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V+ARTP复合诱变筛选MK-7高产菌株的研究
2020-05-28刘建民
任 明,孙 荣,刘建民
(山东惠仕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1)
甲萘醌-7(MK-7)是生物活性最高的一种维生素K2,可通过调节体内钙离子沉积,促进骨组织内骨钙素的合成,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1]。天然MK-7仅能通过微生物发酵法获得[2],其中,纳豆芽孢杆菌生长速度快、易于培养、MK-7含量相对高,是目前进行工业化生产MK-7的主要微生物。但野生型的纳豆芽孢杆菌的MK-7产量不能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需通过诱变育种获得目的产物产量更高的突变株。
目前,紫外诱变(UV)仍是实验室最常用的菌种诱变方法,但长时期采用单一诱变会导致菌种产生疲劳效应,还会因为反复诱变处理使得生物量降低、产物含量减少。因此,多种方式复合诱变提高诱变效果和产量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是利用在大气压下产生的,温度在25~40 ℃之间,具有高活性粒子浓度的等离子体射流进行诱变的新技术[3]。与传统诱变方法相比,ARTP对遗传物质的损伤机制多样,突变型多样。ARTP 生物育种技术以其操作便捷性、安全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微生物育种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4]。ARTP已应用于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酵母、微藻等在内的40余种微生物的诱变育种[5]。
本文采用UV和ARTP对纳豆芽孢杆菌进行复合诱变(UV+ARTP),旨在筛选得到MK-7产量高的突变菌株,并对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进行研究,为该菌株应用于产业化生产打下基础。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ARTP-M 型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仪(无锡源清天木生物); LC-20AT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包括SPD-20A紫外检测器,CTO-20A柱温箱,7725i手动进样器,LC-solution色谱工作站管理软件,超声波脱气装置等,日本岛津);旋转蒸发仪(巩义予华);PHS-3C型酸度计(上海雷磁);分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
1.2 试剂
MK-7对照品(Sigma);重蒸水;甲醇(色谱纯,TEDIA),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3 菌株
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由实验室分离并保存。
1.4 培养基
斜面培养基:牛肉膏 3 g/L,蛋白胨 10 g/L,NaCl 5 g/L,琼脂 15 g/L,pH 7.4~7.6,121 ℃灭菌20 min。
种子培养基:葡萄糖20 g/L,蛋白胨 10 g/L,KH2PO45 g/L,K2HPO4·3H2O 1 g/L,MgSO4·7H2O 0.5 g/L,pH 7.0~7.2,121 ℃灭菌20 min。
发酵培养基:葡萄糖 60 g/L,高温豆饼粉 30 g/L,蛋白胨 20 g/L,酵母浸粉 10 g/L,K2HPO4·3H2O 0.1 g/L,KH2PO40.5 g/L,NaCl 3 g/L,pH 7.0~7.2,115 ℃灭菌20 min。
2 方法
2.1 诱变方法
2.1.1 紫外诱变 取一只37 ℃培养18 h的新鲜斜面,用无菌生理盐水洗下菌体,180 r/min振荡60 min 使其充分打散,梯度稀释至菌浓度107~108个/ml。取菌悬液5 ml,置于灭菌的直径9 cm的平皿中,磁力搅拌作用下,在距18 W 紫外灯30 cm处进行不同时间的照射处理,诱变时间分别设定为30,60,90,120,150,180,210,240 s。于红光下分别进行梯度稀释,至菌浓度103~104个/ml,取0.1 ml 稀释液涂布种子培养基平板,37 ℃倒置培养24 h。通过平板菌落计数计算致死率,选择合适的紫外诱变时间。致死率(%)=(对照高于各诱变时间的菌落数/对照菌落数)× 100 %。
2.1.2 ARTP 取一只37 ℃培养18 h的新鲜斜面,用无菌水洗下菌体,180 r/min振荡15 min 使其充分打散,8000 r/min离心5 min收集菌体,以5 %甘油重悬,调整菌浓度107~108个/ml。开启常温常压等离子系统,以酒精棉擦拭操作室内外,并开启紫外灯灭菌30 min。灭菌结束后取10 μl 菌悬液点于载片的粗糙面,并在无菌条件下将载片以镊子转移至操作室台面上。开启氦气阀门,设定气流量和诱变时间进行诱变。诱变时间分别设定为10,20,30,40,50,60 s。每次诱变结束后均将载片置于含990 μl无菌生理盐水的EP管中,漩涡震荡1 min。稀释涂布后置于37 ℃培养箱内培养24 h[6]。通过平板菌落计数计算致死率,选择合适的ARTP处理时间。致死率(%) =(对照高于各诱变时间的菌落数/对照菌落数)× 100 %。
2.1.3 复合诱变 按2.1.1、2.1.2项方法,将菌悬液紫外诱变150 s后,8000 r/min离心3 min,收集菌体,用5 %甘油重悬菌体,开启ARTP 系统对其诱变处理30 s[7]。诱变结束后将载片置于含990 μl 无菌生理盐水的EP 管中,漩涡震荡1 min后稀释至10-3,10-4,10-53个稀释度,涂布种子培养基固体平板,37 ℃培养48 h。从培养好的平板上挑取长势良好的单菌落进行发酵培养,测定MK-7的产量。
2.2 培养方法
2.2.1 种子培养 于新鲜斜面上取1环菌体,接种于种子培养基,37 ℃、180 r/min培养18 h。
2.2.2 发酵培养 按5 %的接种量将种子培养液接种于发酵培养基,37 ℃、80 r/min培养120 h。
2.3 分析方法
2.3.1 样品处理 取10 ml发酵液,加入正己烷-异丙醇(2:1,v:v)30 ml萃取,于恒温振荡器上240 r/min强力震荡15 min,静置5 min,收集上清。将下层溶液重复萃取一次,合并2次上清,45 ℃减压旋转蒸发,蒸干后加入5 ml乙腈洗蒸馏瓶,经0.45 μm有机滤膜过滤,待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8-10]。
2.3.2 液相色谱条件 色谱柱:Inertsil ODS-3(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流速:1.5 ml/min;柱温:50 ℃;紫外吸收波长:270 nm。
3 结果与分析
3.1 MK-7的HPLC测定标准曲线建立
用乙腈配置不同浓度的MK-7对照品溶液,按2.3.2项色谱条件进样测定,制作标准曲线,以峰面积Y对浓度X(mg/L)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Y=8876.19X-28 403.3(R2=0.9987),线性范围:0.1~100 mg/L,MK-7的保留时间为38.7~38.9 min,与其他组分分离良好。对照品和供试品的HPLC图谱见图1、图2。
图1 MK-7对照品HPLC图谱
图2 发酵提取液HPLC图谱
3.2 UV+ARTP复合诱变实验结果
3.2.1 紫外诱变 不同照射时间下的致死率结果见表1。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菌株发生突变的可能性加大,与此同时菌株的致死率也在不断上升,突变的优良菌株也有可能因此致死,为得到有利于生产应用的正突变型菌株,我们选择致死率80 %~85 %的照射时间为紫外诱变的剂量,即采用18 W的紫外灯,垂直距离30 cm处,照射150 s。
表1 不同紫外线照射时间的致死率
3.2.2 ARTP处理 不同处理时间的致死率结果见表2。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菌株的致死率不断升高,我们选择致死率80 %~85 %的处理时间定为ARTP的诱变剂量,故诱变时间确定为30 s。
表2 不同ARTP 处理时间的致死率
3.2.3 UV+ARTP复合诱变 通过UV+ARTP复合诱变,从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共挑选出77个单菌落,分别进行摇瓶培养,验证突变株的MK-7产量。筛选得到了正突变株12株,正突变率为15.6 %。其中突变株UA31#产量最高,达20.5 mg/L,选择UA31#作为后续研究对象。
表3 菌株UA31#遗传稳定性结果
3.3 菌株UA31#遗传稳定性
将突变菌株UA31#连续12次传代培养,测定MK-7产量,以评价其遗传稳定性。以未经传代的诱变菌株的MK-7产量为基准,计算变化率。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菌株UA31#各代的MK-7产量基本维持在20 mg/L左右,变化率在±5 %范围内,表明其遗传稳定性较好。
4 讨论
目前国内对MK-7的研究多集中于菌种发酵优化和产物提取检测方面,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报道不多。檀沐等[11]利用亚硝基胍(NTG)和低能氮离子束(N+)注入复合诱变的方法处理产MK-7的黄色短杆菌,获得的突变株产量为6.12 mg/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59 %。许静[12]采用UV和NTG相结合的方法对枯草芽孢杆菌进行诱变,获得突变株产量为19.85 mg/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90.5 %。宋均营等[13]利用NTG和N+注入复合诱变选育突变株,获得的突变株MK-7的产量为2.32 mg/L左右,比原始菌株提高了166 %。
本文首次采用UV+ARTP复合诱变技术筛选高产MK-7的菌株,选育出的突变菌株UA31#摇瓶单位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62.8 %,达20.5 mg/L,经连续传代12次遗传稳定性良好。本研究结果表明,UV+ARTP复合诱变是一种获得MK-7高产菌株的理想手段。当然,诱变育种只是提高菌株生产MK-7的基础产量,若要全面提高菌株的发酵水平,还要从培养基配方和发酵工艺的优化等方面着手,并通过小试中试逐级放大,使之适用于工业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