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情境作文教学策略举隅

2020-05-26张耿斌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43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张耿斌

【摘要】现如今,高年段的作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学生通过习作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积极性并不高,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写作文则是因需而作。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几乎感觉不到这是在作文,而是在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任务,作文成了他们一种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让学生的作文真正拥有一块用武之地!本文将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分析现状和原因,谈谈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作文真正拥有一块用武之地。

【关键词】高年段作文教学现状;情景作文;教学策略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个小插曲,让我开始反思现今的高年段作文教学方式:清明节,学校组织五年级同学去扫墓。按照以往绝大多数语文老师的做法,我也要求学生扫墓回来后写一篇表达自己感受的作文。一个作文不好的同学想请假不去,原因居然是不想写作文。一石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同学想加入请假的行列,原因出奇地一致:不想写作文。其中一个胆大点的孩子道出了苦水:“参加完春游,我们要交作文;六一游园活动后,我们要交作文;扫墓回来,我们要交作文;军训之后,还是要交作文……这些活动好像已经和作文捆绑在了一起,让我们对这些活动是又爱又恨啊!”是啊!学生已经对“作文”二字开始痛恨了。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一、高年段作文教学现状

这样尴尬的场面相信不止我一人遇到过,习作教学的功利化使学生丧失了习作的兴趣,不能实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目的。纵观如今的高年段作文课堂,教师授予学生固定的写作内容,观察顺序,布局谋篇,甚至提供了半黑板的好词语供学生备用,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有的作文课上,教师一味地追求学生习作基本功和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习作动机的培养;更有甚者,阅读教学课也可以变成作文训练课,片面分析文本中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再加上每天一则的日记和每周一次的周记,读书笔记和单元作文以及考试作文,大量的“被作文”让学生感觉“亚历山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所写出来的是一些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它们的意思连儿童本人也是模糊不清的。”试问:这样的心态怎能写出好的作文?这样的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怎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形成原因分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年级习作要求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显然,学生借助写作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积极性并没有被激发。笔者认为,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教学现状,原因分客观和主观两方面。

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是最重要的客观原因,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教育不可避免变得功利性,家长和学生片面追求成绩,以求孩子可以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客观因素最终导致高年段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进行大量的机械式练,重视習作技巧,考场应对策略,以追求短期内提高学业成绩,从而忽视培养习作动机和习作兴趣。

主观原因方面,习作教学一直是教师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习作教学在我国缺少独立教材以及对教师系统的培训和精准的指导,一线教师难免陷入无本可依的境地。习作教学有没有序列,习作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是什么,低中高年段每个学段的习作训练形式是什么,如何在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同时开发学生潜能……很多教师对这些习作教学出现的问题没有一个系统而宏观的认识,只能凭自己的主观经验和文化水平进行教学,当然会出现上述问题。

三、解决策略

怎么更好地解决问题呢?当然需要教师更好地、灵活巧妙地开展习作教学,以调动学生习作的原动力和兴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作文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作是阅读的再创造,是融合了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语言文字表达。作文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本来就是人们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既然是工具,就要把学生作文真正用起来,给学生作文一块“用武之地”,才能发挥作文的最大功效,才能让学生不再惧怕和痛恨作文。

另外,从五、六年级开始,学生进入高年段,抽象概念思维进入“敏感期”,其习作训练形式应该从观察习作转向有明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习作。只有有实际意义并能产生实际效用的作文,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去创作。如何在高年段习作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活用起来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用得精

习作训练在于“精”,而不在于多。“精”的要义是精准、精彩。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根据形势确定一些综合性的教学主题,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在活动中自由撰写各类实用的作文。这些教学主题活动应该少而精。比如2010年亚运会在广州举办,我就根据这个形势,在班级里举办了一次“迎接亚运会”的主题活动。先是让学生自由搜集各种有关资料,分组讨论,接着每人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可以是写纪实作文来叙述亚运会的历史,广州申办亚运会的经过,广州为迎接亚运会而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出现的新生事物,也可以是写想象作文来展现亚运会开幕式的动人场面。最后选出一些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好文章举办一次“作文展示会”或者“作文朗诵会”。这样少而精的主题活动十分受学生的欢迎,孩子们兴趣盎然,因为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让他们感觉有话可说,有话可行。

(二)用得活

死板的习作内容难以吸引学生,只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和兴趣点,才能灵活地进行习作教学设计,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确定单项的人际交往活动。这样的活动需要教师的灵活设计。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自我介绍”作文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和远方一所山区学校五年级的学生们写信交友,通过书信中的自我介绍,如果得到了对方回信,那说明这自我介绍的文章是成功的。在这之前,我做了准备:通过渠道事先拿到了对方班级的一份名单,上面有简单的信息介绍,然后让我班每个学生挑选对方一个学生作为收信人。当我们郑重其事地把信件贴好邮票寄出去的那一刻,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忘记了这是一次单元作文,而是把它当成了一个重要的有意义的任务去完成。

又如在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爸爸妈妈,我想向你们提出几点建议”作文教学中,恰逢学校要召开家长会,我便灵机一动,这样设计这次作文教学:先告知学生这次作文将会在家长会用到,让同学们有个心理准备。然后在家长会上,我把每个同学的作文以信封的形式装好,放在对应的家长面前,请每个家长静心阅读。并且挑出几篇有代表性,典型的文章,在所有家长面前朗读,视为学生代表想对家长说的话。最后,还给所有的家长布置一项作业:要求亲自执笔,给自己的孩子认真回一封信,针对孩子们在作文中提出的建议进行解释或者回应。这次家长会得到了空前的成功,不仅家长和孩子们之间加强了沟通,拉近了距离,而且很多家长表示,从另外一个角度知道了自己孩子作文的水平。同学们更激动地收到家长的回信,不仅让父母理解了自己,也可以和父母比一比写作水平。

(三)用得巧

活泼、巧妙的习作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整合一些重复的机械的习作训练,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合作性,减少学生和老师的负担。比如前面提到的每日一则的日记,学生写得辛苦,老师改得痛苦,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对这个项目进行整合,开设“团队日志”.改变过去以个人为单位的孤立的日记形式,设立每四个人为一组的“团队日志”,讓它在小组四个成员之间流动起来。每天都会有一个成员获得日志的“著作权”,即是执笔写日志。日志的内容、题材、篇幅形式都不限。写好后,请一位小组成员对自己的日志给予评价。每本“团队日志”都有自己的“刊名”“封面”“插图”,个性化十足。一星期上交一次“团队日志”,每星期都会评出一本“最优秀日志”、一名“最佳评委”、一名“最佳作者”,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同学们不再把写日记当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争先恐后地投入进来。学生的互评不仅成为沟通的一种桥梁,也是取长补短的一种好方式,更是一项光荣而又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不少同学的评语也俨然成为一篇优秀的小作文了。

总之,要想学生乐于习作,敢于“我手写我心”,就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和成长需要的内容。通过精心组织、灵活设计、形式巧妙等多种途径调动学生表情达意的需要,让学生不再“被习作”,而是真正写出真情实感,让习作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叶圣陶,怎么写好作文(叶圣陶谈语文教育)[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微专题教学策略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相关探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