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的“磨”性

2020-05-26卢晶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局观四力跨界

卢晶

摘要:现今报业采编体系中,“编辑中心制”的实施己相当普遍,但一个业务全面而精湛的编辑的养成,需要潜下心来,好好“磨一磨”,才能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编辑的“磨”性,其实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要求在编辑岗位上的具体实践。编辑最需“磨炼”的是新闻敏感性和大局观,“一万小时定律”依然适用;主题挖掘、集纳整合,让编辑实现“磨”界的能力提升;编辑“磨”功向采编流程前后拓延,向新旧媒体跨界发展,融合实现“同频共振”。

关键词:“四力”;新闻敏感性;大局观;跨界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要求,掷地有声,让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成为职业“硬核”追求。

在现今的报业采编体系中,“编辑中心制”的实施己经相当普遍,一度长期“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正被媒体改革的巨浪推动着一步步走向前台。但一个业务全面而精湛的编辑的养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松达成的。在媒体圈层里,长久以往就有一个“定式”:好的记者短短一两年间就会在行业里“冒”出头来,崭露潜质;而好的编辑需要潜下心来,好好“磨一磨”,坐上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冷板凳”,才能厚积而薄发、水到则渠成。

贾岛诗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将它拿来阐释“编辑的‘磨性”却也十分贴切,这里的“磨”——既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琢磨,也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打磨,更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磨炼。在我看来,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要求在编辑岗位上的具体实践。

我从1999年从记者岗位逐步转向到编辑岗位,历经乡镇企业版、社会版、民生版、热线版、新媒体部、要闻版的编辑工作。20余年的从业经历告诉我,一个称职的编辑的培养,靠的就是一天天一篇篇、一点一滴的细微处“磨”出来的。最近的2016-2018年度里,连续三年我共有4篇作品获评江苏省报纸类好新闻一等奖,其中编辑奖3个,栏目奖1个。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岗位践行“四力”的积累。

在许多人的眼里,报业编辑的主要工作无非是对字、词、句的“修葺”,可以归入“文字匠”的范畴。那么,一个称职编辑的养成,真的需要许多年的磨炼吗?编辑最花功夫需要“打磨”的,是怎样的岗位技能?

报业编辑的岗位技能有很多,包括字句修改、删节增补、提炼主题、辨伪存真、标题制作、价值发现、沟通协调、策划主导、导向把关等等。在我看来,对新闻的敏感性和大局观,才是让编辑实现质的飞跃的“展翅两翼”,也是最需要编辑在岗位实践中一点点“磨”炼出来的,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这两项的 “修为”越高,编辑的能力无疑越强。

编辑的新闻敏感性,就是对新闻价值的发现能力。编辑要善于研判新闻的价值大小,把最具价值的新闻发掘出来、传播出去。在实践中衡量价值发现能力的高低,核心要看对“普遍关心、共同兴趣”的把握。新闻所报道的内容是党、政府和群众普遍关心、社会各行各界共同瞩目的,价值就高;报道的事实只涉及少数群体、个别地域、单个行业的,价值就低。

编辑的大局观,则主要体现在导向把关能力。确保舆论引导正确,是对编辑特别是党报编辑的党性要求。导向把关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导向的把握,具有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辨得清、把得准”,在纷繁复杂中唱响主旋律;二是政策导向的把握,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热点问题上“贴得近、站得稳”。

这两项核心技能的炼就,需要长时间的岗位训练。试想,如果编辑对新闻稿件、版面和新媒体作品的各种场景与应用、各类风险与“雷区”,都没有经历过,都没有实践过,如何运筹帷握、游刃有余呢?许多经历者说过,经验不过是一个个教训的积累;也有人说,编辑其实是一项如履薄冰的工作,谁知道哪一天会“爆雷”。而一次又一次的岗位实践和重复训练,正是纠错最扎实有效的办法。

正如大家熟知的“一万小时定律”。作家格拉德威尔曾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作为“文字匠”的编辑,不也需要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磨砺,也是编辑成长的必修课,它是岁月的沉淀、知识的积累以及格局的塑造——“磨”掉的是青涩与不足,“磨”出的是丰富与锋芒。那么,又有什么样的途径,从哪几个方面,可以让编辑实现“磨”界的能力提升?

主题挖掘,考验编辑的重要岗位职能,是需要日久天长地打磨的基本功。主題挖掘的能力,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能力。编辑不仅要发现稿件本身的价值,而且要能透过稿件的内容发掘新闻事实背后的价值、表象下面的本质、个案中的宏观意义。2018年,我编辑的新闻作品《滴翠路现象:坚守自主终有回报》,通过对无锡一条不起眼小路——滴翠路上高密度出现有个性的小微企业的调查,剖析其为何在各自行业产业链上成为不可或缺,揭示了企业成长的必然因素。我在编辑稿件时,强化了主题挖掘,突出了坚守实业、追求极致、拥有自主技术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了新闻的厚重感,符合当下建设“自主可控”体系的产业导向,具有时代使命感,同时对文字进行润色,对标题重新制作,使之贴合主旨,一目了然。最终,这篇稿件获当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编辑一等奖。

另一项“磨”功,就是编辑的集纳整合能力。集纳整合是通过对新闻的梳理,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彼此的关联,对新闻资源再加工、再创造。《牵手麻省理工,带来了什么?》是2017年我编辑的一篇新闻通讯,作品通过美国麻省理工与锡山区建立合作关系、产学研共建成果丰硕的事例,宣传了无锡“两聚一高”发展新成就,也是对无锡产业强市发展战略的一个生动阐述。编辑正是看中新闻所体现的显著性与大背景,对新闻进行重新集纳整合,在标题制作上,运用了具有悬念性的表达方式,让读者一开始就对阅读产生兴趣;三个小标题的制作层层递进,抽丝剥茧般地展现重点,同时对稿件文字也进行了精雕细琢,使之更流畅、大气。这篇作品在当年度也获得了江苏省报纸好新闻编辑类一等奖。

在报业转型、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与大背景下,编辑身上所承载的功能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全面:

——向采编流程的前后延拓,除了传统的案前灯下编稿,还要向前延伸,参与选题策划、指导采写,更要向后拓展,关注社会效果,引领舆论;

——向新旧媒体的跨界发展,除了坚守纸质媒体,还要向新媒体、融媒体渗透,掌握新技能,开辟新的舆论场。

特别是在融媒体时代,要抢占传播格局的话语权,就要考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端的互相渗透、相互支持,实现“同频共振”。这就要求编辑把内容原创、权威报道、观点提供等多维度的表现向新旧媒体融合渗透,用专业权威的报道、理性客观的解读、深入独到的分析引领舆论,发挥好风向标、定音鼓的作用。而且,随着新闻理念的转变,报道内容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在当下“人人都有话筒”的自媒体时代,社会和公众对事件的反响也是新闻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有时比事件新闻更重要。

几年前我在新媒体部工作时,负责编辑 “无锡观察”版面,进行了一次融媒体的成功探索。这一版面不仅仅是简单地与无锡日报官方客户端APP“同名”来扩大显示度,更是以探索报道内容和生成方式的改变,来带动报纸新闻传播半径的扩大。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是 “嗨@无锡日报”栏目。它精选报纸上有影响、有热度的新闻作为二次传播的主题,以新闻在传播途径中的读者、网友反响为素材,通过跟踪、反映网友与新闻的互动,从众多网友跟帖中精选刊登言之有物的留言,注重选用有建设性的意见,让网友接地气的“原话”成为版面“最强音”,独特的“对话”形式也激发读者踊跃参与互动。

让网友来点题,让新闻的生产链不断延伸,通过传递网友心声、回应百姓关切,让热点新闻再度发酵。见报后,效果却是出乎意料地好,这一创新专栏甫“登场”就吸引众多读者和网友的目光与跟帖,应者云集。推动报纸与“两微一端”相互借力、融合发展。以“嗨@无锡日报”为纽带,聚集了一批忠实“粉丝”,扩大了新闻受众,形成无锡日报的网络朋友圈。该栏目在2016年度被评为江苏省好新闻(专栏类)一等奖。

猜你喜欢

大局观四力跨界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网络时代做好编辑需练就“四力”
修炼学校管理“四力”
跨界•匠杰
提升“四力”夯实党建基础
跨界兵法
李昌镐的大局观
李昌镐的大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