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临习中对碑帖文字的放大与缩小问题
2020-05-26郝宇
郝宇
摘要:临帖是书法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历代书法大家对临帖都非常重视,一方面临帖是走向创作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临帖也是学习前人书法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将字帖作放大与缩小的处理,多角度的临帖,有利于更加准确的感受古人的书写状态及心理状态。
关键词:临帖;放大;缩小
1 临习的意义
自古以来,书法的继承与创新都是在临帖的基础上进行的,临帖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历代书法大家对临帖都非常重视。一方面临帖是走向创作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临帖也是学习前人书法的一种有效手段。临帖的意义是通过准确重复古人的书写而达到与古人接近的书写状态及心理状态。起初临帖就是要学习古人作品的技法,比如用笔、 结字、 章法等,而积累到一定水平后,就会更多的侧重对古代作品的神采、气韵、格调等掌握。
一般临帖的方法有对临、背临、意临,不论是哪一种临帖方式,都是通过临习字帖来提升自己的手下工夫。然而,现今的临帖训练要比以往更方便,因为人们可以借助电脑,根据自己的需要、习惯、放大或者缩小自己想要的字帖。比如我选定唐人国诠的《善见律》作为楷书经典范字的临习,《善见律》原帖是小楷,但是按照我自己的书写习惯,对字帖进行同比例放大后,就是一种类似于楷书大小的字帖。这种将字帖按一定比例放大或者缩小,就是一种临帖的训练方法。
2 放大的临习方式
将字帖按比例放大,方便对个别字形的解读。《善见律》原字帖出中字形较小,反复出现的某个字,粗略看时并无很大区别,但是将原帖放大后,经过仔细对比,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微妙的变化,小到每一个笔画,大到整体结构都有所不同。将原字帖放大的这种方式,有助于我们在统一中求变化,在临习中细细品味和反复推敲。
放大字帖一方面是方便观察字帖的精细之处,另一方面是训练自己对毛笔的驾驭能力。可以将放大后的字帖与自己所临写的字叠加在一起,透过光线进行比较,就可看出自己所写内容与原帖的差距。通过这种训练,临帖者可以很直观的发现自己笔画与技法上的差距。这种将字帖放大的做法可以增加直观的对比度,加快进步的速度。
也可以选择字帖中较为的典型的字例,放大后在进行临摹,做了放大处理后的例字,特征更为清晰,可以清楚的看到高低欹侧的体势,以及用笔方式。有一些墨迹本再放大后,细微处的变化肉眼可见,书家的运笔轨迹也变得更加明了,某些书家难以看出的笔法在放大后,通过看墨迹重复的地方,可以推测出当时的书写状态。这种放大字帖的方式,让我们在临习中关注到了运笔的细节之处,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书家在蕴含在点画之中的气韵。
将字帖按比例放大后,虽然某一个字的笔画更加清晰了,但是字帖的整体感却缺失了。字帖的放大受到了打印复印技术的制约,还会受到纸张大小的制约。在放大《善见律》时,将单字放大到长宽大约都为7厘米时,一张A4纸上只能最多放六个完整的字形。原帖一页大概有150個字,结构点画均匀秀劲,运笔灵活熟练,轻重适宜,全篇精妙绝伦,无点滴油滑轻浮之感和张扬外露之态。横势起笔露锋,稳健自然,遒逸灵巧,朴实直率。竖成列,横不成行,上下浮动,但是整体很有节奏感,一气呵成,造诣精湛。放大后的字帖,一页仅有六个字,看不出整体的风格与章法,临帖时,也只能通过单字把握字帖,无法看到全貌,感受全帖的精妙。上文提到的临帖方式中,对临和背临的目的在于继承古人字帖中的书法特点,从而能够熟练地掌握书法技巧。“临摹的本质就是为思想感情转化为点画结体寻找最恰当的媒介,临摹的任务就是将传统书法中符合自己思想感情的造型元素从原来的整体上剥离出来,变成自己的语言符号。”如果字帖放大后,失去了整体感,那么临习时是不是也会执着于某一个细小的笔画,而无法将目光放在整体的风格特点。假如连字帖的整体特点都没有学到,到意临阶段,又如何将所临帖的风格特点掺入己意,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创造性,写出具有个人特点的书法作品。当然,意临绝不是随心所欲地信手挥写,而是要在古人书法法度的限定中求创新。
3 缩小的临习方式
字帖除了放大,还可以等比例缩小。缩小后的字帖因其体积小而便于携带,可以随身拿着看,冲破了地点与场合的约束。对临是把字帖放在一边,对照着上面的用笔和结构写。对临也是三种临帖方式中,与原帖相似度要求最高的。所以在书写时与原帖的字形特点相差不能太大,要通过对临的方式掌握原帖的书法风格特点。缩小后的字帖,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拿出来细细揣摩,加深对字帖的记忆与理解。还有一些行草书的条幅,因尺幅较大,编辑成帖时,常打乱章法分成部分的块面,难以看到整体的原章法。这个时候将大尺幅的行草书条幅缩小后,可以看到行间摆动与连贯的字组,更方便临摹时兼顾字形与章法。
临帖是为了正确掌握笔法和间架结构,逐渐发展为由笔画到整体形状的相似,最后达到风格的神似。如果原字帖缩的太小,就无法很清楚的看到每个字用笔的细腻之处,当同一个字在原帖中不同地方出现时的细微变化自然也被忽略了。缩小后的字帖很多笔法变得不是很清晰了,看不清每一笔的用笔规律,感受不到原帖中起笔、收笔、藏锋、露锋及中侧粗细、转折提按等特点。将米芾的《苕溪帖》缩小,那么“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这种细腻的笔法特色可能就呈现不出来了。久而久之,可能只能学到左右欹侧的体势,而无法学习到精髓。这样的临帖很可能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笔纸,而达不到突飞猛进的质的飞跃。
4 结语
“临摹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思翁八十始学柳,对书法家来说,创造的生命不止,临摹的功夫也绝不能停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临帖与创作的关系,临帖是保持旺盛创作生命力的基础,这样才能达到人书俱老。
参考文献:
[1] 沃兴华.临书指南[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 向彬.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