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姚乃强《红字》译本看译者文学造诣
2020-05-28孔凡梅朱莉莉沈黎明
孔凡梅 朱莉莉 沈黎明
【摘 要】 本文以姚乃强《红字》译本为例,针对中西文化的不同以及在中外文学翻译中所体现的不同语言风格,对如何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进行简要分析。从神韵这个角度看,姚先生对《红字》的翻译完成了从形合到意合的高级翻译阶段;姚先生充分利用汉语的特点,把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再现了原文风貌;翻译要结合作品内容和语言形式,再现原著整体美。
【关键词】 《红字》;文学;翻译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在进行中外文学的翻译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翻译者都会受到异域语言的民族风格的影响。文学翻译主要是受本土文化传统、语言系统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作为专业的翻译人员应该减少文化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保证翻译过程中,在文章的主旨大意不变的基础上,传神地表达出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也就是从形合达到意合。
一、《红字》作者简介
《红字》作者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前半期美国伟大的小说家。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红字》、《玉石人像》、《重讲一遍的故事》等。他出生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勒姆镇,祖辈是镇上著名的三大法官之一。父亲是一名船长,但是在霍桑四岁的时候,不幸死于海上,所以霍桑从小被母亲抚养长大。随着霍桑慢慢长大成人,他在亲戚的资助下进入大学学习,大学毕业以后,回到故乡,开始文学创作,他根据自己在大学学习的经验写成小说《范肖》,并且于1828年匿名发表,但是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一气之下,他把自己的小说付诸一炬。随后到1836年,他去海关任职,又相继出版了两部小说《重讲一遍的故事》《教长的黑纱》,其中后者受到当时公众的热烈欢迎。1842年结婚,婚姻幸福美满,婚后发表了短篇小说《拉伯西尼医生的女儿》《小伙子布朗》等文学作品。在1848年由于他的政见和海关当局发生冲突,他愤然辞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活动。这期间他写出了让他享誉美国文坛的长篇小说《红字》,在这部小说获得巨大成功以后,他笔耕不辍,继续写出了《带着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玉石人像》等作品,于186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朴茨茅斯去世,享年60岁。
二、从姚乃强《红字》译本看文学翻译
1、翻译家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充分表现原著风格特色
文学翻译除了要传达出外国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之外,还要着重强调作品的风格特色。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没有风格的文学作品在读者阅读的时候只会感到苍白、没有灵气,正如一个人没有鲜明的个性一样。一旦文学作品有了风格,作品人物的音容笑貌就会很生动地浮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感到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丰满的现实人物。作为文学翻译,必然要求在翻译过程传达出作品的精神风貌,也就是保持原著的神韵,但又不能随心所欲、偏离原著主题。如果文学翻译仅仅达到了忠实、准确,没有神韵,那么翻译就成了死译,机械化,这种翻译是毫无意义的。
从神韵这个角度看,姚先生对《红字》的翻译完成了从形合到意合的高级翻译阶段。在外国文学作品中,主要使用英语进行写作,而英语造句通常采用形合法,常常使用各種连接手段和形式,例如连接词、介词或者语态的变化来组成一个句子,通过语句的完整结构来表达意义。但是中国汉语造句主要采用的是意合法,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注重词与词之间意义的隐性连贯、统一,用汉字的整体意义进行语句意义的表达,比较简洁明了。所以,在把英文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时,首先要先分析句子的结构、语法形式才能判定句子的实际含义。例如:A s01ider New Englands most distinguished s01dier he stood firmly on the pedestal of his gal lant services:and,himself secure in the wise liberality of the successive administrations through which he had held office,he had been the safety of hi s subordinates in many an hour of danger and heartquake.(P:17)对这段英文原著的翻译,姚先生就根据原文的功能和意义,然后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重新组织语句意义,把原著中的意思清晰地表达出来,姚先生是这样翻译的:我的前任米勒将军是新英格兰一名享有很高社会声誉的英雄,当地人们对他的赫赫战功非常敬仰,在他任职期间,他非常开明贤达、地位稳固,得到了各界政府的很高称赞。当他的同僚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慷慨无私相助。这段译文准确、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高大、无私的军人形象。
2、《红字》译本表明翻译时要把直译和意译有机结合
文学翻译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具体来说就是小说、散文、诗歌以及戏剧作品,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求翻译家具备和作家同等的文学修养和语言文字表现力,在深刻理解作品原著、把握原著的精神实质基础上,把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充分传达出来。杰出的文学翻译家,能够深刻把握两种语言的精髓,更加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能够掌握本国的语言和文化,把自己完全投入到翻译对象中去,体会原作作者的真实创作意图和思想,然后运用熟练的母语进行再创作,生动地表达出来。这就要求翻译者有非常深厚的中文基本功底,领悟到汉语言的精华,化为自己的血液。无疑,姚先生在翻译《红字》时,做到了这一点,他利用本身深厚的汉语言基底,充分利用汉语的特点,把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灵活地变化句式,采用多种翻译手段,再现了原文风貌。
《红字》中女主人公海斯特可以说是不幸婚姻的牺牲品。她的丈夫奇灵渥斯娶她的原因是自私的,想通过婚姻来赶走他书斋生活中的彻骨的寒气和枯燥。他把海斯特的青春和微笑当成他生活中腐朽物质的替代品。他用卑鄙无耻的手段得到了海斯特的婚约,把一己之欲建立在海斯特一生的幸福上,海斯特年轻貌美,散发着青春的魅力,却嫁给了身体畸形多病的他,可想而知,夫妻间的巨大差距,根本不可能会有爱情产生的可能。通过阅读小说,我们可以看出海斯特对这个婚姻没有任何感情可言。当海斯特被关进牢房时,对乔装成医生来看望她的丈夫奇灵渥斯说:“你知道,我对你是坦诚的,我感受不到你的爱,哪怕是虚情假意的呢。”这句话充分表达出了海斯特对奇灵渥斯的厌恶。另一方面,奇灵渥斯自己也承认之所以如饥似渴地读书,就是因为自己先天残疾,想用知识弥补自己的生理缺陷,从而取得年轻美丽女性的青睐,这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自卑。女主人公的不幸婚姻,作者利用直译和意译有机结合的手段,充分用汉语言文字表现出来。
3、翻译要结合作品内容和语言形式,再现原著整体美
人类在审美本质需要是建立在乐生基础之上的,就是要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生命的享受,对人天生欲望、本能的剥夺,就是对生命本身的否定。在没有欲望、純粹的世界里,不可能有真正的美感。我国先贤孟子也说:“食色,性也”。生活在世俗社会的人们,一定会有世俗的性欲。食欲和性欲是人类最基本的两大需要。食欲是个体生命得以存在的前提,而性欲的存在会让人类的生命得到延续。人类有各种各样丰富的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男女之爱等等,同样也包括性爱。健康的自然的爱情都包含性爱的成分,性爱的缺失,时间长了也会让原来美好的爱情发生变质,而没有爱情的女人人生也是黯淡的。
从对他女儿美丽外表的描写下,我们可以想象海斯特的美丽。姚先生对原著的翻译也非常到位,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当有它独特的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文学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审美要素。
要实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翻译家必须在原著上多下功夫,做到对原著的零距离理解,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所得所感全部倾注在翻译的文学作品中。在原著的思想内容和新的语言形式中间找到完美结合点,把内容和形式经过自己思想的加工,充分糅合,再现原著的整体美。
三、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家要想再现原著的真实美、整体美,在翻译的时候必须遵照“信、达、雅”的要求,在充分理解原著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基础之上,进行再次加工创造,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不同,对文学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只有深刻的了解外国的文化,才能在翻译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在保持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还能够翻译出来原著的神韵,实现原文与译文的高度一致。
【参考文献】
[1] 颜雪洁.反抗与服从——从姚乃强《红字》译本看海丝特性格及成因[J].菏泽学院学报,2015,37(01)31-33.
[2] 李冰.用“信达切”的翻译标准看姚乃强的《红字》译本[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01)95-98+67.
[3] 武琳蕴.浅析从翻译标准看《红字》两个译本的翻译[J].校园英语,2019(09)229.
【作者简介】
孔凡梅(1974.10—)女,汉族,山东德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及翻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