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的舞蹈传播特点与趋势
2020-05-26杜泊静
杜泊静
摘要:借助信息网络技术,舞蹈可以在虚拟空间编排、制作与传播,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以及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舞蹈艺术的结合,使得随心所欲地展现舞蹈元素、营造更为逼真的场景氛围,以及更好地彰显舞蹈主题成为可能,互联网与传统舞蹈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互联网;舞蹈;传播
舞蹈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当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与信息化成为时代最鲜亮的底色。
一、网络空间传播特点
1.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互联网作为舞蹈传播媒介,为舞蹈传播提供了多种平台。一是网站平台。主要是基于传统互联网而搭建的舞蹈网站,如专业性舞蹈网站“舞谱网”“中舞网”等,不同舞种协会的官方网站如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中国舞蹈家协会等协会官方网站等。二是手机平台。主要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微信公众号、手机 APP 平台以及短视频APP 平台等。微信公众号涉及舞蹈专业媒体、专业院校舞蹈、舞蹈协会以及个人舞蹈机构等公众号,短视频APP 平台如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等,内容主要涉及舞蹈综艺节目、舞蹈比赛视频、舞蹈教学视频、个人机构舞蹈视频等。三是直播平台。主要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对舞蹈展演和比赛进行直播,直播内容涉及艺术类院校舞蹈展演直播、舞蹈比赛直播、舞蹈协会的舞蹈展演等。某些专业平台同时具备以上三种平台的功能,如舞谱网,就是一个集舞蹈活动信息、赛事直播、频道、视频、舞人演播室等舞蹈信息存储与传播的平台,它不仅是一个网站,还是一个集微信公众号、手机 APP 等多种形态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2.传播内容的创新性。与传统舞蹈相比,网络空间舞蹈以其创新的编创手法、新颖的展现方式、便捷的传播手段更加直观和形象地表达出舞蹈与信息技术融合所彰显的效果及魅力。比如,舞剧《游园惊梦》通过运用实时交互技术、镜头实拍影像及三维动画三种不同视觉效果,与舞蹈表演浑然一体,最终为观众展现一个完整新奇的舞剧题材。将录像艺术和编舞相结合,能够将舞者置身于各种不同的场景中。舞蹈的内涵是时空、运动和身体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而编舞的工作就按照舞蹈主体去综合运用这些元素。虚拟现实作为一种提高人们体验的全新技术手段,让以身体和运动为中心的舞蹈艺术更为丰富,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能够创造出新的空间维度,不仅能扩展在身体、运动和空间层面创作的可能性,而且能够增加社交互动属性。对于传统舞蹈作品来说,观众只是观看,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舞蹈的结合,观众也同时也可以是演员。
3.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从媒体属性角度讲,互联网区别于其他传统媒体的显著特点就是交互性,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国别的网民之间都可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交流。舞蹈艺考生都关注的“一字马女生”微博,粉丝近240万,该博主除经常发布一些国内外舞者的舞蹈视频外,同时针对有关舞蹈的各种问题与粉丝们交流,使专业舞蹈者在提高自己舞蹈修為的同时,也向那些业余爱好者普及了舞蹈艺术的相关专业知识。这种舞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使观众能深入了解舞者的生活背景和舞蹈理念,使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更好地感受到舞蹈与舞者的融合,体会舞蹈深刻内涵和美感,从而对舞蹈艺术产生浓厚兴趣。互联网上的各种评论、弹幕、跟帖等,不仅提高了网民对舞蹈传播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海量的粉丝和快速上涨的人气也提高了舞者和编舞者的兴趣和创作灵感。此外,互联网成为了连通全世界网民的社会化平台,为舞蹈理论与实践开辟了新的社会化空间,网络空间能够把所有网民的“奇思”和“妙想”整合到一起,使这些奇思妙想能够在更大空间里、在不同领域的对话碰撞中得到丰富和升华。
二、发展及演进趋势
舞台艺术与信息网络技术的融合已成为一种潮流,这种融合一是借助信息技术创新舞蹈表演形式,用数字媒体技术创新舞蹈内容和展示方式。二是互联网作为舞蹈传播载体,在这种方式中舞蹈只是被传播的内容,而载体是互联网。
1.舞蹈艺术的泛社会化。借助互联网,舞蹈艺术正脱下森冷的外衣,以更加亲和的姿态走向观众。舞蹈艺术走下神坛,并没有削弱它的专业性,如同音乐在普及的过程中,其专业性并没有因此而打折扣一样,反而促使很多喜欢唱歌的人更多掌握专业知识,甚至在评论和点评音乐作品时也能够用专业标准来评判选手水平的高低,大众审舞水平将得以提高。2014年腾讯视频推出的《中国好舞蹈》,自播出以来才上线三期点击率就破了1亿,最终以6.4亿流量成为当时点击率最高的网络独播电视综艺节目。2016年上线的短视频社交软件“抖音”,自上线起就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舞蹈爱好者,抖音舞蹈短视频中以展示自我,记录舞蹈瞬间的用户为最多,有的是通过美妙的音乐配合简单易学的动作。有的是通过舞蹈短视频张扬个性,有的是众所周知的舞蹈名家,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翩翩舞姿来展示专业舞者的生活。大量热爱舞蹈的人会在抖音上发布自己跳舞的短视频,从而引发各种话题并带动大量粉丝跟进,推动了全民舞蹈热潮的形成。
2.精英与大众间的边界逐步消解。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舞蹈教育主要以早期专业型即精英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针对的是少数精英人才,其受众面比较狭窄,导致全社会舞蹈鉴赏能力普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间的边界明显。互联网与舞蹈的融合,使得越来越多的新兴和小众舞蹈形式开始以综艺、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出现在互联网平台上,继而引发了公众对舞蹈这一传统艺术门类的兴趣。由于舞蹈知识的易获得性和“粉丝”经济的影响,微信、微视、快手、抖音、哔哩哔哩等互联网平台上大大小小的“舞蹈工作室”“舞蹈名人”“网红”“UP 主”们并非都是专业人士出身,舞蹈自媒体很多只是一群从普通大众中脱颖而出的“舞蹈爱好者”。他们作为网络空间舞蹈的“意见领袖”群体,他们的推荐、分享、推送的舞蹈视频或文章动辄要价上万,很多自媒体账号甚至估值上千万。传统“精英和“大众”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传统的“精英”“大众”式的受众分层模式已经不再具有代表性。未来的趋势将表现为“精英”“大众”间中间群体的形成,这里面有希望通过互联网进行舞蹈艺术推广、宣传、品牌建设或普及教育的专业舞蹈人士,也有希望以互联网平台进行舞蹈学习、交流、技能提升的半专业人士。作为高雅艺术代表的学院派舞蹈和作为流行文化代表的社会舞蹈之间的冲突与并存,将成为长久的话题,而往往又以拉低舞蹈艺术的水准作为平衡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