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
2020-05-26田瑞恺张诉诉
田瑞恺 张诉诉
摘要:本文采用费氏的三维框架理论,自建语料库,对美国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分别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旨在了解美国在报道“一带一路”时的侧重点及其所持的态度。研究发现相关新闻报道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运用特定语言手段塑造了一个专制强权的中国形象。通过此研究作者希望完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营造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舆论氛围。
关键词:一带一路;批评话语分析;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成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趋势。“一带一路”迅速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关注的焦点,有赞扬之声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质疑和误解。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是“一带一路”顺利实施的前提,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美国主流媒体对整个世界的舆论有导向作用,因此研究美国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Factiva语料库,收集了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的相关报道,建立小型语料库以解构美国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并分析其中隐藏的意识形态。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美国主流媒体构建了什么样的中国“一带一路”形象?
2.这种形象通过什么方式构建?
3.如何構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1.国内外对“一带一路”的研究路径
国外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经济学等多学科、跨学科领域,相关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相对于前人研究,本文立足于认知语义学,避免了认知语言学的厚重框架,十分适合隐喻的研究,更加真实客观的阐释人类理解事物的方式,也为隐喻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以中美两国主流媒体的报道语言为切口加以推理,提炼其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
2.研究方法
2.1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belt and road”,“one belt and one road”和“Chinese new silk road”作为关键词来搜索美国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这些媒体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借助Factiva语料库,在2013年9月到2017年12月的时间范围内共检索到108份报道。自建数据库包含53篇报道,7361词,61060个字符。
2.2分析方法
本研究以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框架理论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第一着重分析新闻语篇的语言特征。系统功能性语法、情态动词的选择将被应用到新闻语篇的批评分析中。第二涉及文本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将从新闻信息来源研究新闻话语。第三强调新闻话语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将从体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进行,都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
3.基于语料库的新闻报道批评分析
本章将从描述、阐释和说明三个阶段展开
3.1描述阶段
对语篇的描述涉及特定文本的语言特征。此阶段将从两个角度分析报道:分类和传递性
3.1.1分类
分类是指对话语中的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和命名,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辛斌,2005:65)。然而语言作为一种分类工具绝不是客观的。人们给事物贴的标签并不一定反映事物的内在特征,而是受人们的认知和情感的影响。不同的观点和经验导致不同的分类原则。词汇选择是社交媒体的主要手段,也是造成歧义的主要途径(辛斌,2005)。借助工具Antconc3.5.7检索出前30位频率最高的功能词(表3.1)。
中国一直强调一带一路不是国内政策。因此,美国媒体使用world(频率为189)、international(频率为84)较多,部分承认这项倡议由沿途国家参与。从高频词的角度看,所选新闻大体上和主题一致。虽然用词频率提供了宝贵信息,但有必要在其语境中观察高频词以便更好地理解话语。笔者选择了“road”作为节点词,试图找出美国媒体是否使用特定的词来传递某种意识形态。其中19个匹配项无效(13个匹配项表示物质世界的“road”,6个匹配项表示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其余134个值得分析。通过观测发现“road”经常与三种类型同时出现:VP/NP+P+NP、AP/NP+NP、VP+NP。
从一致性来看,美国主流媒体对这一倡议的态度相对矛盾。
美国媒体虽评论一带一路:促进自由贸易,连接国际经济合作(表3.2)。然而负面评论多于正面客观的评论。在总共134行中,超过一半(76行)含有负因子。表3.3给出了代表性例子:“touted”经过精心挑选,用来描述通过赞扬某人或某物来说明其重要或有价值的行为。他们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用来吸引世界关注的包装产品。此外还将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进行比较:从词汇选择的分析来看,美国媒体认为这一举措更像是中国的经济扩张计划。
通过对传递性的分析,可以说明读者对话语过程选择的理解及其影响。从表3.4可以看出,美国媒体最常采用物质过程(55.11%)、言语过程(17.10%)、关系过程(13.76%)和心理过程(10.33%)。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传递性分析。
1)物质过程通常由两部分组成:
行动者和目标,且由记者慎重选择。
例1:If the U.S. ducks out, China will take overthe leadership role in globalization.
动作者过程目标
(USAToday2017-3-2)
例1的参与者是中国,目标是领导角色,过程是接管。背景是特朗普政府的能源政策正在向传统的化石能源产业倾斜,美国担心这会对美国在经济市场的地位产生不利影响。这个论点缺乏考虑: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步上升。
2)关系过程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所处关系的过程,常分为两类:归属过程和识别过程。
例2: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a central part of President Xi Jinpings
携带者过程识别者
economic and geopolitical strategy to increase the countrys sway by building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such as railways and ports across Africa, Asia and Europe.(TheNewYorkTimes2017-12-20)
例2将一带一路与地缘政治学联系起来。中国外交部一再强调,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区域合作倡议,不是地缘政治工具。中国没有任何的地缘战略意图来寻求影响范围。
3)言语过程是涉及各种意义交换的过程。其中确定了三个要素,即说话人、接受者和措辞。
例3:Both books urge us to ……. about “peaceful rise.” The books argue persuasively that adjusting to this global power shift will require great skill on bothsides if conflagrationis tobe avoided. (The NewYorkTimes2017-6-18)
例3用“argue”来质疑前面提到的中国的和平崛起,这表明美国媒体深深植根于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观点。
4)心理过程是理解精神世界的过程。此过程有三个要素:感觉者、过程和现象。
例4:Chinas economic clout inAsia was strengthening yearly, and there were fears that Beijing would use the bank as another tool to project its influence. (TheNewYorkTimes2015-12-5)
例4采用了担心的态度,表示中国在亚洲的经济影响力正在增强,希望通过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来扩大影响力。这是对中国崛起恐慌的表现。
3.1.3情态
情态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被认为是人际功能的核心,是意义在正负意义之间的选择。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情态动词从强弱程度上可分为高、中、低三类。所选新闻报道中值情态动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它们比高值情态动词具有较少的确定性,比低值情态动词更具独立性(表3.5)。下面将讨论语料库中情态动词的一些例子。
例5:Much of the new infrastructure is in the sparsely inhabited western deserts, where its short-term economic usefulness may be limited. But 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a strategic vision, the “One Belt, One Road” plan, to link the economies of Asia, the Middle East, and much of Europe and eastern Africa to the Chinese economy.(TheNewYorkTimes2017-7-17)
高程度情态动词过于确定,在报道中很少使用,因此较高价值的词语可以揭示记者的真实态度。例5中,使用低值的“may”来质疑倡议的实际可行性。美国主流媒体对这一倡议持观望态度,不相信这一倡议会取得预期的效果。从以上讨论可知,不同的情态动词代表记者的不同态度,美国媒体对一带一路这一倡议的理解包含偏见。
3.2阐释阶段
阐释阶段主要关注文本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因此在分析解读视角时,我们主要关注文本的产生、分布和消费。本文从新闻来源的角度分析了新闻话语的互文性。
3.2.1新闻来源
新闻话语中引用的新闻来源是文本互文性的一种形式。记者将参与者的话引述到新闻事件,可以规避记者对新闻事件的直接意见,使报道显得客观。但是,选择哪种来源以及如何描述来源涉及到记者对事实的重构过程。对新闻来源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记者是否给出被引用人的具体信息,基本分为三类:
1)特定来源:明确说明信息提供者的姓名、身份或机构、组织
2)半特定来源:只留下信息提供者的一些模糊信息
3)不明来源:完全省略信息提供者
作者统计了自建语料库中的新闻来源,结果如表3.6所示。
表3.6显示,美国媒体采用特定来源最多,占57.8%;半特定來源次之,使用未识别来源最少。为了提高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新闻记者倾向于选择权威人士或机构提供的信息。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同新闻来源的不同影响,作者选取了一些案例进行分析。
例6:Yet experts warn that money cannot buy love and that Chinese moneyseldomcomeswithnostringsattached.(TheWashingtonPost2014-11-12)
例6属于半特定来源。由于读者无法核实新闻来源,记者很可能会编造事实,新闻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将受到影响。例9中专家对中国的评论充满了讽刺。不难发现使用半特定来源的报道在试图描绘“一带一路”的负面形象。
3.3 说明阶段
说明阶段强调新闻话语中蕴含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揭示社会统治如何运用语言影响人们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下面将从體制环境和社会环境角度解释美国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倾向的原因。
3.3.1体制环境
新闻媒体是由政府控制的社会信息系统。美国自称是媒体自由度最高的国家。然而在现实中新闻自由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与政府间的关系。因此,政府会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媒体以达到政治目的。美国政府有专门的新闻指导和控制机构, 影响媒体的报道和舆论。
美国是中国处理大国关系的主要对象。它对亚太和欧亚地区的政治、军事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今的美国政府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公开干涉别国内政。在这些潜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美国通讯社自觉遵守政府的政治要求,通过舆论贬损中国。
3.3.2社会环境
中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同时“中国威胁论”也被西方媒体广泛宣传。面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欧洲和美国实际上处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们注意到中国进步的速度和效率,另一方面,他们又找不到特别有效的方法应对。中国目前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方现行的国际体系。西方不能否认中国基本上是按照他们的规则运作的。今天中国的发展超乎想象。因此,西方不得不说“原来的制度是旧的,需要增加新的规则。”
4.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具体方法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特别提出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由此可见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性。从上文对美国主流媒体的分析中发现,尽管中国在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升,仍然面临许多国际社会的质疑声音。因此根据新时期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立的使命以及上文中发现的问题,在具体的构建方法上,作者总结了如下五种方法。
4.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断加强我国经济实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立,提高我国综合国立,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前提。
4.2理清话语表达的层次、顺序、思路,将对中国特色的表述从“地方性语言”升级为逻辑清晰、主次鲜明的“全球性话语。”并从国家层面提高对智库的重视,学术层面加强相关案例的分析研究。不断提高中国道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质量。
4.3创新和充实对外宣传方式方法,结合当地的基本国情。使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与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话语习惯、表述方式有效对接。在宣传方式上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多元传播平台,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同时注重“官方平台”与“民意渠道”相结合。
4.4基于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建立文化自信,坚守民族文化,坚持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对中国的文化观念及其思想产品进行包装、传递与推广,实现与世界其他文化和价值观的交融。
4.5对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的效果进行测评,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丰富相关数据库。为主流报刊,政府文件,外交辞令的话语提供参考。
5.结语
通过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框架可以得出:在文本层面,媒体通过词汇选择来生成语篇、构建“一带一路”霸权形象。在话语实践层面,记者采用选取不同新闻来源的技巧来诋毁“一带一路”。从社会实践来看,在美国资本主义竞争机制环境下,媒体难免受到资本的冲击,在新闻报道中难以保持客观中立。此外,意识形态在文本生产者塑造“一带一路”形象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正是美国媒体的话语与意识形态和权力的互动,造就了中国“一带一路”的霸权形象。
上述研究结果不仅对认识新闻具有帮助,还对政治话语分析以及中国对外宣传策略有所启示。根据美国媒体的立场,中国政府可以反思“一带一路”在推进过程中的不足,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宣传和推广该倡议,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中国应继续强调和平崛起的形象,向世界宣传“一带一路”的同时在经济和反恐领域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合作意愿。
参考文献:
[1] Fairclough, N. (1997).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van Dijk, T. A. (Ed.)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258-284.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Bezemer, J. & Kress, G. (2008). Writing in multi modal texts: a social semiotic account of designs for learning. Written Communication, 25(2), 166-195.
[3]Cap, P.(2017).The language off ear.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4]Cheng, W. & Lam, P. W. Y. (2013). Western perceptions of Hong Kong ten years on: a corpus-driven critical discourse study .Applied Linguistics, 34(2), 173-190.
[5]Chilton, P. Tian, H. &Wodak, R.(2010). Reflections on discourse and critique in China and the West.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9(4),489-507,.
[6]vanDijk, T. A. (1996).Discourse,power and access. Texts and Practices: Reading in Critical Analysis, 84-104.
[7]钱毓芳,黄晓琴 (2016). 英美主流报刊关于“中国梦”的话语建构研究.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3(4), 15-21.
[8]辛斌 (2005).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65-71.
项目基金:
本项目为2018年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1029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