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性的复杂性
2020-05-26冯育军
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成名作,发表于1949年,凭借此剧米勒获得了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三大奖项并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米勒创作的戏剧注重美国小人物的普通生活。当时的美国,物质社会极度发达,精神世界却极度匮乏。《推销员之死》刻画了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形象,他怀揣梦想却一身不得志,盲目估计了自己以及儿子的能力导致了他一生的悲剧。本文从洛曼的人际关系方面着手来讨论人性的复杂。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 ;威利·洛曼 ;人性;复杂
作者简介:冯育军,(1981-08-),男,汉族,陕西兴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美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1
引言
《推销员之死》是米勒创作的一部两幕剧。创作背景为美国20世纪20年代。由于“战争订单”和“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美国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当时的“美国梦”是美国人民所追崇的理想。但最终也破灭了,在威利的一生中他固执的走着自己的不切实际的梦想道路,用自己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交往,妻子林达无线度的包容着他,儿子们漠视他的存在,同事已经疏远他很久了,在这一切的关系中都体现着威利人性的复杂性。本文将从威利与妻子林达,与儿子比夫之间的人际关系分析来体现人性的复杂性。
一、小人物的悲剧——威利洛曼人物分析
威利是一个小人物,是个十分普通的美国推销员,他把自己一生都执着于他所认知的“美国梦”并不懈的为之付出。威利的人性是复杂的,他勤奋,努力却也有过风流韵事,他对儿子教育放任自由,却一味的相信他们会出人头地,就因为大儿子比夫上学时人缘很好,他就确定他一定会很有出息,因此从来不真正的教育孩子,导致两个儿子一事无成。
戏剧一开始威利就是一个63岁的老头子了,仍然努力奔波于各个城市为了养家糊口,疲于奔波的他意识似乎都不太清楚了,还危险的驾驶着车辆希望能推销出产品拿到薪水。然而回到家他却极度的疲惫,他一度感叹道“够呛,真够呛”(英若诚 2011:5)“我累得要死,我干不了啦。林达,我就是干不下去啦”(6)他一度坚持的梦想根基推销员工作的失去使得威利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二、不求回报的爱情——威利与林达
林达是全剧中唯一的女性,也是一个豁达开朗的女性。威利对林达是精神上的依赖,即使威利大半夜回家情绪多么的不好,林达都耐心的开导“吃一片阿司匹林吧,我给你拿一片,好不好?吃了能安神” (英若诚 2011:8)林达对威利是真的爱情,他处处都保护着威利,虽然是个家庭主妇剧中出现的形象总是在忙着做家务,她又不仅仅是个家庭主妇,对于丈夫的工作对于儿子的工作及婚事林达都是很上心的,尤其是对比夫和威利的关系,林达是百般的调和“晚上跟爸好好吃一顿,他说不定也有好消息呢!……对,在纽约的差事。还有,今天晚上对他体贴点,要爱护他,因为他不过是一个需要照顾的可怜人” (英若诚 2011:94)威利就是这样处处受到林达的照顾,在林达这里他像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只有在琳达这里他才能表现出他的软弱与无助。琳达发现威利想要自杀的念头却不说穿,仍然留给丈夫最后的尊严。
三、脆弱的亲情——威利与比夫
比夫是威利的大儿子,从小威利并没有教育他,只是一味的夸他,使他没有一点正义感并养成了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就在比夫找威利诉说数学成绩不及格时,他发现了威利的婚外情,一下子无法接受尽管威利一再强调他只是寂寞玩玩而已,可事实已经在比夫心里埋下了阴影“别碰我,你这个骗子,你两面派,你是虚伪卑鄙的两面派.” (英若诚 2011:156)至此,比夫再也不相信父亲,他放纵自己跟父亲作对都与此事有一定关系。作为一个60多岁的老人走到这一步他能做的只有牺牲自己,可是他的方式是愚蠢的。这也体现着威利人性善的一面。人性是复杂的,对于自己的亲人、朋友、老板威利做出不同的反应,虽然他的一生是个悲剧但从某种程度来讲他是一个执着的父亲。
四、人性的复杂性
人性分为很多种有自卑型、自负型、虚伪型的等等,更多时候人性表现为复合的复杂型。虚伪和自负并不是两个简单的形容词,对人性来说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严重到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威利很自负自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以为自己的儿子们很了不起,但其实他们都是美国最普通的人,失败被指责是很正常的事情,威利看不清楚社会形势,不能读懂周围人的真实想法以及真实意图,活在自己构建的理想的小社会里,是他走向悲剧人生的重要原因。人性是复杂的,对于威利这种愚蠢的行为我们只能是惋惜,对于他那种执着的父爱,并对儿子无条件的相信的精神我们又给与崇敬。不论是威利还是比夫亦或是哈比他们都有某种人性的弱点,悲剧在于威利始终都没有认识到他的弱点,更加悲剧的是妻子林达认识到了他的弱点却没有勇气拆穿,始终做一个贤惠的妻子保护着丈夫的尊严,殊不知在悲剧形成的过程中林达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威利性格中的复杂性是普通人的共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认识自己,听取别人的意见,多与周围人沟通,理解人的难处,三思而后行。平静的走完并不完美的人生才是人生的赢家!
参考文献:
[1]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英若诚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阿瑟·米勒:《阿瑟·米勒手记—推销员在北京》汪小英 译 新星出版社,2010.
[3]黄福奎:《难以抚平的伤痛》---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创伤解读[D]西北师范大学, 2018.
[4]张桃红;张鑫:论《推销员之死》中景观的悲剧维度 [J].外文研究2018:108-109
[5]刘军霞,异化中的回归—论《推销员之死》中比夫的成長[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61-62.
[6]刘慧,《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 [D] 西南大学 2011.
[7]侯珺,论《推销员之死》中的悲剧观. [D] 华中师范大学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