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送礼有何讲究

2020-05-28

新传奇 2020年10期
关键词:羔羊宾客讲究

古人见面即使双方再熟悉,也必须讲究礼仪规矩。所谓规矩,就是送什么、怎么送都要遵守等级秩序。之所以要严明礼仪,一方面出于传统社会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因熟悉而造成公私不分的情况。

古人拜访时送礼有寓意

古人互相拜访时必须送礼,但与今人不同,古人的礼物是要讲寓意的。

雉鸡  士人之间互相拜访,所用的礼物主要是雉鸡。之所以选择雉鸡,是因为雉鸡有其独特的个性。雉鸡是一种难以家养的动物,不食嗟来之食,往往抓住后不久便会饿死。《白虎通》描述这种动物说:“士以雉为挚者,取其不可诱之以食,慑之以威,必死不可生畜,士行威介,守节死义,不当转移也。”古人认为,雉鸡的这种特性好比高洁之士的品性,故而被赋予了士精神的象征。此外,还有一个技术问题需要一提,即死了的雉鸡容易变质发臭,所以一般夏天赠送的雉鸡都是事先风干过的。

大雁  大雁通常是大夫(又称下大夫)互相拜访时所赠送的礼物。大雁的特性是“飞成行,止成列”,意即守规矩、能自律,象征大夫在四方供职时,品性优良、恭谨慎独。

羔羊  卿大夫(又称上大夫)互相拜访时所赠送的礼物是羔羊。羔羊的特性是群而不党,且能以领头羊马首是瞻。卿大夫的地位尊贵,权力很大,而君主专制最忌讳权贵们结党营私,这样往往容易造成与君权的抗衡,从而威胁到政治稳定。羔羊的特性恰好能象征卿大夫紧随君王、群而不党的品质,因此得以被标榜出来。

总而言之,古人送礼讲究的不是礼物本身的价值高低,而是礼物的道德意蕴。凡事皆要突显道德品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取向。

拜访时的礼仪讲究

礼物的选取有讲究,如何送也大有学问。

比如,士携带雉鸡拜访另一位士。当宾客到主人家大门口求见时,首先将雉鸡的头朝左捧着,说:“某也愿见,无由达。某子以命命某见。”(“某某一直想来拜见您,但无缘实现。今日我很荣幸能按照您的吩咐来见您。”)

主人自谦地说:“某子命某见,吾子(吾子,古时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有辱。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某某曾命某人前去拜访您,您却屈尊前来。还请您回家,某某将亲自登门拜访。”)

賓客回答说:“某不足以辱命,请终赐见。”(“您的命令,某某实在不敢当,还请让我见一见您。”)

主人再次自谦地说:“某不敢为仪,固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某某不敢和您客套,还请您一定回家,我立刻登门拜访。”)

宾客也再次回答:“某不敢为仪,固以请。”(“我也不敢和您客套,请一定让我见到您。”)

主人于是答应客人的请求,说:“某也固辞,不得命,将走见。闻吾子称挚,敢辞挚。”(“我的坚持,未得到您的准许,我马上出门迎接您。听说您带了礼物,实在不敢当,还请收回。”

宾客自谦地说:“某不以挚,不敢见。”(“若不带礼物,是不好意思来见您的。”)

主人客气地回答说:“某不足以习礼,敢固辞。”(“我实在不值得您送大礼,还请收回。”)

宾客则更客气地说:“某也不依于挚,不敢见,固以请。”(“不携带大礼,我实在不好意思见您,还请您一定要收下。”)

主人于是答应收下礼物,说:“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我坚持不收礼,但未得到您的准许,岂敢不从命。”)

一番谦让的话说完后,主人正式在大门口迎接宾客,双方互行再拜之礼。主人作揖,请宾客入内,自己从右侧门进入,宾客则捧着雉鸡从左侧门进入。主人在庭中,行再拜之礼,准备接受礼物。宾客则行再拜之礼,奉上礼物。礼毕后,主宾双方才能自由交谈。

大夫相见时,带着雁作为礼物。雁的身上裹着有纹饰的布,用绳索系住脚。和士相见时一样,双方互谦一番,主人才迎客人进门。

卿大夫相见时,带着羔羊作为礼物。羔羊也是用绘有纹饰的布包裹起来,四足要两两相系,且绳子要在羔羊背上交叉,再径回胸前打结。相见时的谦让和上述相同。

相见之礼有严明的等级秩序

可见,古人见面即使双方再熟悉,也必须讲究礼仪规矩。所谓规矩,就是送什么、怎么送都要遵守等级秩序,等级不同的人该如何相见,等级相同的人又该如何相见。之所以要严明礼仪,一方面出于传统社会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因熟悉而造成公私不分的情况。

传统的士相见礼主要保存在《仪礼》之中,主要包括等级相同者的相见之礼、等级不同者的相见之礼,以及非正式场合下与国君相处的礼仪。等级相同者相见之礼都是双向的,也就是甲拜访过乙后,乙必须回访,以示尊敬,从而充分体现“礼尚往来”。而不同等级者相见,高等级者不必回访。此外,非正式场合下与国君的会面也不可随意,必须遵守规范礼仪,比如向国君行礼的方向、谈话的内容、视线的焦点,都必须遵循既定的仪则。

总的来说,《仪礼》记载的相见之礼主要是贵族间的礼,在严明等级的同时,突显士人的道德品质,高贵而又谦逊。至于庶人,则不需要遵守这些仪则,这是囿于“礼不下庶人”的历史局限。

不过,随着时代变迁,庶人是否要讲礼,也被认为是一件重要的事。明代洪武五年(1372),太祖朱元璋特别为庶人制定了相见之礼,洪武十二年(1379)又进行了补充。明代涉及庶人的相见礼规定:凡是乡里序齿,或民间士农工商各种人等平时相见、宴请或节日拜访,年幼者应该先向年长者行礼。在座位次序上,年长者当居上。

之后又有所补充,规定退休官吏只有在宗族、外祖家和妻家序尊卑时行家人礼。若设宴,则必须单独设一席,不许坐于无官而年长者之下。退休者相见,应当依照原有之官位高低排序。官位相同,则按照年龄排序。退休者与异姓无官者相见,只受礼而无需答礼。庶民拜访退休官员,应行官礼。如有侮辱退休官吏的行为,当依法治罪。显然,在补充规定中,国家权力被置于绝对地位,官员与庶人通过礼仪被严格区别开。

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规定:凡子孙弟侄甥婿见尊长,学生、徒弟见师父,奴婢见主人,若久别,当行四拜礼;若近别,行作揖礼。此外的亲戚长幼,若久别,则行二拜礼;若近别,则行作揖礼。

不难看出,明代为庶民制定的相见礼仪,虽名为礼仪,但目的并不是为了引导庶民更有“礼貌”,其本质是要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周贇/著,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羔羊宾客讲究
不要将就,要讲究
羔羊安全过冬留意五方面
说话要讲究停顿
宾客付钱新娘陪舞
名利如“宾客”
名利如“宾客”
假面
热闹婚礼季,如何在宾客中脱颖而出?
羔羊育肥注意事项
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