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变革视角下城镇化安置扶贫移民社区的治理路径探析

2020-05-26黄腾蛟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1期

摘  要:扶贫移民的城镇化安置历经了从农村社会发展到城镇社区的空间特征变化过程,并已成为地方政府促进区域减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选择。随着城镇化安置构建形成扶贫移民社区,社区融合的重大问题也逐渐浮现,而从空间理论的视角能够很好地结合问题性质并从问题产生原因、潜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变革的治理策略,勾勒出高质量的、多途径的扶贫移民社区的治理格局框架,以期在纷繁复杂的扶贫治理研究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扶贫移民社区治理的脉络,并抛砖引玉作出一点预测性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空间理论;空间治理;空间变革;扶贫移民社区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16年《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出台后,全国1000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正式列入了国家的战略计划中,其搬迁规模达到贫困总人口的近1/5,“易地扶贫搬迁”这一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也进入到了关键的攻坚克难阶段。当前,“搬得出”任务将要完成,接续将迈入以“稳得住”“能致富”为工作目标的后搬迁时代。而作为社会治理基本单元的社区则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落脚点,因此处于安置阶段的移民社区治理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移民群众生存发展状况,而且关乎后搬迁时代真脱贫、脱真贫的实现程度判定,这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2020年之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移民社区治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分析,揭示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制约因素,以为今后移民社区治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和实践借鉴。

二、城镇化安置扶贫移民社区空间变革与困境

社会资本能够以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从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及关系网络三个维度对移民社区的社会资本进行分析,能够清晰地探究在移民搬迁社区中,空间变革对社区融合带来的挑战。

(一)社会信任流失

首先是个体间的信任流失。费孝通曾指出,中国乡土社会是区别于西方团体格局的以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的差序格局。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家家门对门,户对户,彼此之间相互熟悉,背景、生活习惯、经历等方面都具有较高同质性。而依靠土地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生产方式的固定规律使得人们的生活也趋于固定,从而排除了许多不确定因素。而当搬进安置社区,移民不再以土地为生,而是通过外出务工、入职企业等方式谋生,这使得长久通过共同劳作建立信任基础的途径消失,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信任。这些原因导致移民搬迁社区的社会信任程度较低,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的信任流失表现在对政府的不信任。移民搬迁以后,原来移民熟悉的村落管理变成了社区管理,公共决策权力集中到上一级政府机关,移民普遍感到自己公共政策的知晓权利被剥夺。此外,过去移民通过与村干部唠家常、家族长辈协调沟通以解决自身遇到的困难和表达自身诉求的方式,被如今以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所代表的科层处理方式所取代,移民不适应城镇此类管理与服务的模式,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向上级反映,使得无法及时消解问题矛盾。

(二)移民互惠规范缺失,社区规范难以建立

移民原有的居住地基本都为农村,在传统乡村中,以地缘-血缘为基础形成村落内部的规范系统,生活在其中的村民维系着私人领域间的道德关系。而在社区中,这种以血缘维系的道德关系转变为以业缘为基础的社会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在生产上,移民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存在较为激烈的相互竞争,难以建立长期互惠的关系;在生活上,农村生活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边界比较模糊,村民较为缺乏公共意识。另外,各村落形成的区域性的被认可接受互惠规范有所不同,当不同的居民带着各自的互惠关系进入新的社区,摩擦和矛盾必然产生。因此,移民的互惠规范缺失,社区规范难以建立起来。

(三)邻里关系网络弱化

帕特南认为,横向关系网络越密,其公民就越有可能进行为共同利益而展开的合作。在搬迁之前移民依靠血缘、共同劳作的生产活动,形成普遍的横向关系网络。而移民搬迁后是垂直集中的楼房布局,移民的居住空间变得闭合及私人化,社会交往的空间要么在封闭性、隐私强的家中,要么在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使得原本的横向与纵向关系网络都被打破。社区中,相对独立封闭的空间使居民的交往意愿降低,邻里关系突出表现为其关系半径集中于同乡的某几个邻居里,范围小、密度低。移民搬迁户平时只和相识的老乡交流,对于其他的居民并没有过多的来往,多数移民与邻居的关系一般,见面只是停留在“打招呼”的层面。此外,社区内劳动力多外出打工维持家庭生计,而妇女老人则局限于带孩子等家庭生活,因此移民普遍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去进行娱乐活动,也就没有机会与社区其他居民交流去发展新的邻里关系网络,使得邻里关系极大弱化,社区邻里关系网络呈现脆弱性特点。

三、空间变革下城镇化安置扶贫移民社区的治理路径

空间具有物理与社会二重性的结构特点,即物理空间是社会空间再生产的基础,社会空间实践建构了物理空间的类别意义及其社会性。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种空间再造过程,其同样兼具物理性与社会性。物理空间营造集中在搬迁阶段,主要表现为以政府主导的社区建筑的规划与修建。社会性体现在后搬迁时代的安置阶段,聚焦于移民安置社区的社会空间营造,包括社区秩序的建立,促进移民的社区融入,保障其未来发展等。而“人”这个关键因素便是实现移民长远发展的策略点和着力点,并以此探索出三条对策路径。

(一)努力推动移民,实现生计转变和发展

1.党建扶贫。“抓好党建促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扶贫工作重要举措。党建扶贫应聚焦扶智,以往分散的困难群众在社区集中居住,利用社区公示栏、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加強思想工作教育,让贫困居民形成“我要脱贫”的共识,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

2.教育扶贫。教育扶贫扶智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完善配套附属设施,扩大教育规模,让贫困学子接受优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3.产业扶贫。发挥地区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挖掘、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4.就业扶贫。“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以农村需要、市场需求及实现就业为导向,结合社区群众意愿,针对性开展各项节能免费培训。为社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避免大规模外出打工情况的出现。

(二)多途径重建社会资本

1.充分利用新的社区公共空间培养社会信任

“一站式公共服务大厅”是当前社区治理普遍采用的方式,其核心是通過街道建立平台,将与社区居民相关的行政服务集中于一个中心。而这一公共空间除了满足作为办公场所满足社区基层组织的办公需求,也可以作为一类新型基层公共空间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同时,利用好诸如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空间,积极组织各种活动来教育、引导居民逐步主动改变村落生活习惯,脱离“被社区化”的情境,培养城镇生活方式。在丰富的活动中,促进居民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动,以此积累社会信任以此营造新的共同体认同,帮助搬迁群众从农民逐步向市民转变,更快融入社区。

2.建设更规范、专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

社区志愿者队伍是扶贫移民社区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且社区志愿服务事业更是基层社区治理的基础构成内容,合理运用志愿者的力量能够将整个社区居民都调动起来。针对扶贫移民社区建设来说,社区志愿者队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提升:一是进行职能性的分类。扶贫移民社区的居民在治安、环境、心理、文化、知识等方面的需求存在较大的理性偏重,因此可以根据志愿者的特长与专业,对志愿者队伍进行职能性的分类,比如法律志愿者服务队伍、治安志愿者服务队伍、科普教育志愿者服务队伍等。综上所述,扶贫移民社区定位于社区治理的前沿主题,可以说是更加规范的社区治理的聚焦点所在,因此其志愿者队伍的建设需要在职能性、目标性、专业性、项目性上有质变地增强。

3.建立多样社区组织,发展横向关系网络

在社区网络中,横向间人们的社区网络最为重要,因此发展横向网络更有利于社区居民个体以及社区整体的发展。对于移民社区而言,在来自于十几个村庄的居民间建立横向网络,最有效的方式应当从建立社区组织开始。舞蹈队、合唱团等都能作为横向关系建立的基础,在社区层面成立各种组织以发展社区居民的横向关系,其有利于社会信任与合作的积累。社区组织的作用在于增加居民间公共利益的交叉重叠部分,并以此提高居民的公共意识,社区的概念对于居民而言也会更加真实。因此,建立社区组织能够帮助社区居民转变意识,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此外,社区组织可以在前期进行调查走访工作,明确社区内缺乏文体活动的居民群体,从而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组织组织相关的活动,提高群体之间的互动频率。而针对社区内所出现的环境卫生等问题,可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公益组织,在集体合作、共同义务劳动中解决社区共同问题并发展居民横向网络,提高社区凝聚力,以此重新打造一个“都市熟人社会”。

四、结语

城镇化安置扶贫移民社区治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易地扶贫移民是否能够适应且融入新的生活生产环境,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对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移民安置社区的治理水平普遍滞后,严重影响了安置移民的生活质量,给当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本文通过梳理城镇化安置扶贫移民社区所面临的困境,探讨其背后深层次的机理,并对其将来可能面对的新的变化和趋势进行探讨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测性的对策,以期为提升我国城镇化安置扶贫移民社区的治理水平梳理出一条行而长效的思辨路径。然而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扶贫移民社区的建设研究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迁入移民的生活状态不匹配移民社区的治理状态,衍生出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因此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是提高移民社区建设水平的更深层次的要义所在,这也是本文未加探索的部分。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J].社会,2006(02).34-48+206.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13:56-77.

[3]蔡华玲,吴宗友.空间重组下社区治理困境及其突破路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9(05).57-63.

[4]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13-121.

[5]庄友刚,顾晓.两种空间生产与当代中国城市建构问题[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11):1-7.

[6]王蒙.后搬迁时代易地扶贫搬迁如何实现长效减贫?——基于社区营造视角[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44-51.

[7]张敏,胡建东.提升社区志愿服务质量路径探究[J].人民论坛,2020(26):70-71.

作者简介

黄腾蛟(1997—),男,土家族,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