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从现象走向本质
2020-05-26冯小兰
冯小兰
摘要:在进行小学义务阶段的美术教学时,教师需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美术,不存在不能学习美术的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潜能,如果得到正确的引导,都能够有很好的发展。当代素质教育要求课程要面对所有学生,做到教育过程以人为本,美术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师进行美术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以及人文概念,不仅仅教学生课程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小学阶段也是人格健全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孩子们的健全人格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而在小学义务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又显得至关重要。所谓因“材”施教,其中材有两方面涵义,一是教材的材,二是学生差异性的材。
关键词:小学美术;因材施教
1.根据学生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意思是教师参考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例如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有选择性的进行差异性美术教学,发扬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短板,实现高效率教学。
因为每个学生的成长生活环境不同,导致每个学生对待问题思考的方向和方式也不一样,对待同一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就不一样。所以,教师需要对每一个学生深入了解,知道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并针对其自身的特点制定有计划的教学方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虽然是差异性教学,但殊途同归,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程度,也要注意学生自身的特性发展。一定不要否定任何一位学生,要因材施教,顺着学生的思維方式,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才是教师要做的事情。
教师在进行美术这一门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学生对某项新接触的知识的接受能力,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目标。比如,在某节美术课上,要求学生画一画田野,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对生活环境问题的不了解,从未见过田野,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为学生用语言描绘田野的景象,或者播放一些关于田野的短视频,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心目中田野的景象画出来。对于一些画画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学生绘画过程中教师要多多留意,多进行指点教学,进而保证课堂上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
教师还可以利用兴趣激励法。很多人觉得美术是艺术家讨论的东西,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搭不上边,其实不然,美术这一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要牢牢抓住这一特性,让学生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美术这一门学问无处不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这个年纪本就有的丰富的想象力。
2.根据教材的不同制定教学方案
在过去的美术教材中,对于表现和设计这两个方面比较重视,而在欣赏这一方面就做的不够。只有当学生们对美建立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形成初步美的概念,知道什么样的美术作品是好的,能够欣赏到美术作品中的美,才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所以,在进行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的工作中,要将课本内容作为教学主体,将欣赏好的美术作品作为辅助,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丰富学生的见识。比如,在剪窗花一课时,教材上教授的剪窗花类型单一,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展出网络上收集到的一些比较好的作品,让学生提高对学习剪窗花的兴趣,还可以多准备一些剪不同形状窗花的教学。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将民族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中,为学生讲解不同窗花背后的民族故事,让学生欣赏到窗花的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剪裁成其他不同形状的窗花。
而且,在进行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课本中会有一些可行性比较低的教学任务,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任务进行整改,使其可行性增加。例如,某篇课中需要用到玻璃这种材料,这种材料制作的可行性及低,课堂上无法完成,并且如果留作课后作业,其安全也是问题,所以,本堂课难以开展,但是,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可以代替的材料,并与学生讲解使用代替材料的原因,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注意玻璃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这样更改教学方案,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还给学生普及了常识,达到了高效的教学成效。
3.结语
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犯错,我们只是告诉学生不要那样做,这种方式会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师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入手,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明白学生为什么要那样做,找到问题的本质,并结合经验,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前往正确的方向。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他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时需要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多加诱导,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制定美术教学方案。这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天赋,实现高效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1].杜进亚探究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J1.青春岁月,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