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碰硬”的铁甲舰队之战
2020-05-28
十八艘铁甲舰对战利萨岛
连续两天的大火力炮轰都没能拿下奥地利在亚得里亚海的海军基地利萨岛,意大利海军上将佩尔萨诺显得非常急躁。出发前,他信心满满,毕竟配备有11艘蒸汽铁甲舰的意大利海军可以说是最强战力了。而现在,由于没有掌握奥地利海军守岛部队的详细部署,在利萨岛上火炮的猛烈还击下,意大利舰队不仅没能如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一世所愿,攻下利萨岛,相反,舰队的弹药在对战中消耗殆尽,燃料也只剩下两天的用量了,铁甲舰之一的“强大”号还被击伤,失去了攻击能力。
1866年7月20日拂晓时分,不死心的佩尔萨诺再次组织舰队向利萨岛发起进攻,然而更糟糕的一幕随即上演。瞭望哨突然报告,一支舰队出现在西北方向的水天线,这是一支从165海里之外的波拉港赶来支援的奥地利舰队,由才华出众的奥地利海军上将冯·特格特霍夫率领。值得一提的是,这支舰队仅有7 艘装甲舰,其余均为木质军舰。考虑到敌我双方战力悬殊,在到达利萨岛附近的时候,特格特霍夫创造性地将舰队编成了一种易于冲击的新式阵形——三个“V”字形编队纵向排列,第一个“V”字形由7 艘铁甲舰组成,领头的是旗舰“费迪南德·马克西米兰”号,第二个“V”字形主要是木壳快速舰和海防舰,由蒸汽动力舰“恺撒”号领头,其余的小型舰船组成第三个“V”字形。三个“V”字形舰队的战力依次由强到弱,既可以有效减少舰艇的损伤,又方便扩大战果。
面对来势汹汹的奥地利援军,佩尔萨诺好似全无准备,慌乱地将主力铁甲舰编成了常见的单纵队队形,这种队形在奥地利的“V”字形队列面前毫无优势可言。但佩尔萨诺也并非没有胜算,作为一支由11艘铁甲舰和16艘木壳蒸汽舰组成的“超级舰队”,意大利既有最新的蒸汽动力快速舰“意大利”号和“迪波托加罗”号来威慑敌人,又有装着新式炮塔和撞角的“铅锤”号来冲锋陷阵,此外,舰队还配备了新式武器“阿姆斯特朗”大口径线膛炮。毫不夸张地说,意大利舰队的火力几乎是奥地利舰队的两倍。
10时50分左右,意大利舰队首先开火,意奥两军的18艘铁甲舰在利萨岛附近海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与双方悬殊战力截然相反的是,奥地利海军官兵训练有素,而意大利海军却明显士气不足。紧急时刻,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佩尔萨诺突然把他的旗舰由“意大利”号变更为处于整个舰队队形内侧的“铅锤”号,导致舰队前卫一度与中央失去了联系,指挥中断的意大利纵向舰队中出现了一个较大的缺口。特格特霍夫抓住机会,立即率领铁甲先锋舰队穿过缺口,集中力量攻击意大利舰队的中央舰船。
炮声不断在耳边炸响,爆炸产生的硝烟几乎阻隔了士兵们的视线。很快,士气高昂的奥地利舰队冲破防线,突入意大利舰队中央,双方发生了一场近距离的大混战。
“海军强国”意大利的败北
在这场海战之前,意大利和奥地利之间的小型军备竞赛已经持续了十几年。奥地利有自己的造船设施,铁甲舰由奥地利最著名的海军造船厂——的里雅斯特技术造船厂承建。而意大利在1861年统一之后也迅速成长为海军强国,从法国和美国购入了铁甲舰。蒸汽铁甲舰的长处就是机动性好,能够快速调整阵形,但是这些长处在意大利海军手中并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他们的旗舰“铅锤”号两次试图撞击奥地利军舰“恺撒”号,却都因为佩尔萨诺的优柔寡断没能成功。
与之相反,特格特霍夫指挥的奥地利旗舰“费迪南德·马克西米兰”号在开战后就一直冲在前线。在近距离炮轰未能奏效的情况下,特格特霍夫指挥“费迪南德·马克西米兰”号穿过硝烟,全速冲向他认定的旗舰“意大利”号,并用撞角成功在其船舷上撞开了一个大洞。出师不利的“意大利”号仓皇撤离,却被另一艘奥地利军舰挡住了去路。11时20分,“费迪南德·马克西米兰”号抓住机会,再次全速撞击“意大利”号右舷,一时间海水倒灌,“意大利”号船身严重倾斜,仅仅几分钟,这艘装备精良的新式战舰连同舰上的400名官兵就一起被海水吞没了。
激烈的战斗中,意大利铁甲舰“角力场”号也被对方的炮火击中,发生了大爆炸。先后损失两艘战舰的情况动摇了佩尔萨诺继续战斗的决心,尽管意大利舰队在战力上仍然和奥地利舰队不分上下,他却急忙组织撤退。而同样有几艘军舰受损、总体实力不占优势的奥地利舰队也没有乘胜追击。
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海战就这样草草落幕。和汉普顿锚地之战中两艘装甲舰的单打独斗不同,利萨海战是铁甲舰队之间的首次海上交锋,标志着一个新海战时代的开启。战争中,奥地利舰队使用的新型“V”字形队列引起了各国海军的广泛关注,他们采用的撞击战术也效果颇佳。这一時期,火炮的威力对于宛如铜墙铁壁的铁甲舰来说效用已经不大,于是,“撞击”这种古老的作战方式又在海战中“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