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思政”教学模式之探索
2020-05-27刘立丰
刘立丰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要求,“智慧思政”的实施势在必行。“智慧思政”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在资源建设、课堂设计、评价方式等方面构建了全新教学模式,有利于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之目标。
关键词:智慧思政;移动互联网;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5-0050-0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ed wi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llig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mperative. With the help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llig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established a brand-new teaching model in the aspects of resource construction, classroom design and evaluation method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IIPE (intellig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bile 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eaching model
移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一大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教学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易班、蓝墨云班、雨课堂;还有一些基于微信平台的小程序,如课堂派、微课堂等等。这些新兴的技术伴随着新的教学理念,深刻改变了今天的高校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一般专业课程相比,有共性也有特性。如何在借鉴一般信息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构建一种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常态化应用,最终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模式,本文将做一尝试。
一、“智慧思政”的概念及实施的意义
“智慧”一词最早见于IBM于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一说,此后,“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慧中国”等概念也纷纷提出。当前教育界关注度比较高的是“智慧课堂”。从教育学视角来言,智慧课堂主要关注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智慧生成”过程,与“知识课堂”相对。从信息化视角而言,智慧课堂主要是关注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智能化,创设富有智慧的课堂教学环境。”[1]“与传统课堂相对”。“智慧思政”是智慧课堂的应用与拓展,是一种将现代信息化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时全程育人特点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关于“理想、信念与认同”的课程,“智慧思政”的教学模式除了具备“智慧课堂”的特征外,又具有课程自身的特点。即“智慧思政”不仅仅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课堂的理论传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的灌输、历史的探究、现实的剖析,借助于信息技术达到“说服”的目的。所以,“智慧思政”的范围不仅关注课堂,更关注课堂之外的育人活动。
(一)“智慧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9年8月份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19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的规模已达8.47亿,其中学生网民所占比例为26%,居职业结构中网民数之最。学生广泛地使用手机进行社交、购物、游戏等各种活动。相对于一般的网民,学生们接触电视、广播与报纸的时间远远小于接触手机的时间。他们每天通过手机等媒体工具,在网络世界里接触着纷繁芜杂的信息,分享着他们对世界的体验。网络是他们数字化生存的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一方面会质疑权威、表达个性、分类聚集,另一方面,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尚处于形成阶段,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一些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如抹黑英雄、歪曲历史、人权攻击等。长期以来,我们采取的措施多是防与堵,尽量在这些不良信息与学生之间建立防火墙。防与堵对于中小学生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是对大学生,其效果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大学生从技术的手段来讲,防堵是比较困难的。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因此,我们要占领网络意识形态的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要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智慧思政”势在必行。
1. “智慧思政”强调利用智能手机等工具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符合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如交流互动、作业提交、课堂展示等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快捷、高效,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2. “智慧思政”重视过程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标是“育人”而非单纯的知识的掌握。
3. “智慧思政”关注全时育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打通课堂内外,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二)“智慧思政”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
育相关精神的体现
中共中央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同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需要“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文件提出要“不断增加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3]“智慧思政”的教学模式正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来增加思政课亲和力、强化课堂教学、提升思政课实效的一种尝试。
(三)“智慧思政”力图解决目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课堂的手机滥用
有学者2016年对高校课堂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手机的学生比例高达79.8%,居于各类课程之首(其他选项为:专业必修课21.5%,专业选修课32.2%,公共选修课45.6%),其中手机在课堂上用于聊天、交友的比例高达64.3%,[4]学生平均每天用于手机上网的时间在5小时以上者占到了80%。不少高校提出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由此带来的心理反应是44.4%的大学生会感到心神不定,55.64%的大学生会感到孤独。[5]因此,简单的禁止是无法解决手机滥用这一问题的。“智慧思政”力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实现课堂的学习与交互,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社交等方面转移到课堂学习上。
2. 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关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与少数学生之间展开课堂互动。学生提出问题时容易打断教师的教学,而且提的问题可能并不具有普遍性。通过“智慧思政”的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教师授课时向教师发送问题,其他同学如果有相同的疑惑可以在问题上点击支持。教师端将可以实时收到每一个问题的关注度,从而选择关注度高的问题予以解答。
3. 教学进度与学生实际掌握度相脱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实际掌握度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或者滞后性。学生对一个知识点掌握得如何往往要通过一次集中的考试才能反映出来,而这种考试且不说时间上已经滞后,单从知识点而言,也不可能全面覆盖。“智慧思政”提出“弹性课堂”,即每节课我们都对知识点进行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根据反馈的数据,实时调整教学的进度,稳打稳扎,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 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不关注学习过程,而只关注期末考试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的学习只重视期末考试,通过考前复习、“毕其功于一役”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平时学习相对比较散漫,作业质量不高、缺勤、早退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情况,“智慧思政”大大降低期末考试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突出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二、“智慧思政”教学模式之构建
“智慧思政”教学模式之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生成性教学理念是相对于预成性教学理念而言的。预成性教学理念将教学视为一种计划的线性过程。生成性教学则将教学视为一种动态、开放、非线性的“对话式”的过程。生成性教学并不排斥预设,而是在预设时留有余地,充分考虑到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情景下,学生的表现会各不相同,甚至会出现传统教学观念的“离经叛道”的现象,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及时捕捉与发掘这种生成性资源。如课堂教学中的疑难困惑点、碰撞争论点、偏差错误点、思维闪光点以及突发的教学事件等。借助于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智慧思政”可以让教学从一种知识的单向度流动转变为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文本的双向对话,让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关注知识目标转向素质目标,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之目标。
(二)“智慧思政”构建的条件
客观条件包括“硬”与“软”两个方面。“硬”条件指教学的硬件设备,软条件指选取软件平台。目前,就一般高校而言,学生的智能手机基本普及,校园wifi网络基本全覆盖,移动通讯的提速降费等基本可以保证“智慧思政”教学的实施。就软件平台而言,目前收费或免费的平台也非常之多,基本可以满足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需要。这些平台从功能上而言略有差异,有的偏向功能众多,学习、娱乐、社交无所不包;有的偏向视频教学;有的偏向课堂应用。这些平台由于兼顾各类课程的需要,所以“思政味”并不濃。“智慧思政”主张定制教学平台,使其真正符合思想政治教学的特点。
主观条件主要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其中包括信息化意识与信息技能。“智慧思政”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有较强的信息化意识,善于发现和运用各种信息化技术为教学服务。如微课的录制,网络资源的下载,图片的简单加工,PPT的制作,手机教学平台的使用等。对学生而言,“智慧思政”要求其能掌握基本的智能手机的应用操作如互联网资料的查阅、一般社交APP的使用,教学平台的使用等等。
(三)学情的获取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需求、知识结构、心理状态等基本是做一个整体的预估。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多高校都是在大一时开设,但思政课教师对于这些刚刚中学毕业的学生,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如何、学习需求如何并不了解,因此,在传统授课过程中难于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借助于现代的信息技术,“智慧思政”可以非常迅速地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练习评测、课堂互动,通过数据反映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态度与需求。
(四)智慧资源的建设
数字资源是“智慧思政”教学的核心内容。“智慧思政”主张实现资源的师生共建、共享。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就是对知识的理解与实践,而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创作的一些优质的资源又可以成为新的教学资源。如让学生制作庆祝建国70周年成就的手抄报或宣传微视频,学生在收集资料、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就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而这些资料,在教师以后的授课中亦可作为案例来使用。
从创造性角度来分,资源可以分为自创资源与组合资源。自创资源是指由教师或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创作资源。其中包括自主制作的微课、加工的图片、讲义等。组合资源是指教师或学生通过网络或教辅助资料获取到的一些电子资源,将其分门别类地组合在一起,以供查阅与学习,包括:1. 电子版的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件等;2. 收集的案例;3. 收集的微课或相关视频等。从资源内容角度来分,资源可以分为教材资源与教材相关资源。教材资源主要是指围绕教材知识体系而制作的资源。如讲义、教案、课件,练习题;教材相关资源主要指对教材知识体系拓展的相关资源。如案例、政论片视频、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件等。从用途的角度来分,资源可以分为课堂内教学资源与课外自主学习资源。“智慧思政”主张重构教材,将教材分割成为一个个的知识点,便于课后的碎片式学习(教材知识的体系性则可以在课堂的连续教学中得以体现)。一个章节的知识点(结论性的知识),可以分割成为若干的“贴士”。通过平台每日一条地推送或课前考勤的提示,从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效果。
(五)弹性课堂的实施
“智慧思政”秉承生成性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视为一个非线性的、动态的、开放的、创造性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都会设计出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流程,教学目标等等。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程度与需求的差异性,学生被动参与,参与度低。换言之,课堂是被教师规划好的一种“流程”,学生是被假想出应有反应的对象。弹性课堂强调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共同构建课堂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观念交锋、错误反思、答疑解惑等多种活动中,实现智慧的生成。
(六)灵活的评价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其目标是立德树人,强调的是“浸润式”教育,知识的传授只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手段。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如果只是知识性的考察则意义并不大——“会考试”与“会做人”完全是两个问题。笔者认为,形成性评价是一种以评价为导向的教学活动范式,评价者(教师、学生)通过设计各种任务与活动,系统采集学生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反馈给评价者(教师、学生),从而实现教与学的调整。“智慧思政”主张弱化终结性评价,强化过程学习。通过“智慧思政”的平台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找出差距,调整学习策略;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方案,调整教学方式。
(七)协同育人
“智慧思政”的目标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高校
全程育人。考虑到目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开设在大一、大二,受到学制学时的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真正实现全程育人。“智慧思政”主张在统一的平台下,课程之间共享学生的学习状态,共享思政资源,真正助力“课程思政”。如专业课教师透过共享平台,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理解思政课的内涵要求,从专业课中发掘思政资源,使专业课更有价值目标性;思政课教师透过平台,了解专业课的岗位需求,从思政课中发掘专业的资源,使思政课更有问题针对性。
三、“智慧思政”之应用——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为例
(一)“智慧思政”的平台的选择
目前可以应用于教学的手机平台非常多。笔者选择是自主开发的思政手机教学平台。该平台系笔者在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针对教与学的需求而开发的,基本能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平台采用html5开发,以“思政课堂”微信订阅号作为入口,兼容Windows、Macos与Android、Ios。重要的是,后期的数据处理完全自由,可以非常方便地与学校如教务处等部门的数据实现对接。
(二)“智慧思政”的资源建设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为例(以下简称概论),目前建成的资源库有,文献库:每一章节为学生精选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讲话、文章,供学生参考学习。案例库:每一章节都制作了相关的案例,在课堂教学时由教师推送给学生阅读。试题库:每一章学习完成后,学生可以进行练习,以便及时查漏补缺。微课库:笔者制作了“秒懂概论”微视频,类似于“秒懂百科”——从每一章中凝练了几个重要的问题,制作一分钟的微视频,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难点库:每一次课都会在课前将本节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推送给学生。除此之处,还建立了讲义库、PPT库等。除了教师建设的资源外,还包括学生参与建设的资源。如结合建国70周年,学生收集的国家70年发展成就相关资源,上传到平台。如结合“五大理念”时,学生制作“绿色”理念相关宣传视频与图文资源。如结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四运动胜利周年纪念相关活動,学生收集的优秀党史人物与故事资源等等。
(三)课堂实例
笔者以《概论》课第一章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活的灵魂》(2学时)为例,阐述“智慧思政”的课堂教学。
1. 自主考勤、难点推送。上课之前,教师发布考勤码,选择本章的难点。学生输入考勤码,得到本节课的难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开始上课后,考勤码会停留在屏幕的左上方,迟到的学生进入教室后,可以自行考勤,系统自动记录为迟到。
2. 资源收集,学生展示。上课时,首先进行学生的作业展示:___________毛泽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确立的主题:如诗人毛泽东;军事家毛泽东;革命家毛泽东;农民运动大王毛泽东等,制作展示PPT(作者本人展示时可以通过平台直接投屏大屏幕进行展示),从不同侧面了解毛泽东。学生在完成了作品自评后,可以看到互评与师评的情况。同时,学生通过比较自我评价与师评、互评,找到问题与差距,可以对作品进行反复修改,而且教师与其他同学亦可对其评价进行调整。
3. 教師讲解,学生阅读。教师通过播放一个短视频,帮助学生了解毛泽东同志伟大的一生,同时推送一个阅读材料《假如中国没有毛泽东》,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毛泽东对中国的贡献有哪些?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网络上存在的抹黑毛泽东的一些言论。肯定毛泽东同志的贡献,正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4. 随堂检测,及时反馈。学生在全面了解了毛泽东对中国的巨大贡献之后,也就容易理解毛泽东思想为什么会以毛泽东同志的名字来命名了。但是毛泽东思想是否包含了毛泽东的错误呢?教师接下去将进一步阐释第二个问题:什么是毛泽东思想,从而回答本节的难点: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的区别。讲解完难点之后,教师发布一个测试,检验学生对概念掌握情况。掌握情况不理想,教师将再次重点讲解;掌握情况理想,教师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
5. 答疑解惑,智慧生成。教师在讲完第三个问题:毛泽东思想的时代价值之后,教师可以选择查看教师客户端上面学生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给予回答。(教师全程利用手机控制电脑PPT播放,不需在手机与电脑之间来回切换)。同时,布置两个任务:一是完成平台上的课后练习,巩固课堂所学。二是阅读平台上的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为下一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做准备。
6. 学情收集,动态调整。每一章节上课前,要求学生在预习之后,通过思政课堂微信订阅号留言,回答一个问题:本章我期待学到什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需求,授课时做不同的调整。本章讲完后,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后,回答一个问题:我学到了什么?掌握学生需求满足状态。根据学生的状态进行反思,改进不足,完善教学设计。
7. 科学评价,过程为主。《概论》课的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两部分组成,各占50%。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均由平台自动折算成为平时成绩。系统可以自动将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在线学习情况进行平时分折算。为了鼓励学生学习,平台根据学生的总积分,实施从“学童”到“太傅”的头衔升级机制,激发学生的荣誉感与竞争意识。
可以看到,“智慧思政”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思政课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的模式。在此模式下,学生全程参与,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受教对象,教师也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施教主体,两者透过信息的传递,全程、实时的互动,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全程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孙曙辉,刘邦奇.智慧课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6:41.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8/14/c_1124876294.htm.
[4]张秀萍.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21):66-69.
[5]张建,杨帅.大学生“手机控”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1):143-151.
[6]谢幼如,邱艺.走进智慧课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9:99.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学校德育科研课题2019年度项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思政教学模式研究”(编号:2019GXSZ096)
作者简介:刘立丰(1977-),男,汉族,湖南衡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