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纤维装置的色彩构建形式
2020-05-26王炀洋
摘要:纤维艺术从词义本身看,“纤”即纤细,“维”即联系,“纤维”指纤细物质组合而成的新物质;“纤维艺术”是一种以各种细长材料组合创造平面,三维或空间艺术装置图像的新形式。色彩是最能引起我们审美共鸣的因素,同时也最具表现力因素,纤维装置中不同色彩和该材料赋予织物新的个性和突出的艺术价值。本文结合一些具体实例来分析不同色彩的纤维装置中不同的表现形式,探讨纤维材質的色彩在艺术空间中可能发展的形式,对个人未来艺术创作中有一定参考及借鉴意义。
关键词:纤维装置;色彩;构建形式
引言
现代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呈日渐多元化趋势——由平面逐渐转变为立体,从墙面悬挂转变为空间展示。纤维材料是进行纤维创作的基本物质,装饰色彩是作品与人、作品与与环境产生心灵碰撞的基本媒介;以各种材料及各色彩进行艺术创作,使整件作品的肌理特征、结构表现、色彩表达等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本文中,主要在论述纤维装置中不同色彩、不同材质的纤维材料结合而形成不同的表达语义,各类表现形式上也给人温馨及美感,极富审美情趣;同时与观者形成情感互动。
一、纤维艺术语言
纤维艺术是一门既有历史年代感又有新潮时尚感的艺术门类,具体来说是指它不但具有传统性特征,而且具有现代性特征。 在当代,纤维艺术是指用天然或者合成纤维等成分为材料进行创作的艺术语言,审美价值高于实用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
1.纤维材料
1.1材料的基本属性
在纤维艺术的传统语言中,主要运用的材料有天然动植物纤维,如棉花、羊毛、植物茎叶等,由于它们的材料特性不同,因此它们表现出独特的材料语言。每种材料都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产生不同的美感;动植物纤维材料一般都具有天然质朴的美感,人造纤维材料一般都具有鲜艳明亮的美感,而物质材料具有独特形式美感。
1.2材料的肌理效果
正是由于纤维材料原材质各不相同,所以产生了富于变化美的视觉状态,这也就是肌理效果。纤维艺术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肌理美造成了纤维艺术独特的空间变化美,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观赏环境,也使观赏者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感受;作品质地的密度和张力的变化将给观众带来放松和紧张的心理感受;平缓和起伏的纹理变化引发了退缩和扩张的心理感受;细腻粗糙的质感在结构的图像表达中形成微妙而明亮的心理感受。
1.3材料的色彩效果
纤维艺术中的色彩强调的是空间内各个色彩混合交织的最终效果,不仅包括作品自身的颜色而且还包括了环境及空间的色彩,可见色彩不仅是构成形态的一部分, 而且在形态结构中又是最显要、最直观的一部分。同时材料的色彩是一种基本的构成语言,也是最重要的构成语言,不同的色彩语言形成了不同的画面语言,触动了观者内心深处的审美感触。
2.纤维艺术与装置艺术
纤维艺术和装置艺术似乎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些相似之处。现代纤维艺术具有向装置艺术发展的趋势,使纤维艺术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装置艺术多在某一空间内进行构造活动,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环境艺术”,它源于生活各个方面;将不同的金属材料和纤维材料等综合材质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与纤维艺术是相一致的。
朱金石《时间的船》整件宣纸装置使用数万张宣纸和数千张细竹及棉线组合而成,让人把目光全部集中在上万张宣纸上表现了纤维艺术独特的语言魅力;在视觉上产生冲击,这是装置艺术在空间中营造的立体感产生的强大感染力。
二、纤维艺术造型中的色彩形态
纤维艺术的颜色与其材料特性密切相关,同时它是通过不同材料媒介的和谐结合的多种材料语言。 因为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可显示出不同的形状、颜色、肌理特性。 纤维艺术造型中材质的色彩表达主要是在材质色彩间的明暗、纯浊、冷暖、色相关系上,这往往伴随着作品或平面、或立体形态的变化,不同的纤维材料进行不同方法的结合,以实现色彩的和谐美。 正确使用色彩是整件作品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虽然可以塑造画面色调并最终解决画面色彩的和谐问题;在使用颜色调整时,必须结合具体情况。
1.平面色彩形态
平面色彩形态是纤维材料固有的色彩状态,设计的重点主要是平面的图案,工艺的特点等。常见的是织造,印花和染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乐成教授的大型羊毛壁毯作品《山高水长》陈列在学院大堂的空间内,作品占据了大半个壁面,这是充分考虑了空间环境的结果,尺幅巨大,整幅画面与周围大厅环境营造出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天然的驼色系羊毛与大堂景色和谐一致,抽象的“山水”画表现题材,在传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流畅线条和留白构图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幅适合空间场景的绘画,极具美感。
在林乐成教授的作品《春夏秋冬》四幅不同色调的纤维作品构成一个整体画面,用色调表现环境,用色彩表现特质,看似简单的色彩却不失特点,和谐统一; 是运用了多种编织手法及色调的经典作品,共同形成不同肌理效果的对比,赋予了作品鲜活的生命力,是作者自身对周围环境的艺术表达。
2.立体色彩形态
立体色彩形态是造型物以写实手法所呈现的状态,设计中重点考虑立体形态造型、表面凹凸肌理等,它在纤维材质上的表现以平面形态的特质为基本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三维空间语言,使平面语言成为立体造型语言的一部分。
白鑫的作品《春华秋实》以玉米皮和叶脉为主要材料进行创作,玉米皮变干后浅咖色与叶脉灰粽色以及少量 PVC管结合, 塑造成了大小不同的圆形肌理,同时软硬材质在一起形成了对比,同色系的颜色形成和谐的画面关系,以时间流逝和时间变化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之情。
3.空间色彩形态
空间色彩形态是纤维材料的造型形态与光材料有机配合的结果,它脱离了作品最初对墙面的依附, 突出强调作品与空间的互动,所产生的是一种氛围色彩感以及审美愉悦感。不同的表现方式构成了多样的空间表现形态; 充分展现了艺术家的思想观念与现代建筑空间和社会群体在某种程度上意识的沟通。
白鑫的作品《芳菲》就是一件典型之作,作品以苞米皮和竹子为主要材料进行创作,设计灵感来自于野外的风景,绿茵茵的草地、金黄色的稻田、开满鲜花的花园以及远处的山川水流,这和作者经常在梦中所见的情景十分相似,于是她将这些场景浓缩在这件作品中,呈现出了一幅动人的风景图画,也是她梦中常见的画面的形象表达。作品以悬挂的方式进行展示,贯通了整个空间,用光线等其他因素将作品与空间结合起来。正方体的造型在观赏时可以从不同角度收获不同效果,草地、稻田、溪流,在这些大自然的缩影中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渴求自然的美好愿景;给观者也营造了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
在艺术创作中,创作环境和展示环境、作者心理和观者心里、画面情感情感都是极为重要的部分。作品表达内容和展示环境是在创作時中要考虑的基本要素;创作者的心理与情感表达则是作品的核心,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最终呈现状态;最后在展示中与观者能否形成情感共鸣也决定了作品是否成功。
三、装置作品中纤维材料的多元表现形式
纤维材料具有强烈的审美功能,它自身的特质既可以与二维平面相结合, 也可以存在于三维的立体空间环境中;在不同的建筑环境及空间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吴帆的《节气系列》作品就是把最简单的线帛赋予了自然生命意义,表达了生命坚强与挺拔,“点”“线”“面”是这件作品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由视觉中心即焦点向外辐射,表现了自由生动的形象;结合不同色彩营造空间来表现节气,给观赏者带来亲切、和谐之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施慧教授的作品《结》以纸浆、棉线等为主要材料,用多个木框堆叠起来并在其中做出肌理变化,网状的结构中形成画面各异的散射效果,营造出一种神秘空间; 作品在光的作用下整体的灰色调在赋予了线绳张力,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求知欲。
可见同一物质以不同手法塑造可形成多元化的画面效果,也给观者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多种材料与创作手段已经被艺术家们挖掘并运用于作品之中,在创作时的构思与造型方面也较传统的表现方式有所突破,在不失传统意蕴之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追求纤维材料在装置作品中多元性的表现也是我们在纤维艺术中门类中所不断探讨及研究的内容。
四、我的艺术思考
通过这次研究,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纤维艺术的优秀文化内涵及特殊意义,发现了纤维材料更多的发展价值。 东方传统美学里中色彩的和谐与空间的留白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及艺术创作中, 并结合西方美学热烈激进的风格创造了属于我们东方的审美艺术。 原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肉眼可见范围内的纤维材料不仅可以有使用功能,而且还可以有装饰审美的功能;让我具有了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眼睛,用美的目光看待世界,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将会给未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姜然、白鑫,纤维艺术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88
[2]秦瑾,纤维造型与装饰艺术的原理及运用[M].科学出版社,2017.70
[3]高兵强,装饰艺术运动[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0
[4]施慧,第五空间纤维与空间艺术[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22
[5]林乐成、王凯,纤维艺术[M].上海画出版社,2006.13
作者简介:
王炀洋(1997-),女,汉族,籍贯:山西晋城,单位: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漆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