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密度对耐密性状的影响
2020-05-26李建兵
摘要:玉米是全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产量持续提高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保证一个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粮食的稳定。在玉米生产过程中,玉米的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耐密性状的关键因素。该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分析了玉米密植的重要性,然后论述了玉米种植密度对耐密性状产生的影响,通过合理的密植,能够切实发挥玉米的增产效能,提升玉米的种植效益。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耐密性状;影响
李建兵. 玉米种植密度对耐密性状的影响[J]. 农业工程技术,2019,40(05):93.
玉米原产于南美洲,是一种适应能力较强的农作物。最近几年随着全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玉米的种植面积呈现逐年缩小趋势,如何在单位面积内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成为现阶段农技工作者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玉米在食品加工业、化工业、农业畜牧业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保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对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能够起到很大帮助。
在单位面积内提升玉米的种植密度,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玉米产量。但如果种植密度过大,会影响到玉米品种的耐密性状,对玉米高产稳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研究玉米种植密度对耐密性状产生的影响,以便确定最佳的定植密度。
一、玉米密植的重要性
1、提升玉米产量
玉米作为全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对维护社会大众饮食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玉米种植面积下降的背景下,通过在单位面积内增加玉米的种植数量,能够确保单位面积内的土地生产出更高产量的玉米,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2、有利于促进农作物经济效益提升
适当增加玉米种植密度,并且保证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各项种植环节科学合理,能够为农民群众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土地是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如何更好的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效能,提高农作物產量,是现阶段很多农民群众追求的目标。合理密植能够保证单位面积内种植更多的玉米,生产更多的玉米,大大提高玉米的生产能力和土地的产出比率,对增加农民群众经济收入有很大帮助。
二、玉米密植对耐密性状产生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农业、化工业、饲料加工产业等方面对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每年需要从国外引进大量的玉米才能满足各个行业的生产需求。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玉米产量和品质,通过适当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
不同品种的生产性能存在很大差异性,有些会对玉米种植效益的持续提升产生负面消极影响。因此,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应该充分分析玉米密植对耐密性状产生的影响,以便科学调整种植密度,确保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玉米的生产性能,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玉米密植对耐密性状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度的影响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如果定植密度过大,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更高的养分,会不断向上生长,这样会进一步拉长玉米的节间长度,导致玉米植株过高。当玉米植株升高之后,玉米的接穗部位也会随之增加,这种不良性状会对玉米中后期的生长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
定植密度增加之后还会影响田间的通风透光率,如果不能够获得充分的光照和养分供给,植株抵抗能力会逐渐变弱,很容易发生多种病虫害。随着植株高度不断增加,秸秆会越来越细,进入接穗期之后,由于中上部的重量不断增加,中间很容易折断。尤其是生长中后期遇到大风天气之后,很容易导致玉米成片倒伏。
因此,在玉米生产中,为了确保产量和品质,应该结合玉米品种的实际生产情况,在优选耐密品种的同时适当增加定植密度,避免定植密度过大对玉米的株高和穗位高度产生不良影响。
2、对玉米穗位角产生的影响
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的定植密度与玉米的穗位角有着密切关系,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穗位角也会出现变化,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即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如果定植密度不断增加,玉米自身的穗位角会不断减少。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因为田间种植密度较大,植株生长缺乏空间,植株之间和叶片之间相互遮挡,使得各个部分的光合作用能力逐渐变差,玉米植株整体营养不良;再加上田间通风效果较差,穗轴不能够自由伸展,最终导致玉米的穗位角受到影响而逐渐减少。如果没有掌握玉米具体生产性能和品种性能就随便增加定植密度,还会导致玉米不能正常授粉,从而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影响。在玉米具体生产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玉米的具体生产性能和品种的性能,科学设计定植密度,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率,保证光合作用良好,减少叶片相互遮挡的情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玉米生产过程中,通过适当增加玉米种植密度,不仅有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而且还能够大大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增加种植户经济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玉米种植过程中,应该掌握所选玉米品种的生产性能和品种性能,充分认识到定植密度对玉米耐密性状所产生的影响,定植之前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保证田间的定植密度达到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玉米的产量和效益,促进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