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通向远方的天梯

2020-05-26李欣龙

青年生活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创作手法

李欣龙

摘要: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充满藏族当地民族特色,展现出当地人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心中的信仰。藏族民歌与带有宗教色彩的音乐完美结合,震撼人心的大远景与刻画细节的特写的巧妙运用,登山学校里青年们的热情洋溢与登山时家人、队友的担心,共同搭建了这条人类通往自然的天梯。

关键词:纪实电影;创作手法;人文信仰

世界最高峰的脚下,有这样一群少年:他们的使命,是用青春和生命搭一条天梯,这条天梯拓展高处和远方,让人们进一步看清楚前进还是下撤。一僧一寺、一座山、一群人组成了这部平淡却又令人感动的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

一、影片简要概况

纪录电影《喜马拉雅天梯》由萧寒、梁君健执导,它的名字来自于藏民们画在青藏高原岩壁上的白色小梯子,当地人称之为“天梯”,并相信它可以接引世人的灵魂通往圣地,而这些珠峰的引路少年们扮演的正是“天梯”的角色——有人将8848米当成旅行的终点,但对他们而言,这只是起点与成年礼。

整部纪录片充满了藏族当地的民族特色以及展现出当地人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心中的信仰,藏族民歌与带有宗教色彩的音乐完美结合,震撼人心的大远景与刻画细节的特写的巧妙运用,登山学校里青年们的热情洋溢与登山时家人、队友的担心,共同搭建了这条人类通往自然的天梯。这部展现人类与自然的纪录片,在带给观众视听盛宴的同时,更引发了社会对自身的灵魂拷问。

二、创作手法分析

(一)独特的音乐配以登山时的自然环境音响,与画面完美结合,使得每一个旋律都扣人心弦。

西藏是神圣境地的化身,而片中展现出的当地特色音乐更是为它增添了一抹异域色彩。影片开头就以藏族民歌开始讲述故事,浑厚的男低音配以藏族特色的旋律,把观众拉入了西藏故事中,使之产生情感共鸣。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影片中萦绕着真实的自然环境音响,从呼啸的风声中,观众可以感受到珠峰环境的恶劣;从登山鞋尖插入冰崖的刺耳声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从登顶后人们合影留念的拍照声中,观众可以感受到挑战自我后,取得成功的自豪。

影片结尾同样以藏族民歌结束故事的讲述,当青少年们完成自己的登山梦想、这些所谓的“客户”成功登山后,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首尾呼应,不仅仅是人们挑战自己、征服自然的喜悦,更是人们心灵的一场净化之旅;同时,配以固定延时拍摄的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美景,从日出到日落再到星河遍布,影片也迎来了尾声,让观众不得不感慨自然力量的伟大,使人意犹未尽。

(二)喜马拉雅山脉自然风景的大远景和众多登山细节的特写完美结合,配以意蕴深刻的拍摄高度与角度,共同描绘出影片中人类与自然的宏幅画卷。

作为第一次在珠峰海拔7000米以上高度进行特殊摄影、在6500米的前进营地完成航拍摄影的影片,片中的众多航拍大远景画面令人难忘,珠穆朗玛峰俯瞰如怒涛般的连绵雪山,登山者的背影在庞大雄伟的山峰下显得格外渺小,使观众感受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奈以及渴望征服最高峰的决心;航拍俯拍灯火璀璨宛如魔幻国度的前进营地,黑暗中温暖的灯光是登山者的希望,成为指引所有追梦人前进的方向。登山时一系列的特写镜头动人心魄,近距离拍摄脚踩厚实沉重的登山鞋,迈着缓慢艰难的步伐,到达6500米前进营地时脚上磨的水泡、手上发红的冻疮,登山者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迈向梦想的最高处。

别出心裁的仰拍角度,配以“咔嚓咔嚓”插入冰崖的音响,不断有冰渣掉在镜头上,声画合一带给观众最强大的震撼感。登山前一天队员们手里不断转动的佛珠,包里父母嘱托带的经幡;登山时老师在对讲机收不到登山队员信号紧张的表情,嘴里因不断诵经而呼出的白色哈气;成功登顶后人们开心的笑容,向队友们边拥抱边说出“扎西德勒”,这一系列的特写镜头,记录下登山者们最真实的情感,使观众深切的感受到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信仰的虔诚。

(三)创作者的意图并不只在于拍一部纪录旅游风光的影片,对于珠峰奇观的展示总是点到即止,把重心放在了展示人物命运、刻画生存状态上。

影片把焦点对准了一位从登山学校走上实习岗位,即将冲击珠峰的导游身上,他带领内地的游客克服了种种不便和障碍,终于登上了世界之巅,全面展示了这位藏族少年的渴望、彷徨和喜悦,这种人本的视角带有浓重的国内独立影像痕迹,却是在电影市场上少见的精神。影片有着“极限电影”的眩目标签,却专注探讨人心的真实,追求“神性”与反映“人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无疑是最大的亮点。人们总是一方面向往藏地的神圣,一方面又丢不掉心中的虚荣。

就像海拔最高的寺庙——绒布寺里的僧人面对镜头说:“珠峰对于藏人来说是如此的神圣,因为相传藏传佛教的创始人莲花生大师曾经在这里修行,这是洁净的无污染的圣地,本不该被外人打扰,但是没想到现在却成了都市人心中越来越热衷的新时尚。” 这种反高潮的手法,类似的处理影片中还有好几处:索多经历千辛万苦,成功登顶后却抱怨“太累了,以后就算再让我登顶也不想了”,以及结尾藏民祈福和婚纱摄影同置一个镜头,那些孩子们迷茫闪烁的眼神,和那篇“贪心”的作文……这是对追梦人的歌颂,也是对盲目追梦人的讽刺,它们透露出导演的态度,也让影片变得意味十足。[1]

三、结束语

《喜马拉雅天梯》作为一部纪录电影无疑是优秀的,影片中对自然风景的展示,对登山者细节的刻画,四十余段不重复、带有藏族特色的背景音乐,以及对自然音响的真实流露,视听的完美结合令人寻味。影片有着大量关于藏族宗教的素材,净化、跪拜、诵经、祈祷,哪怕是在世界海拔最高寺庙绒布寺,都少了几分人们印象中的庄严神圣和仪式感,它们都被以一种隐藏在日常生活细节的方式透露出来,对于藏民而言,这种信仰早已沁入日常,與吃饭喝水并无二异。可到了外界,却成了时尚和精神寄托。不是所有的旅行都能说走就走,无论是对梦想的追寻,还是对信仰的尊崇,这一切都值得人们深思,触发灵魂最深处的拷问,找寻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参考文献:

[1]虞晓. 《喜马拉雅天梯》:登攀或是后撤,神山就在那里[N]. 中国电影报,2015-10-21(015).

[2]雷建军,尹鸿,张同道,何苏六,付梦然,陈露薇.《喜马拉雅天梯》[J].当代电影,2015(12):30-37+201-202.

猜你喜欢

创作手法
中韩偶像剧创作手法比较及其启示
印象主义钢琴音乐风格探析
浅谈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舞蹈创作手法的运用与研究
试论动画电影的声音元素及创作手法
肖邦艺术歌曲的“悲情”体现
以《大协奏曲》为例分析施尼凯特作曲中背景与结构的创作手法
浅谈辽剧武戏《三战张月娥》之我饰演张月娥的切身体会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