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含油气盆地输导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2020-05-26王嘉炜

大众科学·中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未来展望研究现状

王嘉炜

摘 要:输导体系是油气运移成藏的主控因素,笔者通过调研大量文献,系统分析和梳理了输导体系的概念、分类及特点。调研表明,输导体系是指含油气系统中所有运移通道(输导层、断裂、裂缝、不整合面等)及其相关围岩组成的网络体系的总和,分为储集层、断裂、不整合及复合输导体系四类,输导体系具有独立性、时空动态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笔者综合分析了各输导介质的特点以及前人在输导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在未来为我国能源勘探开发助力。

关键词:含油气盆地;输导体系;研究现状;未来展望

1 前言

输导体系作为油气成藏过程中连接烃源岩与圈闭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其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含油气盆地内各种圈闭最终能否成藏,而且还决定着油气在地下的运移方向、距离、输导样式、油气聚集量等,控制着油气藏的类型和成藏位置。深入研究输导体系的类型、特征、分布、影响因素、时空关系和有效性,有助于认识油气运移的动态过程,揭示油气成藏规律,发现油气聚集区。

2 输导体系概念和特征

关于输导体系的概念,许多学者给出了定义,如张照录等认为输导体系是泛指某一含油气系统中所有的运移通道及相关围岩的总和;付广等认为油气输导系统是指连接烃源岩与圈闭的运移通道所组成的输导网络;张卫海等将输导体系定义为含油气系统中各种输导层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张照录等认为输导体系具有相对独立性、时空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曾溅辉等认为输导体系具有主导性与复合性、非均质性、变化性等特征。笔者认为输导体系最基本的特征是完整性和差异性。完整性是指任何输导体系都始于烃源岩,终于圈闭;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空间、时间、个体和组合之间的差异,具体说是指同一断层、砂体、不整合同一时间不同部位输导性不同,同一断层、砂体、不整合相同部位在不同时间输导性不同,相同输导要素不同个体之间输导性不同,不同输导要素之间输导性不同,不同的输导要素组合输导性不同。鉴于输导体系的特征,笔者将输导体系定义为含油气盆地中某一时期连接烃源岩与圈闭的所有油气运移通道及其组合的总和。

3 含油气盆地输导体系的研究现状

3.1 输导体系类型

(1)碎屑岩输导层系。对碎屑岩地层而言,输导层主要指侧向延伸性好,以孔隙为主要容纳空间的连通砂体。油气在输导层内的运移路线和方向主要取决于油气本身所受的动力及输导层的物理性质。此类输导体系主要分布在盆地或凹陷中的古隆起斜坡上或盆地(凹陷)的斜坡上,凹陷中生成的油气经初次运移进入连通砂体输导系统,只需沿着这些连通砂体输导系统侧向运移便可以在地层超覆圈闭、岩性尖灭圈闭或断层遮挡圈闭中聚集成藏。

(2)海相碳酸盐岩输导层系。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输导体系为孔-缝-洞三重运载介质,其后期改造强烈,流体流动排驱复杂,并具强烈的水-岩作用以及次生溶孔发育。对于它的研究是油气输导体系和运聚机理研究的前沿,同时也是最薄弱的环节。现有碳酸盐岩层流体模型多为浅部岩溶地下水模型,极少涉及深部多相流体作用。

3.2 后生作用形成的运移通道

(1)不整合输导体系。不整合由于其本身有着良好的渗透性和区域性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

(2)断层输导体系。刚开始起封闭作用的断层后来在流体应力的触发机制下会发生幕式开启,从而成为有效的垂向运移通道。而原先的开启性断层后来可能由于泥岩涂抹、沥青胶结封闭等作用而变为封闭性断层。断裂体系的开启性和封闭性主要取决于:①断层的性质、大小及断层面的倾角;②断层两侧的岩性对接关系;③断层面上泥岩的分布和断层带角砾的胶结程度;④断层力学性质的转换;⑤地应力和流体压力的幕式变化。

(3)裂缝输导体系。裂缝从成因上分为构造裂缝和非构造(成岩)裂缝。郭璇等将非构造裂缝分为8种类型,并指出非构造裂缝的存在很好地改善了岩层的储渗性,尤其是与构造裂缝相互连通时,为油气运移提供了条件。对于构造裂缝,其发育规律、形态特征以及油气渗流规律主要受控于构造应力场和储层岩石物理性质的非均质性。

(4)缝合线输导体系。缝合线是在压实与压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孔隙度比之周围的基质要高;当压溶面遭受高流体压力或剪切作用时,它们可以促使烃类发生平面上的流动。同时,缝合线周围多伴生有构造裂缝、淋滤孔隙等,这些对于储层渗透性能的改造都是很有利的。因此,当有烃类在其附近生成时,缝合线将是油气运移的很好的通道。虽然目前这类构造对大规模烃类运动的影响尚不为人所知,但其在碳酸盐岩中可能起到重要的输导作用。

3.3 复合输导体系

复合输导体系又可以分为多种,既可以是上述几类输导体系两两组合,也可以是储集体、断裂和不整合面三者的结合。

4 含油气盆地输导体系的未来研究展望

输导体系研究的方法众多,不同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資料的掌握程度等有不同的选择,大体可分为层序地层、沉积、成岩、盆地模拟、成藏动力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模拟实验、地质建模等多种。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的方法研究输导体系主要集中在储集体输导体系的精细刻画,不整合面输导体系的准确识别等方面。项华等运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对渤海海域古近系输导体系特征和隐蔽油气藏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运用层序地层和沉积学理论研究输导体系的优点在于不仅使输导体系的研究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内进行,而且通过层序界面的识,精细刻画不整合面输导体系特征,结合特殊沉积相的识别,为隐蔽油气藏的预测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5 结论

笔者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利用,对不同输导体系类型、输导要素、输导体系有效性进行了客观的总结和类比。笔者认为,在研究中应该根据研究区的地质实际,充分认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优势互补,相互印证,以达到对输导体系的精细刻画,评价优势输导体系,准确预测有利区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照录,王华,杨红.含油气盆地的输导体系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2): 133-135.

[2]谢泰俊.琼东南盆地天然气运移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J].中国石油勘探,2000(1):17-21.

[3]刘震,张善文,赵阳,等.东营凹陷南斜坡输导体系发育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3): 84-86.

猜你喜欢

未来展望研究现状
关于井工煤矿开采技术现状及趋势研究
浅谈我国电动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论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中国音乐史学的起源与早期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