《记者的荣光永在前方》借张季鸾之言解释记者节:“一是记者的节日,一是记者的节操”,要求记者“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职业声誉,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职业底线”;《媒体公信需要自我救赎》聚焦媒体公信缺失、部分记者道德沦丧的严重问题,呼吁媒体和记者进行“自我救赎”,向范长江等新闻前辈学习,牢记“我们的理想、伦理、操守”。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记者难免会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但是,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理应不忘初心,把新闻人“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担当一代代传承下去。同时,我们的社会也应当形成尊重记者的氛围,保障记者的合法权利,让传媒界留得住人才。

2.时代发展对记者提出新要求

①政治导向上:贯彻新时代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會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记者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并贯彻落实新思想,并把新思想融汇在新闻作品中。这一点在近几年的《人民日报》记者节评论中有充分的体现。

党的十九大召开当年(2017年)的两篇评论都引用了十九大报告中的原文:“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018年的《做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人》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记者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

②传播手段上:适应媒体融合潮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新闻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报刊和广播电视面临生存危机,在自媒体倒逼中开始媒体融合;与此同时,辞职、转行成为不少记者无奈的选择。《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大的传统媒体和媒体融合的领头羊,自然非常关注这一现象,在近年的记者节评论中不断强调记者要坚守初心、开拓创新,适应媒体融合的时代潮流。

《记者节,在创新中回望初心》一文称“无论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需要以效果衡量传播,用创新放大声音,借助创新跟上时代、赢得受众”;《守正创新,书写新时代荣光——写在第二十个中国记者节》则明确提出了新闻媒体在当下的发展策略:“以内容为王、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创新为要、人才为根,发挥权威、客观、全面的专业优势。”

③叙事方法上:讲好中国故事。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生硬的宣传说教很难再吸引受众、说服读者。如何吸引受众注意力,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呼声传播开来,在世界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是新闻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自2014年起,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要求,全国新闻战线每年都会举办“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力求新闻叙事方法上的创新突破。《人民日报》记者节评论也多次关注“记者讲故事”。

三、结语

新世纪以来的20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从这20年的《人民日报》记者节评论中,我们已经能感受到中国记者的那份担当——他们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他们与人民的呼声一起呐喊,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伴随共和国一路成长。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记者人民日报
新闻记者采访提问及倾听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