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继承与发展
2020-05-26成卓华
摘要: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学的发展一直没有停止。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本质上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它是一种文化的交融。现代文学的发展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毋庸置疑的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文学 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受到世界各国文人学者的追捧,它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而如今的现代文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以取其精华为主要特征,摒弃了旧文化、旧思想和传统的封建主义。在表达上、架构上、体裁上都展现出了新时代的特色,与传统文学作品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但是,现代文学也始终遵循着本源,即使与传统文学风格迥异,但仍然保持着传统文化的根基。
一、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文学就是以现代历史为背景,根据我国社会内部历史发生的改变而衍生出的新的文学方式。它接收了世界文学的精髓,受到了外国文学极大的影响。现代文学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上都进行了革新,它产生了许多新型的文体艺术形式,比如杂文、散文、小说、话剧等等。在辛亥革命以后,大量的文学家以及文学作品涌入了国内,人们开始了全新的文学浪潮,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鲁迅。他创作了历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开创了文学史的新端。一些思想先进的文人认识到,封建传统的思想会阻碍文学的发展,阻碍民族思想的觉醒。在当时,西方文学思想涌入国内,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国内的很多文学家秉持了科学的观点,在原有的根基之上,才会对外来文化接纳、吸收,这才创造了我国一批伟大的文豪。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有它独特的魅力,任何外来文化都不能取而代之。只有保留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可以让现代文学发扬光大。
二、文学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发展
就形式而言,我们的确可以从现代文学上看到许多西方文学的影子。但这并不能代表现代文学可以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而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更不能说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水火不容,它们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传统文化依托于现代文学之上发展,现代文学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进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对民族、对世界的影响不容小觑。传统文化固然有它不足之处,但我们应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外来文化的精髓,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一)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注入文学之中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的儿女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无论哪朝哪代,英雄豪杰辈出,无论男女,国家有难必然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这种自古流传下来的情怀,也让现代的文人墨客赋予了作品一样的思想表达。
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大量的爱国诗人,他们创作出了许多的歌颂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诗篇。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杜甫悲愤和无奈之情,表达了在一个战乱的年代当中,人们热爱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国家,驱除鞑虏、光复中华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家忧国,拥有满腔热血想要报效祖国的决心。再比如现代诗人艾青创作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艾青用诗歌的形式进行创作,颠覆了传统的诗集表达形式,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的进步和改革。但同时,本诗是在1938年抗戰爆发后所创作的,它表达了艾青对这片养育他的土地的一种特殊情怀。在国土沦丧、民族危机的紧急关头,艾青献上了他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以笔代枪,将内心对于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遭受磨难的不忍抒发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这种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代代相传,无论在那一代诗人笔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结合与发展。
(二)汉语言文化在文学中的传承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汉语言文化的演变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文明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的,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灿烂的星光。汉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汉语言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民俗、文化。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记录生活和传达意思而发明了甲骨文。后来,人们对文字进一步研究,逐渐出现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正是用他们时代所专属的文字谱写了一篇篇诗歌、史记,为现代人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古代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材料。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注重于形象和意思的传达,同时汉字方方正正的样子也代表了中国人刚正不阿的形象。在古代,诗人用汉字写诗抒发情感,不同的用词、不同的排序、不同的长短就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感情。直到现代,许多人都在用文字抒发着自己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一首诗中感受出诗人的悲欢离合,可以从一篇散文中感受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汉语言文字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让我们身临于作者所为我们创造的世界当中。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如今已经非常简化,但仍然保留了最开始的象形体。同时,汉语言文学的形式也日渐丰富,它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文言文和古文,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融合了日常用语、艺术语言、方言和许多的新词、热词。此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许多小说、故事,这些书籍都是用日常的文字语言撰写的,更加通俗易懂。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做的就是创新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明。何为创新,就是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结合现代文化的优点,产出独特的中华文化。现如今,有很多作者都会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这也正是汉语言文学的特点所在。很多作者可能同属于一个流派,但是每个人的风格又各不相同。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它丰富的载体、显著的阶段性、独特的文学流派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的灿烂星光,更是为后人研究文学做出了贡献,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沉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不应固执己见,故步自封。文化是一个共通体,文化没有国界,既然我们传统文化中落后的东西已经不适应现代的发展,那么,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摒弃它。西方的文学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忘本,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民族精神继承下来,融合进现代文学当中,发展拥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
参考文献:
[1]龙吟娇.“九十年代文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2]田华.南社的文学转型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7.
[3]鞠忠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4]刘绍峰.文学重建与民族国家新生[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5]刘渠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视域下中国现代诗歌人民性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
(作者简介:成卓华,男,硕士研究生,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