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绝句
2020-05-28
言之精者为文,文之精者为诗,而诗之精者为绝句。绝句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诗歌体裁,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代。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唐代诗歌中以绝句最为流行,相当于唐代的流行歌曲,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少、小、了;常、藏、长”。
“少”:从时间上说,就是过程短暂,如果将长篇歌行比作电影、电视剧,那么,绝句就相当于一张摄影作品。它不允许你从头至尾讲事件的过程,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瞬间。如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诗人抓住主人公欲饮美酒而琵琶声起的一瞬间的画面,生动传神地揭示出了享受美酒之欢愉与沙场血战之惨酷的矛盾。从空间上说,“少”就是画面干净。如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画面如同山水画,所选事物非常典型。
“小”:是以小见大。如杜牧的《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几个字便描绘出了赤壁之战的场面。再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度”寥寥四字便传神地描绘出了戍边将士的辛苦。
“了”:是指语言要明白晓畅,因为绝句是唐代的流行歌曲,为广大群众所吟唱,所以如同说话,使人一看就知,一听就懂,这也是绝句与律诗的不同之处。如孟浩然的名篇《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如同在与人说话一般。
“常”:就是常见、常有、带普遍性,绝句所选取的形象均为日常所熟悉的,所描述的场景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所描写的登高望远,佳节更加思念亲人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
“藏”:就是含蓄、耐人寻味、深藏不露。绝句短小,贵在尺幅内有千里之势,言有尽而意无穷。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山绵延而尽,黄河入海均是作者所想,韵味无穷。再如王昌龄《闺怨》之“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芙蓉楼送辛渐》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刘禹锡《乌衣巷》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等,都是意有所藏的极佳例子。
“长”:指的是韵味悠长,情意绵长,即所谓一唱三叹有余音者也。这一点对占绝句中最大量的抒情诗来说,尤为重要;若作歌词来唱,也很关鍵。为强化咏叹的调子,绝句在关键的三、四句上,运用假设、诘问、否定(不、无)、排除(唯有、唯见)等句式较多。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为假设和否定;“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否定和诘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