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五月
2020-05-28
春末夏初,五月款款走来。这是一个播种的季节,也是充满希望和梦想起航的季节——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社会的财富。劳动是一首世界永恒的赞歌,他们用勤劳诠释职责,用肩膀撑起责任,用良心书写奉献,用汗水描绘人生。
唯有耕耘,方能收获。好消息接踵而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5月22日在北京召开;北京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并相应调整防控策略;各类学校返校时间也已经确定,从下个月开始陆续复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我们要继续抓紧做好各项工作,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扎实推进复工复产复学,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当然,对中关村这片创业热土而言,五月也是值得纪念的月份。1988年,中央办公厅组织联合调查组,参照中共十三大提出的“两个一切”生产力标准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进行全面调查和总结,提出了兴办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的建议。5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发布《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中国第一家高新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由此而成立,“中关村”正式诞生,创新创业热潮就此喷涌。
那一年,“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词正走进千家万户,联想迎来了“黄金时代”;时代集团王小兰在国际展会上看到了国内还一无所知的“硬度测试仪”,由此开始了技术攻关之路;王文京也在柳传志创业事迹的感召下,扔掉了“金饭碗”,扎进了中关村,在魏公村一间9平方米的老房成立“用友”公司……他们在播种的季节开疆辟土,开始创造中关村崭新的辉煌时代。
199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请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发展规划——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立足首都,面向全国的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于是,一个高新技术梦工厂诞生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步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中关村也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
作家凌志军曾经这么描写当年的中关村:“当时我来到双清路上,在清华创业园A座302房看到一个场面,犹如新世界的混沌初开。这间屋子装着38家公司,每家公司只不过占有其中一个方格,由一张简易电脑台和一把转椅组成,和大公司里那种员工座位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在通常镶嵌员工姓名的那些地方,贴着公司名称,一律由普通道林纸打印而成,凌乱一片,让我想起满天繁星……很多人失败了,但总会有人成长起来,扩大队伍,搬到楼上。那里有单间办公室,沿着走廊排列,是为他们这些人准备的……12个月、也许18个月之后,这些公司大部分都会垮台,但必定有几家公司继续成长,它们将搬到更大的写字楼去,占据整整一层。”
“一张桌”、“一间房”、“一层楼”、“一幢楼”,这个脉络直观地反映了公司的成长过程。凌志军眼中的这些创业者们,如今可能已经成为知名的企业家,也有可能另谋出路,但是他说:“我看到智慧、激情、勇气,看到压力和不确定性,看到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看到死亡和新生。”
一段辉煌已经成为历史,一段新的神话正在诞生,如今中關村的创新创业环境已经发生巨变。为什么这30多年来,那么多人蜂拥而至?因为在这里,创新创业的火苗不熄,精神不死。许多年前,在《中关村创新谱》首发式上,有“中关村第一村民”之称的纪世瀛振臂高呼:“中关村精神万岁!”那时候的中关村,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具体的村落,而成为一种寄托,犹如美国人对硅谷,就是一种信仰。
这里就是中关村,勤奋者聚集而行的地方。没有最坏的时代,一切只取决于你是否活在其中。就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月份,致敬每一位辛勤劳动的人、为梦想努力奋斗的人,致敬每一滴汗水、每一分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