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妈妈的“形容词”
2020-05-28牛雅雯
牛雅雯
孕育生命的“执着”
在北美洲的西海岸,一群大马哈鱼即将开启一段4800千米的旅程,它们要回到故乡的河流中产卵,孕育生命对于它们来说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野外拉练”。河水湍急、处处漩涡,暗礁窄道比比皆是,还有早就等待着它们的“猎手”阿拉斯加棕熊。一路上,大马哈鱼们会遭遇重重阻碍,每一次奋力向前对它们来说都是殊死搏斗。
大马哈鱼的大脑含有一些铁微粒,它们就像指南针一样,帮助鱼群确定地球的磁场线,在浩瀚的海洋中找到回家的方向。这群大马哈鱼的家乡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西海岸,那里有淙淙流淌的小溪、密如网织的淡水湖泊以及地球上面积最大的温带雨林。在未被破坏的森林地区,土壤下面成千上萬条树根不断净化着水源,令河水清澈、甘甜。或许是故乡的“味道”太难以忘怀,嗅觉灵敏的大马哈鱼可以从800万升海水中分辨出故乡的那滴水。
而它们朝思暮想的河水却会夺走它们的生命。从深海到湖泊,水中盐分陡然降低,大马哈鱼的肾脏和其他器官不得不迅速做出调整。在这期间,它们通常会停止进食,甚至中断饮水,只依靠体内储存的能量游到上游。大马哈鱼的卵只能在淡水中生存,这也是大马哈鱼妈妈们要不远万里回到故乡产卵的原因。
森林每年的降水可达3米深,雨水沿着陡峭的岩石不断汇聚到河流里,河水的水位迅速上涨,而这正是大马哈鱼所期盼的。不断提升的水位能帮助它们进入较小的河流,那里有溶氧量充足、砾石遍布的产卵场所。繁衍的本能驱使着大马哈鱼逆流而上,它们的躯体呈流线型、肌肉坚实,铆足了劲儿穿越前方的瀑布。除了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它们。
随着激素不断分泌,大马哈鱼的肤色开始发生改变——雄鱼的皮肤上点缀着红色、橙色的斑点和条纹,被称为“红马哈鱼”;雌鱼因体色较暗而被称为“黑马哈鱼”。它们在水中追逐,繁育后代。产卵过后,大马哈鱼妈妈已经筋疲力尽,它们会用河石将卵覆盖掩藏,给后代最后的保护,而它们自己已无力再返回大海,从此葬身故乡。
为爱起舞的“孤勇”
11月,正值圣诞岛的雨季,每年这个时候,几百万只红蟹从地势较高的热带雨林出发,成群结队地朝海岸行进,去赴一场繁育后代的盛会。科学家们观察发现,红蟹迁移产卵的时间与月相变化的周期有关——在海滩上看到大规模的红蟹产卵,肯定到了下弦月。这属于动物周期性的节律运动,也就是说,红蟹大规模的迁移产卵繁殖活动,是受体内“生物钟”的支配,是周期性的。
若此时去圣诞岛,你能看到浩浩荡荡的红蟹大军从岛屿中心一直延伸到海边的浅滩,宛如一张铺开的红色地毯,又像无边无际的红霞染红了岛上的道路。细看这支队伍你会发现,打头的是体形壮硕的雄蟹,紧跟着的是雌蟹,小蟹和幼蟹在后面。雄蟹会提前到达,一到海滩,它们便把长螯浸泡在海水中,迅速补充因长途跋涉而损失的水分和盐分,接着便在海边挖掘舒适的洞穴,迎接雌蟹的到来。短短的“洞房之夜”后,每只红蟹妈妈都会退回洞穴中,等待着新生命的到来。
红蟹大军持续数周的不懈行进,为的就是这一天。在这个月夜,数万只红蟹妈妈同时把自己体内的受精卵排入大海,场面蔚为壮观:一部分红蟹妈妈会爬上海边的岩石或悬崖,高举双螯,抖动身体,使劲儿挤压腹腔,将卵排进大海;另外一部分则立于浅滩上,抬起长螯剧烈地晃动身体,将卵撒向海中。时常会有红蟹妈妈在海浪的冲击下站立不稳,还没来得及爬上岸,就被卷进大海。过不了多久,不计其数的红蟹幼体将孵化出来,把海水染成一片棕色,然后随着退潮游向远方。现在,幼蟹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海风、潮汐、洋流的手里,前途未卜。但毋庸置疑的是,一年后,又会有大批红蟹登陆圣诞岛,续写种族繁衍的生命传奇。
悉心护卵的“慈爱”
章鱼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大洋的热带及温带海域,不论是浅海还是1000多米以下的深海,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章鱼大都是“夜行侠”,喜欢夜间出来觅食,它们有独特的“护身法”——通过改变自己身体的形状和颜色来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章鱼身体柔软,既没有坚硬的骨骼,也没有类似盔甲的硬壳,但是它们却有非常强健、灵活的腕。这些腕不仅可以用来捕食和攻击“敌人”,更是章鱼妈妈用来保护和爱抚孩子的“温柔的手”。
一块个头儿不小的岩石被一团团滑腻的水草覆盖着,一只章鱼妈妈打算将卵产在岩石的空隙中,只见它拖来几十只活牡蛎,将这些牡蛎一个个垒叠起来,筑起要塞似的洞。每当章鱼妈妈产下一些卵后,便将这些卵穿起来挂在洞里,而一只雌章鱼在半个月内就能产下30多万枚卵。卵开始孵化后,章鱼妈妈片刻不离,一直守护在自己孩子身旁。只见它俯身于洞内,两只凸出的眼睛不时向外张望,警觉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两条最长的腕伸到洞外,末端不断向各个方向翻动,似乎在防御随时可能出现的“敌人”。章鱼妈妈的警惕性很高,一旦发现有“敌人”入侵,便立即将其驱逐出境。
另一只章鱼妈妈则干脆用8条腕交织成网篮似的窝,将凝胶状的卵护在里面。孵卵的时间长达2个月之久,它宁愿不吃不喝,也要保护子女的安全。章鱼妈妈用腕温柔地抚摸着卵,腕上的吸盘如同小吸尘器一样,拂去污垢,防止寄生虫对卵的侵袭。此外,章鱼妈妈还不时向卵喷水,使卵得到充足的氧气。
经过漫长的等待,小章鱼终于从卵中孵出来了。它们穿着闪闪发亮的新装,到水下密林中探险去了。章鱼妈妈却还是一动不动,不肯进食,它的腕毫无意义地摇着、拍着,護卫那些剩下的空卵壳。原来,这位尽责的母亲早已筋疲力尽,为了育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口腔育儿的“智慧”
品种繁多、体色艳丽的非洲慈鲷主要分布于东非的三大湖——马拉威湖、坦干伊喀湖和维多利亚湖。在自然环境中,非洲慈鲷的食物种类可谓包罗万象——藻类、浮游生物、水草、蜗牛、沙子等都是它们的食物。为了避免种族间因竞争而吃掉对方的鱼卵或幼鱼,慈鲷妈妈慢慢练就了“口腔育儿”的绝技。
每到繁殖季节,雄慈鲷便全力以赴地维护自己的岩岸领地,为交配产卵做准备。它们在领地中央用细沙筑起产卵的温床,并通过求爱的方式,吸引雌慈鲷至产卵处。慈鲷妈妈会将产下的卵一粒一粒轻巧地衔入口中进行孵化。孵化期间,慈鲷妈妈停止进食,有的慈鲷妈妈的体色还会变得异常鲜艳夺目。这是一种警告色,说明此时慈鲷妈妈正处在防卫状态,具有极强的攻击性,一旦周围的环境引起慈鲷妈妈的警觉,它便会疯狂地驱赶其他鱼类。
孵化期间,慈鲷妈妈的口腔是个不折不扣的“孵化器”,待到幼鱼出生,口腔便成为“育儿袋”。刚出生的幼鱼只有米粒般大小,靠吃水中的浮游生物为生,丝毫没有抵御能力,所以,慈鲷妈妈用嘴驱赶企图靠近的“敌人”。如果遇到异常危险的情况,它还会把幼鱼含进嘴里“避难”,待危险过去后再吐出宝宝,最多的时候一口可以含上百条小鱼。成群的幼鱼把妈妈的口腔当作游乐场,慈鲷妈妈也就忍受着孩子们在自己的口腔里“大闹天宫”。十几天后,这些幼鱼就会长大,不再依赖慈鲷妈妈的口腔,而是成群结队地紧紧跟随着妈妈。
看了这些海洋动物妈妈的行为,同学们有何感想?可以用来形容妈妈的词语或许有100个、1000个,但其实它们都拥有同一个内核,那就是“爱”。而“爱”是最不设限的一种行为或状态,大自然中的所有生灵都沐浴在爱中。感受爱、传递爱,原本就是最幸福的事。五月份的第二个周日是母亲节,让我们心怀感恩,向自己的妈妈真挚地道一声“我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