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探究
2020-05-28张劭莉
张劭莉
摘 要:随着各类惠农政策相继推出,农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部分地区依然存在贫困现象。通过精准扶贫,可以不断消除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经济;发展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9-005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我党近些年的工作大方向,有效推动了扶贫工作的高效实施,也使我国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准辨识提高了扶贫工作效率,也极大地缓解了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压力,是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第一步。因此要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发展机会,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 限制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多青壮年认为在当地务农不如去城里打工挣钱多,同时农村各方面的条件也无法与城市相比,这就使得更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劳动力流失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严重不足,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多从事重体力劳动,但其中很多行业有周期性,当农闲时间与务工周期性时间不能有效衔接时,就会导致大部分农民不能参与产业扶贫项目。
1.2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地区耕地面积大,但是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很多贫困地区都是靠天吃饭。近些年,政府相关部门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公路设施、水利灌溉、电力设施等,有效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由于少数农村地区地域偏远,在完善基础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使这些贫困地区与我国的整体发展不协调[1]。
1.3 农村地区消费和教育问题严重
农村地区不仅基础设施与城市有一定差距,在消费水平、消费环境、教育状况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一些偏远地区,赶集仍然是农民主要的物资交换方式。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没有集市,农民就需要走很远的路去另外的村镇消费和购物,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当前农村地区的消费市场所决定的。很多农民都会利用农闲时间或者全年在城市打工,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常常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缺少了父母的陪伴。这样会造成农村儿童教育缺失,长时间下去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农村与城市教育资源不均衡,使得农村的教育问题不断扩大。
2 精准扶贫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2.1 补充和完善原有扶贫体制机制
我国扶贫体制不健全,缺乏精准度,是扶贫工作进行缓慢的主要原因。精准扶贫更加强调针对农村地区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和实际需求,将扶贫资源更多地用到各个贫困户,实现一对以、一帮一的精准帮扶,完善了原有的扶贫机制,有效提升了扶贫效果。
2.2 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扶贫工作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石,也是衡量社会公平性的“刻度”。精准扶贫要求扶贫对象具有唯一性,扶贫结果要与扶贫措施有效结合,对扶贫对象进行全程的追踪,让扶贫工作更加透明化和可视化,解决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现阶段主要针对农村地区住房难、用电难、用水难、上学难等民生问题进行针对性改善,让人民切实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也是国家为人民谋求福利的重要路径[2]。
3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3.1 完善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组织任务
扶贫工作是由各个组织的工作所组成的,因此扶贫工作的精准性与这些组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要针对不同农村地区,建立和组成领导班子。建议当地县委书记和县长作为精准扶贫办公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方便落实相关工作内容。同时倡导工作小组建立逐层负责责任制度,将每一项组织任务和工作任务落实到各个层级,在层级中实现级级监管,保证工作的精准性。贫困县、贫困户都由相对应的小组成员负责,保证扶贫工作的覆盖率。
3.2 科学制定精准扶贫的发展规划
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在前期制定好规划,以免后期实施过程中出现断档现象。
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要注重信息管理。建议搭建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对于扶贫工作中的每家每户建立档案,并对工作实施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同时要及时收集经济发展动态以及信息反馈。
其次,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可以为工作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有利于扶贫工作者及时掌握当地情况,并结合实际动态调整当前的工作方向。
再次,对于在贫困地区实施保障性住房行动的,工作人员要依据数据平台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动员贫困人群早日搬迁。要注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信仰,可以根据居民的技能推荐就业,解决动迁扶贫行动中的就业问题,保证搬迁后的居民有生活来源。
最后,中国人对于“家”特别重视,扶贫工作要尽量在贫困地区原地建设,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和优化贫困地区的基础型村镇建设,让贫困地区居民早日过上现代化生活。
3.3 加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受到文化、人口、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性措施建议从以下3点出发。
首先,农村人口分布不集中,要在开展扶贫工作之前确定相关的保证性政策。政策要符合当地的发展需求,并且要有长远的规划,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要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宏观性的考量。另外,政策的制定要有可行性,保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当有些农民不理解的时候,要进行思想开导,避免发生冲突。
其次,贫困地区的资源没有进行开发,但是仅依靠政府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政府可以适当进行政策倾斜,例如减免税收、免除土地租让金等,让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到贫困地区,协助发展当地经济,同时也鼓励企业聘用贫困地区的居民[3]。
再次,贫困地区农民文化程度低,但是劳动人口较多,要注重这部分人群的就業问题。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开展技能培训,让当地农户学会目前市场中需要的技能,帮助农民再就业。掌握一项技术不仅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就业问题。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要适当地给予财政补贴,鼓励其上大学或者职业学校,学成之后回来建设家乡。
4 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农村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结合当前农村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重视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积极汲取近年来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全新道路,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我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闫旭.农村集体经济助力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与纾解[J].农业经济,2019(12):62-63.
[2]董昕.农村民间金融助力精准扶贫:优势与困境[J].经济研究导刊,2019(36):84,100.
[3]李加勇.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0,49(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