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生活化的策略研究(1)
2020-05-26肖兵
肖兵
摘 要:小学是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此时应该关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运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培养良好的应用能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还要注重合理选择运用,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开展;策略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比较抽象,但实际上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小学生会比较喜欢这种趣味化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如果将生活情境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就会使原本枯燥死板的数学知识变得有价值、有活力,在熟悉的情境中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有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深入挖掘生活素材,拓宽学生认知视野
受年龄层次、知识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小学阶段学生往往未形成完备的思维能力,在接触到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时难以实现充分理解与消化,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此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完成教学素材的挖掘与扩充,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体会到数学的现实应用价值,借此激发其求知欲与探索热情,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1]。例如,在开展“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素材的挖掘中,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食品包装箱、药品盒、矿泉水瓶等教学道具,联系教材中体积的概念,尝试从物品介绍中寻求有关体积的信息,如矿泉水瓶上标注的“净含量550mL”、药品盒说明书上标注的“规格0.3g”等。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体积”概念,实现抽象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连接,以此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更好地实现主体性学习兴趣的有效激活。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提升教学导入实效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数学知识能否顺利导入具有直接影响,教师需选取生活化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其成功接收到每一项数学知识信号。借此营造专注、集中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以“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为例,教师可以将“家庭装修”的场景引入课堂,配合童话故事的形式创设小熊粉刷房子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影像资料,给出小熊房子中地板的长度12m、宽度8m、柱子高度8m等信息,引导学生借助帮助小熊解决问题的形式完成地板、天花板、窗户所在墙面等面积计算,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再以“分数加减法”为例,教师可以选取蛋糕作为生活化教学工具,这样同样也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趣味性。
三、开展实践操作活动,锻炼知识运用能力
在将生活化情境导入数学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动手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观察与逻辑思考能力,并尝试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强化数学学科的现实应用价值。以“三角形的认知”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物体,建立对三角形外形特点的初步认识。接下来借助小组合作模式的开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利用木棍、一次性筷子等材料制作三角形模具,并将其与正方形、长方形模具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建立对三角形“稳定性”概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例如,修理班级坏掉的桌子、加固家中摇晃的椅子等。借此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增进其对数学与生活间关联性的认知,引导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利用数学认知指导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检验数学认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深化数学教学价值[3]。
四、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合理选择运用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从根本上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为了实现这样的最终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生活情境的开展,就必须要围绕学生这个核心进行全面思考,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运用与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相适应的生活情境。教师平时要注意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了解他们实际的生活环境条件,对他们平时所接触的生活要全面考慮分析,之后从中合理选择运用作为教学的素材,搭建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桥梁。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4]。例如在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内容教学中,学生对于小数缺少直观的认知,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展示出超市购物的小票,比如上面显示的商品价格有20.50元、12.09元、2.10元,之后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了‘0就是没有的意思,如果我们把小票里这个标价中的‘0去掉,你们觉得价格会发生变化吗?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呢?”这个生活情境的运用就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们平时也有买东西的经历。这样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究,在生活场景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确保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总之,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其数学知识、原理与规律广泛存在并根植于现实生活中。教师应结合课程改革目标,强化对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的关注,依托日常生活场景与元素的引入,建构生活化教学课堂。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1):102-106.
[2]吴先美.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120.
[3]张仁国.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7(04):50.
[4]蔡媛.生活探究,亲手尝试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