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实施赏识激励活动的有效策略探讨
2020-05-26张红霞
张红霞
摘 要:职业高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育机构,带有明显的职业教育性质,且学生本身也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化课学习继续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中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其中,语文学科是一种语言科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职业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都有直接关系,所以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要全面实施赏识教育活动,切实激励学生,由此优化学生的学习情感与学习态度。本文将从赏识学生的突出语言能力、赏识学生的有效学习行为、赏识学生的优良学习品质三个角度来分析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组织丰富的赏识教育活动。
关键词:职业高中;语文学科;赏识教育;落实策略
在传统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结果。如果学生可以取得好成绩,那么他们便会产生明显的幸福感,但是如果考试成绩退步,或者是与其他同学产生了明显差距,那么便会由此产生挫败感。对此,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全面丰富赏识教育,让学生客观对待自己在语文领域中的智能优势与学习特长,使其及时建立学习自信,让学生能够以自信、乐观与进取的状态去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切实改善本学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做好充足准备。
一、赏识学生的突出语言能力
随着语文教育的蓬勃改革,培养与优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课程目标,是促使语文学科实现知行结合改革的基本表现,将对学生的现实成长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在职高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在不同层面表现出一定的语言优势。对此,职业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赏识学生的突出语言能力,客观激励学生,让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肯定,由此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
本班有一个学生的音色很有磁性,说话时会让人在脑海中产生一定的联想,所以笔者就鼓励这个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朗读课文,由此展现学生的朗读能力。就如在《威尼斯》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要求这个学生朗读课文,希望学生可以带着个人情感,用声音再现威尼斯的美丽景象。果不其然,这个学生在语文课上及时展现了自己的朗诵能力,直接受到了其他同学的肯定,由此产生了自信、愉悦与幸福的学习感受。然后,笔者再次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朗诵能力,还鼓励这个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经历,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帮助其他同学,让其他同学的声音也变得有魅力。实践证明,在直接的赏识教育下,职高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变得越来越好,开始尝试自主学习语文知识。
二、赏识学生的有效学习行为
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职业高中语文教师也许全面解放学生,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语文探究活动之中,切实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如果要想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职业高中语文教师便要积极赏识学生的有效学习行为,让学生及时归纳有效的语文学习经验,由此优化高中生的语文效能感,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就如在《天山景物记》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鼓励本班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认真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语言特点,分析作者所使用的写景状物手法的好处。其中,本班有一个学生直接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展现了个人思维结构,使用丰富的语言、符号与线条呈现了自己是如何划分课文段落、归纳课文主旨的。另外,这个学生还会在教材的空白处进行阅读标注,认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由此完善阅读思考,认真听讲,切实掌握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对此,笔者就直接赏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肯定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思维能力与学习行为,让学生大受鼓舞,使其继续展开有效学习。
三、赏识学生的优良学习品质
随着立德树人理念的深入,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全学科育人”的概念,而语文学科本身就便于学生全面归纳有效的人生智慧,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发散学生文化意识、丰富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课程。因此,职业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賞识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优良品质与规范行为,由此引导学生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念,切实优化学生的主体学习行为,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做好充足准备。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会经常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希望通过学习公同体来帮助学生转变独立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及时展开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有不少学生都表现出了优良的团队合作品质,不仅会认真思考,主动分享语文学习资料,还会帮助同组成员消除知识疑问,让同组成员也能实现有效学习。对此,笔者就直接赏识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切实肯定了学生善于分享、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总而言之,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组织丰富的赏识教育活动可以促使学生真正实现健康成长,便于学生及时受到肯定与激励,促使学生及时完善个人认识,综合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因此,职业高中语文教师要灵活确定赏识教育的方式、尺度,全面突出学生的闪光点与学科优势,切实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白云沛.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2]李久晶.职业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态度考察[J].文学教育(下),2018(0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