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企业保持“饥饿感”
2020-05-26许翰霖
许翰霖
“技术升级”可以让研发者和使用者同时保持“饥饿感”,前者竭力完善,后者尽心应用,以超前敏锐度和超强变现能力闻名的企业加入这个序列后,整个过程都被提速,甚至有时候,一些幸运者在狂奔的赛道上跑出了完全预想不到的精彩。
被点歪的科技树?
每一年科技类媒体所做的各类盘点,让世人对未来寄予无限憧憬,也让从业者互相验证、借鉴灵感亦加剧竞争,各方在激烈的竞逐中其实心知肚明:再先进的科技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个世界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但拥有先进科技并将之顺利商业转化,绝对可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成熟且渴盼成功的企业对孕育、攀爬科技树有着非同一般的执念。
想要在所属领域获得脱颖而出的竞争力和优势,企业需要正确的点亮适合自己的科技树。技术创新确实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取优势、长久生存的不二法门,前提是不要总想着剑走偏锋。
全球处方药前十大药企中,来自瑞士的罗氏和诺华常年研发经费占营收比重最高,当一众美国药企纷纷改走基础医疗药物路线,大力推广一些明星药品的时候,罗氏与诺华对研发较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收益的癌症药物保持专注,这反而让它们多年来稳居全球药企业绩前三甲。时尚领域也有科技助力的成功范例,一种听起来不甚起眼实际解决了“让鞋会呼吸”难题的防水透气薄膜技术让意大利休闲鞋品牌GEOX稳稳地坐上全球第二大休闲鞋巨头之位。美国企业在生物制药和集成芯片技术方面的雄厚积累,让它们可以直接收割全世界的财富。失败的案例自然也有,多年来一直主导全球科技行业发展方向的微软曾花了两年开发出号称对整个行业都具有创新效应的产品——Kin手机,其因卓越的“酷炫感”在未上市前就被各种赞誉包裹,然而上市后两月却只有不到1万部的销量,同期的苹果产品却是三天即售出170万部。
有胆略和底气乱点科技树的企业着实不多,就连一些资深巨擘也不敢在科研领域过于任性,只有索尼是一个例外,一直都站在民用科技产品顶峰的索尼甚至有“黑科技”之王的称号,足见其攀爬的科技树枝繁叶茂到了何种程度。自诞生起,在创始人的坚持下,索尼集团始终保持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坚定地以高端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上世纪全球影响力最盛的企业巨头绝对有索尼的一席之地,电视销量全球第一、walkman热销世界、play station所奠定的游戏帝国打得同档位的世嘉和任天堂几乎退出该细分领域竞争……及至现在,索尼影像方案还是全世界唯一全部提供自家技术方案与产品的企业,索尼半导体是世界上绝大多数摄像头元件的供应商,然而这个科技界的奇葩霸主主要盈利已然是保险和金融业(索尼生命保险公司与索尼银行)。不得不说,能在公众不甚了解的行业,把次要盈利业务做到世界前茅是一种荣耀,更是企业雄厚科研实力的最好证明。此外,业界专家曾指出过索尼式科研的“小固执”,索尼产品的市场导向有时过于偏重日本本土市场,只对核心需求施以科技加持,索尼产品典型的三防功能就是由此而来;延展开来就是,一件研发出来的产品,站在局部市场角度看待与站在全球市场角度看待完全不同,位置和高度决定视野,也可以左右企业将并非无限的科研精力与热度投放到合适的层面。这一点颇值得研发开支并不那么宽裕的中国企业重视,研发需要耐心浇灌和等待,决不能脱离现实喊着豪迈口号去与全球科技巨头在研发上进行硬式比拼,打好研发基础和选择突破方向更为重要。
应需研发的利弊
即便知晓科技研发的重要功用与其方向性的重要意义,但企业在研发方面的实践并不能做到自在随心,有太多掣肘不得不予以考虑乃至取舍。毕竟,科技的海洋里有丰美收获,也有暗流汹涌。
与学界有所差别的是,企业的技术研发同样建基于社会教育水平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基础研究能力,只是多一个积极转化的过程。从最新的设计到最新的技术,科技产品往往都会有光明的未来,实验室里诞生的概念性产品终会成为引领未来的风向标,时间和机遇以及一点点运气决定了这一刻何时到来。企业在对科技研发方向进行研判的时候也会考虑回报的速率,比如,据伦敦政经学院的研究,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的创新溢出效应为其他技术创新的2倍,这也解释了为何近三十年来大量企业集聚在此领域激烈搏杀。
有学者曾为中国企业的研发不足与相对“功利化”做这样的解读,“经济对科技研发最大的需求,往往不是在前沿的开创,而是将用科技改变生活,将现有、成熟的技術应用到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之中进行改善。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许多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研发根本也没有被纳入以欧美为指标的研发费用范畴。”相较而言,中国企业似乎更重视从用户价值的角度,以满足和充分挖掘用户需求为目的,快速调整、迭代创新原有的商业模式,丰富自己的产业能力,它们曾经因为执着于此而一度存在明显的核心技术短板,但现在它们已经醒悟过来并奋起直追。其中的代表是华为,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9年专利授权数据,华为以4510件授权专利位居第一名,这是华为首次夺得这一位置,此前其只在专利申请量方面位居中国第一名,然而专利授权量远比专利申请量更能反映一家企业的技术研发实力。现在的中国企业依然惯于围绕产品力打造全球资源整合型企业,但同期已经注重对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在更重视下游应用和整体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了前沿性研发的找补与积淀,眼下,相对低廉的知识创新成本和人才优势也可以支撑中国企业有此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