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天与抗“疫”两个战场

2020-05-26何书雨

神剑 2020年2期
关键词:航天妻子疫情

何书雨

2020年,中国航天依旧很忙。

延续去年的“超级2019”,今年中国航天建设近地载人空间站,实施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任务,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系统建成由30颗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建设低轨移动互联网星座“鸿雁星座”,首次火星着陆探测……各项任务都在紧张地向前推进。

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这场从春节前就开始蔓延的疫情,像是一团乌云笼罩在华夏大地上,让本该喧嚣的春节像是被按下了“静音键”。

城市虽然寂静无声,但生活依旧整装向前。正如航天事业一样,从来没有“暂停键”。

林海雪原,繁华都市,大漠戈壁,南海小岛……在这个不寻常的春节里,祖国的每个角落都有着航天人忙碌的身影。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一系列严峻考验,航天人在确保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做到主责主业绝不断线。对于他们来说,一年365天,每天都在迎接挑战。

追星逐月 从不停歇

1月24日,农历除夕,喜气洋洋、阖家欢乐是这一天应有的景象,父母盼着子女回家,游子在外归心似箭。对很多人来说,一大家子围坐一起,吃一顿年夜饭,蕴含了太多亲情的味道。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让很多家庭注定吃不上一顿完整的团圆饭。这样不完整的除夕夜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第一次。而对于“牧星人”来说,却是很多次中的一次。

晚上8点整,是每年一度春晚开始的时间,大多数家庭都在温暖的房间里,一家人守在一起观看节目,即使外面寒风阵阵,但屋子里始终温暖如春。

此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大厅里,大屏幕上滚动着各种卫星参数,电子提示音此起彼伏地响着,每年这个时候,在岗位上值班的“牧星人”神经都极其紧绷。

对于每一颗卫星来说,点火发射只是它“飞天”完成,而卫星上天后的跟踪、测量、控制才是真正使命的开始,这也是考验每一个“牧星人”的时候。

“大家能不能看上春晚直播,能不能用手机发出节日问候,能不能享受到出行定位服务,还有灾害应急预警……这些都离不开卫星。”今年负责值班的是遥测技师何龙。

卫星在天上会遇到各种情况,其中任何一点小故障都可能决定卫星的存亡。守护卫星,是“牧星人”的使命所在。虽已是深夜,但何龙和队友们不敢有丝毫松懈,他们瞪大眼睛盯着屏幕,盯着每一个跳动的参数,生怕发生一点异常,不能有效注入控制指令,导致卫星无法转入正常运行姿态,从而沦为毫无用处的太空垃圾。

当春晚新春的钟声响起,这群“牧星人”总算可以趁着休息的空档,和家人通通电话。

在这样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除夕夜,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有航天人在岗位上默默坚守,用行动诠释着“既然选择了太空,便只顾风雨兼程”。

2月5日,从祖国南端传来好消息,长征五号火箭家族的又一成员——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经过一周多的海陆运输,已经顺利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处于“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即空间站任务阶段,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作为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飞行任务,十分重要。

为了这次任务,远望号火箭运输船队从除夕前就开始做着准备。

远望号火箭运输船是我国建造的首型专用火箭运输船,2013年交付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以来,已执行过十余次海上运输任务。

这次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的运输任务,由远望21、22号船编队分批次出海执行任务。远望21号船在12月30日率先出发,单船完成了长征七号甲火箭海上运输任务后,与远望22号船组成编队完成长征五号B遥一火箭海上运输。

在任务中过春节,对于远望21号船来说,这还尚属首次。

贴春联、挂灯笼、写祝福卡……虽然第一次在船上过年,但年味儿可不能少。远望21号船副轮机长张佳琦说:“想着经由我们运输的火箭能够成功发射,我就感到特别骄傲。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但能够陪伴火箭一起度过春节,也是一种别样的幸福。”火箭已经装入船舱,船员们都已经绷紧了每一根弦,为了保障火箭绝对安全,即使是在大年三十晚上,船員们仍然坚持每两个小时就要对全船巡查一次。

大年初二清晨,远望22号船也整装出发,迎着朝阳,驶出了天津港,开启了此次海上征程。对于远望人来说,即使是在阖家团圆的春节期间,战风斗浪仍不停歇。

海上天气风云多变,尤其是在冬季,海上的气象情况更加复杂,此次任务一路向南,途径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南海等海域,南北温度差异大,对火箭产品的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此时正处于疫情防控期间,出海执行任务也对运输船队的各项保障工作提出更高挑战。

为了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远望号火箭运输船队,制定了严格的防控疫情措施,取消集体活动,分批取餐,定时监测体温……保证船员具备完成任务能力的同时,不带任何可能的病毒源出海。

在经过7昼夜的连续海上航行后,运输船队终于安全抵达海南文昌清澜港,随之而来的便是火箭吊装等相关工作。

运输不易,吊装更是难上加难。对于远望人来说,每一次火箭吊装都是一次生死考验!港口吊装气象环境诡异多变,为此在吊装过程中所有船员都要格外小心,注意力百分之两百的集中。因为火箭吊装手稍微有一点疏忽或操作不当就会出现安全事故。2米、1米、0.5米、0.2米……直到集装箱平稳地落在船舱时,大家才敢松了一口气。

随着最后一个火箭产品集装箱安全离开清澜港码头,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的接力棒到了文昌发射场手里。

早在火箭抵达之前,文昌航天人便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

文昌发测站控制系统负责人是廖国瑞,此时的他正在进行地面设备恢复,为刚刚进场的长五B遥一运载火箭做垂直总装前的准备。

说起廖国瑞,很多人应该印象深刻。他被誉为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金手指”和“天舟舵手”。

在2019年岁末万众瞩目的“胖五”复飞任务中,廖国瑞担任控制系统指挥员,他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为“胖五”的成功复飞保驾护航。

结束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后,廖国瑞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进场的准备工作。这次,他不但要盯着控制系统岗位上的工作,还要考虑到与发射任务相关的其他系统岗位的工作,所有设备的状态他要了解,所有人员的安全他要负责。

2020年是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首个高密度任务年,新年伊始就要面临两个新型火箭并行的首飞任务。疫情当前,控制系统中在休假或在进行隔离的,将近有20人。目前在岗人员几乎每个人都要负责3个以上的岗位。而廖国瑞作为负责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每天就像陀螺一样,一会儿旋转到测发大厅,一会儿旋转到厂房,一会儿检查设备状态,一会儿又需要到各个岗位查看工作情况。

为了保证在火箭进行垂直总装前,所有的设备状态都是良好的。除了廖国瑞外,其他在岗科技人员也保持着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文昌航天发射场测发厂房的灯光如同聚集的星群,每到夜晚都彻夜闪亮。

赵飞,就是众多奋战在任务一线队伍中的一员。身为文昌航天发射场发测站箭体动力室的女工程师,从春节前夕她便忙得团团转,常常在长征五号测发大厅刚干完活,便迅速奔赴长征七号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和岗位人员进行动力系统箭上的测试工作。

高强度的工作让她没有时间去陪伴刚满两岁的女儿。她说,每天从睁眼就没有闲下来过,有时候忙起来就忘了时间,常常是胃痛时才想起来又忘记吃晚饭了。每次回到宿舍,女儿都已经睡着了,她只能看着视频电话里女儿安静的睡颜,默默地祝福她今夜好梦。

早就做好准备的不只有文昌航天人,还有西昌航天人。

1月7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五号发射升空,这是2020年中国航天的“开门红”,也是西昌航天发射场春节前的最后一发任务。结束此次任务后,大部分西昌航天人陆续踏上了归家的旅途,也有一部分航天人由于保障任务留了下来。

厂勤操作手石涛就是其中一位,这是他在厂区度过的第4个春节。

由于石涛已经长时间没有回过家了,头发早已花白的外公多次打电话,对这个从小就当成宝贝的外孙,“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大堆嘱咐的话。

春节前夕,石涛挑选了双很保暖的手套,托同乡的同事带给外公,手套里藏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您一直是我的榜样,我会好好努力,希望有一天您也能以我为荣!”话虽朴实,但这也许是外公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礼物。

随着疫情的升级,全国多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邵汉斌作为任务调度,结合发射场区实际和任务进程状态连夜加班拟制出一份防控方案。从进出场区测量体温,到场区每天消毒、口罩的协调发放等每一个环节他都细细推敲,保证不出任何问题。

由于有部分休假未归及归队后处于隔离之中的人员,这里同文昌航天发射场一样,在岗的每位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

在2月3日火箭转场任务中,唐瑞主要负责的是塔架上电缆摆杆的摆开及合拢,但由于任务人手不足,他还兼任着平台打开时的状态勘察手和火箭入塔时的状态安全员两份职责。为了做好这两份“兼职”,唐瑞在任务前经常与分队长孙辉视频通话,反复请教操作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同时利用闲余时间,反复模拟演练,以此来确保这次任务不出差错。

正如本次火箭转场任务01指挥员张光斌所说:“虽然试验队也有许多同志因隔离观察不能及时到位,但火箭卫星没有‘隔离,任务没有暂停,我们都是航天发射使命共同体中的一员,能替他们做的一定要做得更好。”

在这个春节里,奋战在一线的航天人,祖国大地上还有很多。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凝聚着几代航天人的艰辛和奉献。长期以来,广大航天工作者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和压力,即使在疫情蔓延时,他们也从没想过暂停航天事业,而是在严防疫情的同时,保证任务的正常推进。正因为有他们的奉献,中国航天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点点星火 汇聚力量

在航天系统里有一个传承了很多年的口号:“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在这场疫情中,一颗颗普通的“螺丝钉”用平凡成就伟大。他们中有的放弃休假坚守岗位;有的即使休假在家也依旧尽自己所能,为中国航天事业、为疫情防控做着自己的贡献。

何江西昌衛星发射中心的一名驾驶员,本来打算在今年的3月7日举办婚礼,和未婚妻结束8年的爱情长跑。但由于疫情的蔓延,休假归队的同事都要接受一段时间的隔离,执行车勤任务的人手十分紧张。

现在正值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任务的紧张准备阶段,如果车队这边掉链子,任务发射也会受影响。再加上疫情防控期间,本就不让聚集,他最终决定放弃休假,推迟婚礼,坚守在任务一线上。

他还记得求婚成功时,未婚妻捂着嘴,留下了泪水,8年的爱情长跑在那一刻画下了一个幸福的句号。那一幕的甜蜜与幸福,在现在想来,何江还能不由自主地笑出声。

但随后,他的嘴角便耷拉下来。推迟婚礼不说,还要放弃休假,已经长时间没见过面的未婚妻心里一定会不高兴的。

未婚妻为准备这场婚礼前前后后已经忙活了大半个月,订酒店、设计流程、邀请亲朋好友、发请柬……每一件事都亲力亲为,这个时候如果和她说婚期延后的事情,她会怎么想?何江烦躁地抓了几下头发,来回斟酌字眼,写了删,删了写,最终确定了内容:“梅梅,单位执行任务需要我,我们的婚礼可能要往后推一推了。”然后便按下了“发送”键。

何江裹了裹身上的大衣,现在已经是晚上十点多,西昌的夜寒冷而安静,他一边敲打着车窗边沿,一边四处张望着科技人员的身影,由于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在即,这两天他一直奔波在市区与发射场之间,没有上下班的时间概念。只要是科技人员需要用车,何江便立马抓起外套出车,今天晚上也是一样。刚刚给单位消完毒的他,打算洗漱一下,好好地泡个脚,放松一下这段时间忙碌的身体。但一个电话打来,他便放弃休息的时间,立马起身去开车。

许是今天夜色给了他勇气,趁着这段等待的时间,何江和未婚妻说出了这几天思考的结果。

他拿起一直黑屏的手机,点了一下屏幕,干净的屏幕上没有任何消息回复。

何江突然内心一阵烦躁,怎么这么久还不回消息?她是不是生气了?等待了一会,手机那头还是没有回复,何江又发了一条信息过去:“疫情期间也不能聚集,咱们就推迟些日子吧?”

然而,手机依旧黑屏,何江开始有些忐忑了,要不直接打电话过去解释?就在他打算拨通电话之际,“滴答”一声,手机的屏幕亮了起来,映照出何江那张满是纠结的脸,是爱人的回信,他赶紧解锁查看。

“嗯,没问题!”紧随着这句话的,还有一长段语音,“爱你就爱你的全部,等疫情过去了,我们再结婚。”听着爱人温柔的语调,何江心里一暖。

何江不知道的是,未婚妻之所以长时间没回信息,是因为她正在挨家挨户地排查疫情情况。何江的未婚妻——张东梅,是绵阳市某执法大队一名工作人员。当得知疫情暴发时,张东梅第一时间向单位申请加入防控疫情一线队伍,由于怕何江担心,所以一直没将这个消息告诉他。

星星稀稀落落地散在天上,西昌的春夜依旧料峭,何江一遍又一遍地听着爱人发来的语音,仿佛她就在身边,对着他温柔地呢喃。

这边的何江正奔波在去往发射场的路上,在距离他上千公里的西沙某个小岛,也有一位普通的航天工作者同他一样,坚守在岗位上。

在一片蔚蓝的大海中,航天通信人员范成博站在岩石上眺望着远方。虽然日日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海,重复着枯燥无味的生活,但在他心里知道,这片常常被浓雾所笼罩的小岛,是他心里最不愿离开的地方。

今年是他第4次参加春节驻岛值班,相比往年,今年的形势似乎更加严峻。虽然他所在的地方远离陆地,但并不代表这里就是绝对安全。反倒是,一旦出现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人,整个小岛便陷入危险之中,后续的任务也会受到影响。

作为岛上通信系统的唯一负责人,做好设备维护、核对任务参数、检查设备状态都由他来执行。除此之外,他还主动承担起岛上的防疫工作。

“6:30为工作区第一次消毒,8:30提醒大家开门开窗换气,9:00为全体人员第一次登记测量体温,16:50为工作区第二次消毒,18:40为全体人员第二次登记测量体温。”

这是范成博自己写下的每日防疫工作清单,每天同事们起床时,都能闻到外面让人安心的消毒水的味道。工作时,常能看见范成博在整个工作区忙碌的身影。晚饭后,微信群里还有范成博推送的防疫小知识。

即使做到如此细致的防疫,范成博仍不放心。在春节期间,岛上唯一接触外部的渠道就是补给船,由于岛上物资缺乏,补给船会定期从对岸陆地上运送他们需要的物资。往常见到补给船,范成博和同事们必定开心以待。但在当前疫情严重的情况下,陆地接触人杂,谁也不敢大意。为保证安全,范成博向领导建议,所有补给物资在经过防疫检测后,用工业塑料薄膜打包装船,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在运送途中接触到危险因素。等到物资到达岛上,再进行二次消毒后拆封入库,同时负责运送物资的人员也需要做好防护隔离,减少与岛上人员的接触。这样一系列操作下来,病毒便无可乘之机。

领导在仔细斟酌后,便同意了他的这一方案。也正因为范成博的细心,小岛一直保持着零感染。

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是航天人一贯的作风,时刻牢记保家卫国是航天人不变的使命。

1月31日晚,一声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湖南汉寿融媒体中心的宁静,工作人员接起电话温和地问道:“喂,您好,哪位?请问需要什么帮助?”

“您好,请问你们还缺人吗?我有过新闻报道经验,想为疫情防控尽一份力。”电话另一头传来一个年轻的男声。

工作人员有些诧异,这些天打电话求助的不少,请求过来帮忙的还是第一个。了解之下,这才得知打电话过来的是航天工程大学一名年轻的后勤保障人员肖鹏。

两年春节未回过家的他,本来这次想着在春节期间好好地陪一陪家人,但随着疫情形势的严峻,他觉得自己应当为疫情防控尽一份力。

拿着几斤重的摄像机出去拍摄新闻视频,回来后再加班加点地写新闻稿,发布疫情防控信息,制作宣传标语到基层各个社区宣传……肖鹏每天早出晚歸,有时甚至加班到深夜,好不容易盼来的休假,也就这样在忙碌中度过。

2月5日到2月7日,地方不大的汉寿县接连三天出现了两起确诊新冠肺炎的病例,肖鹏父母说什么也不想让儿子在这个时候出去冒险。“外面这么危险,虽然戴着口罩出去采访,但万一接触到感染病人,那儿子可就……”老两口这么想着,便把门堵上,想让儿子安全地在家里待着。

肖鹏看着两鬓斑白的父母,眼眶有点发热,他懂得作为父母担心子女的心情,但如今外面疫情蔓延速度快,在这个时候,他不能后退也不想后退。他只能拿出孩子对父母的那份娇嗔,一番软磨硬泡、保证加撒娇。老两口总算是把门打开,但仍然不放心地在门口反复嘱咐他要注意安全。

在新闻采访期间,肖鹏用镜头记录下很多和他一样坚守一线普通人。天还没亮,环卫工人便开始了城市的清洁工作;来到超市,营业员们戴着口罩整理货架;小区门口,保安在尽职尽责地登记每个人的体温信息……每个人都在各自岗位上坚守着自己的那份职责,也正因为有了他们,城市才能在疫情防控期间正常运转。

有人说,中国最不缺的就是磨难,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一步都走得艰辛。同时,中国人最不缺的是信心,每一次历经磨难,都会浴火重生。正是因为一个个平凡人的挺身而出,我们才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没有什么挫折是不能跨越的……

白衣战士 逆行天使

什么是医者?救死扶伤视为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视为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视为医。曾有人说,选择学医,就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学医要5至8年,甚至更长时间,上岗后便要面对人间生死。

自疫情出现以来,84岁的钟南山,买不到票就坐到餐车里,第一时间奔赴最前线;73岁的李兰娟,不顾高龄放弃休息,与病毒展开时间竞跑;57岁的张定宇,吃力地拖着患有渐冻症的身躯,在病房间不停穿梭……

对于他们来说,医院就是战场。这些白衣战士冒着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险,一次次地冲在前线,为人民架起一道抵御病毒的屏障。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有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2月5日,凌晨1点,一场疫情防控战在大漠戈壁的深处悄然打响。

几辆满载着航天科技人员的客车带着浓重的寒气,缓缓驶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医院疫情检查站。虽然已是深夜,但中心医院灯火通明、亮如白昼。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笨重地来回挪动,一刻不停歇地准备着各自岗位所需要的仪器,安静的夜里,只有各种仪器的嘀嘀声和医护人员的脚步声频繁交织着。

车辆进入东风航天城的第一关,是呼吸内科住院医师黎轻舟所负责的全面消毒关口。这关乎着东风航天城所有人员的生命健康,他不敢有丝毫怠慢和马虎,车辆一停下来,黎轻舟便立即拿起消毒器具,对车辆外围进行全方位消毒,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待仔细检查后,黎轻舟才放心让车辆进入。每次做完这些事,黎轻舟的心里都有些后怕。这是第一关,也是最先接触到外来人员的一关,稍有不慎,整个东风航天城都会陷入疫情之中。“宁愿豁出自己的性命,也要保护大家周全。”他像门神一般,坚守着自己的誓言。

1点25分,车辆到达中心医院疫情筛查点。疫情防控知识宣教、体温测量、人员轨迹采集……一项项筛查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这是麻醉科主管护师李元珠、医生徐茜、护士袁姗姗在这里连续值班的第7天,虽然离家很近,但由于每天不间断地会有外来人员需要筛查,这7天里他们吃住都在医院,有时甚至刚刚躺在医院的休息室打算眯一会儿,分诊台便打来电话,他们只得又投入到紧张的筛查工作中。“现在正值疫情暴发高峰期,无论多晚、多累,我们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筛查。”李元珠说到。

采血点内,骨科护士长刘成嫚正在对百名航天科技人员进行采血,而她的丈夫严乃富正在后方检测,夫妻二人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互相打着配合战。而两人的孩子,只能托付给家中老人照看。一提到孩子,刘成嫚就忍不住红了眼眶,孩子还小正是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但是现在疫情紧张,急需医护人员,她和丈夫不得不先将“小家”放在身后,全力呵护“大家”。

1点59分,百名航天科技人员先后到达医学影像科,这一关的“守将”是科室主任沈尚尚和医学专家杨廷斌。作为退休返聘的老专家,杨廷斌主动请缨参加这次夜间疫情筛查。年近花甲的他,在今晚的这场防控战中,已经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连续站立了3个多小时。“吸气,憋住,好,下一个!”几个词语重复上百遍,说得两人口干舌燥,却来不及喝一口水。上百号的航天科技人员,检查起来并不容易,等所有结果都出来时,他们已经是疲累不堪,只想找个地方躺下来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

5点10分,天空依旧黑幕沉沉,大漠深处的东风航天城在这个时节,还是一片冰天雪地,但这场疫情防控战的胜利让所有人的心里都像是阳光照射进来一般,暖和极了。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对于这次的夜间疫情防控战,来支援的都是党员骨干,他们充分发挥着“我是党员我先上”的信念,积极报名参加这场阻击战。有着同样热情的,还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医院的党员骨干们。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敬佑生命,救死扶伤;严阵以待,闻令而动;防疫防控,冲锋在前……”面对鲜红的党旗,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医院全体党员庄严宣誓。

有着近30年传染病防治经验的疾控科主任医师王冬梅,自然是这次疫情防控战中必不可少的人物。从疫情开始到现在,她将全副身心都扑在疫情防控工作上。在门诊一线接诊病人、带领年轻骨干制定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应急预案、组织全院人员进行新冠肺炎防控专业技术培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她恨不得生出个三头六臂。在医院总能看到王冬梅奔走的身影,有同事看不下去,劝她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王冬梅说:“疫情防护重之又重,我既是党员,又有多年传染病防治工作经验,有责任和义务战斗在防疫第一线!”

除了在医院诊治病人、制定防控方针外,王冬梅等人还组成了党员医疗队,亲临发射场,为一线科技工作人员开展医疗巡诊。

由于航天发射任务耽误不得,发射窗口有限,不能因为疫情停下向前推进的脚步。春节结束后,西昌发射场的部分工作人员陆续从全国各地归来,由于人流大且类型复杂,又加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地处山高沟深的大凉山,昼夜温差大,很容易感冒,这时防护任务更加艰巨。

为保证疫情不会影响到航天发射任务,王冬梅带领着党员医疗队从场区门诊部到吊装、加注、供电等各分队所在地,卫星测试厂房……几乎踏遍了整个发射场区,每次他们都是披星戴月地进入场区,满身疲惫地结束一天工作。在这期间,几乎每名一线工作人员都看到过王冬梅那双因长时间工作而熬红的双眼,听到过她因嘱咐太多而沙哑的嗓音。

而像王冬梅一樣奋不顾身冲在前线的医护人员,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医院还有很多。

“喂,老婆,我今年就不回去了,现在疫情扩散得快,医院这边缺人,我留下来帮忙。”

“我知道这个时候你走不开,也不愿走开,你就留下来安心工作吧,家里这边有我。”

这是内科主任赵雷与妻子之间的一段对话,当得知疫情快速地向全国各地扩散时,赵雷马上取消了好不容易订到的机票,然后拨通了妻子的电话。一年中本就没有多长时间能和家人团聚的他,这次春节又回不去了,家里面的一切又要靠妻子一人操持,想到这儿,赵雷抱歉地对妻子说:“又要辛苦你了!”“你放心,家里有我。”妻子安慰道。放下电话,赵雷转身便继续投入到防疫任务中去。

当赵雷匆匆走过医院长廊时,看到了护士长王艳丽也正在和家人通视频电话。

伴随着婴儿的哭声,视频电话那头传来婆婆略带嗔怪的声音:“今年怎么又是过年值班?孩子想妈妈想得紧呢。”

看着视频里的孩子哭闹不止,护士长王艳丽只得强忍着泪水哄着孩子:“宝宝乖,宝宝不哭,妈妈在医院给你准备新年礼物呢,明天就回来陪你好吗?不哭了,乖乖听奶奶话……”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王艳丽最小的孩子才1岁多,大年三十她又何尝不想回家陪陪孩子呢?但是现在正值疫情高峰,公共区域消毒、发热预诊台值守……这些工作都需要她。在大家与小家之间,她只能选择前者。况且除了她以外,这里还有很多并肩战斗的“战友”,“医护夫妻档”任利杰、刘静静,主动请缨去传染科工作的王燕,临危受命的吴珊、曹冬梅、罗晓曼……他们都是排除万难坚持留在岗位上,同疫情战斗,请战书上的红手印正是他们决心的见证。

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中提到:医学的诞生,是来源于人类救助同伴的良善和求生的本能。当病毒肆无忌惮地在华夏大地上横行时,出于内心的善良和对生命的敬畏,医护人员只能放下家庭、放下顾虑,加入一线的战斗中去,但白色战袍下的他们,可能是只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还未来得及看清社会,便被推搡着成长起来。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的一位新入职的90后医生何岩丽在《一名防疫医生的战疫独白:一半是团圆,一半是隔离……》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最开始接到过年不能休息的通知后,我的内心是有一点失落的。第一次远离家人在异地过年,本来计划去爱人单位和他团聚,哪料到疫情发展得这么迅猛,假期泡汤,团聚也泡汤。但疫情的严峻性根本不容许我有时间过多的悲伤。

作为新聘人员,何岩丽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型传染病防护任务。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医生,她还没来得及看清“象牙塔”外的世界到底长什么样子,便要承担起守护航天人生命健康的责任。

大年三十,何岩丽接到了一个单独的重要任务:护送一位从武汉归来被隔离的科技人员。虽然穿了厚厚的防护服,但是何岩丽的心里仍然充满着忐忑:这位科技人员从武汉回来,会不会携带病毒?怎样和这名科技人员家属解释隔离的事情?这次的接送会不会顺利?这些问题一直在她脑子里回旋。她甩了甩头,仿佛这样做,就能将这些忧虑甩至脑外,最后她咬咬牙,登上了护送的车辆。

一路上,并没有她想象得那么可怕,防护服像是一张封闭的网把她安全地包裹在里面。这名从武汉归来的科技人员话也不多,多数时候都是安静地看着车窗外快速远去的景物。在静静的气氛中,她感受到了一种无声的悲伤。他现在所能依靠的只有医护人员,何岩丽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仿佛有千斤重,也为曾经那个“胆小”的自己赧颜。

在随后的疫情防控中,何岩丽认真完成每项防护任务,对公共区域进行消毒,每日疫情报告,对休假归队人员做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何岩丽说,她这个新年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做好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确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零感染、零发生!

医者仁心,这个愿望不仅是何岩丽的,也是所有战在一线医护人员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也是普通人,也会害怕和恐惧,也会不幸被新冠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但穿上白衣,他们便是“战士”,心里默念着入学第一课许下的“献身医学,忠于人民”的誓言,冲向与病毒厮杀的战场。

我守航天 你战疫情

航嫂是什么样子?在每一次发射任务成功的背后,是她们全身心的支持。很多时候,我们都忘记了她们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诗和远方”。默默付出是她们的常态,“发射成功背后的女人”成为她们的代名词。在这个冬天,疫情蔓延的危急时刻,航嫂们当仁不让、挺身而出,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责任和担当。

海南岛的冬天,不同于北方的寒冷干燥,这里有适宜的温度、晴朗的天空、轻柔的海风,是春节旅游的理想圣地。若是放在往年,这里必定人满为患,全国各地的游客,都会为了躲避寒冷,来到这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岛上,而今年,这里显得异常安静。

除夕团圆夜,文昌航天发射场技术部的科技人员吴永一家正其乐融融地包着饺子。突然间,一阵急促的铃声打破了温馨的气氛。妻子接起电话,眉头紧蹙,“好,我现在就去。”这句话一出口,吴永就明白了这个团圆夜怕是又泡汤了。

吴永的妻子王璇,是海南省中医院疾控科的一名医生,平日里吴永常年工作在任务一线,妻子作为医生也经常加班。虽然在一个城市,但两人见面的时间少之又少。这个除夕,本来计划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过个年,可没想到一个电话将所有计划都打乱了。

妻子挂了电话,边穿外套,边往门口走,“单位刚才来电话了,因为疫情扩散,人手不够,我得过去帮忙。饺子包差不多了,记得一定要煮熟再吃!”说完,便关上门,奔赴防控疫情的战场。

吴永看着紧闭的大门,又转头看看刚刚包好的饺子,深深地叹了口气。本来打算吃完年夜饭,他要和妻子解释自己这个春节要忙新一年的发射计划,恐怕又陪不了她了,这下省了事,想好的说辞都派不上用场,吴永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同样是在文昌航天发射場,同样是在春节,还有一个家庭也面临着暂时分离。

王博是长征五号B任务测发总体系统工程师陈少将的妻子,也是海口市美兰区大致坡镇政府便民中心的一名公务员。

大年初一,为了保证大致坡镇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将疫情抵御在防护区外,王博天还没亮,就下到各个村镇张贴海报、宣传防疫。随后几天,王博更是挨家挨户地走访、排查,督促外归人员自我隔离……每天她都是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办公室,第二天清晨再重复前一天的防疫工作。

陈少将本以为妻子至少可以回来洗个澡换件衣服,可没想到妻子一忙起来,就是好几天见不到人,只留他们爷俩在家中过春节。

1月31日,陈少将结束休假,进驻到场区,但7岁的儿子又不能自己在家,想想现在防疫阻击任务的艰巨,想想妻子每次打电话那沙哑的声音,陈少将不能也不想在这个时候把孩子送到妻子那里,于是陈少将决定将儿子带在自己身边。

幸好7岁的儿子乖巧懂事,白天自己待在陈少将的宿舍里写作业、画画,晚上陈少将加班回去晚了,就看见儿子已经自己把衣服脱好,钻进被窝睡着了。

说起这件事,王博掩饰不住愧疚,丈夫发射工作紧张,儿子还这么小,自己却不能在身边照顾,但陈少将却安慰她说:“平时都是你支持我工作,这回也该换我支持你工作了。”

为了让妻子在抗疫前线安心工作,父子俩还专门为她录了一段视频:“妈妈,我们支持你!但请一定保护好自己!”

在这个春节,无数家庭因为疫情而不能团圆,但病毒无情人有情,隔离病毒但隔离不了爱。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人员马克谦的妻子熊婉琴是一名护士。1月21日,熊婉琴接到上级通知,需要她马上奔赴武汉。来不及和家人告别,她便匆匆地踏上了去一线支援的列车。

当得知妻子主动申请去武汉抗击疫情时,马克谦有些担心,武汉不比家里,那里太危险了。他们才刚刚结婚,实在有些不敢让她冒这个险。

妻子却开玩笑道:“怎么?平时都是我支持你,现在到你支持我的时候,怎么你反倒退缩了?”然后,她又解释说,“科室同事们都有孩子,我年纪轻体质好,没人比我更合适了!再说,你守航天,我战疫情,咱俩这次也算是一线‘战友了。”

听着妻子安慰的话语,看着她那因坚定而发亮的双眼,马克谦妥协了,也终于体会到每次自己出任务时妻子的担心与无奈,只好重复着“保护好自己”“别太累了”“一定要做好防护”这些话语。

而熊婉琴拉紧丈夫的手,无声地安抚着他。

到达武汉后,经过前期的相关培训,熊婉琴便立即投入到了繁忙的抗疫工作中。

正式上岗后第一天晚上,她将忍了一天的泪水,在一个无人的角落里释放出来。来之前,她已经预想过这边的医疗环境,但真正接触到时,还是忍不住地心惊。病床上,感染者们在无声地悲伤;发热科,未确诊的病人在排队等待看病;医院外,家属们无计可施,只能站在那里焦急地等待。医院里嘈杂一片,病人的呼救声、家属的哭声、医护人员来回跑动声交织在一起。而她只能够不停地工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给这些人带来生的希望。

在没日没夜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再加上本身有低血糖,有一次刚给病人换完药,她感到地面开始晃动,眼前也有些发黑,差点晕倒在地,幸好旁边的同事及时扶了她一把,让她坐在走廊的椅子上歇一歇,过了好一会儿,她才缓过劲来。为了节省防护服,她只能用注射器透过口罩的一点点缝隙给自己喂了一点高糖,待到体力恢复了些,就又投入到了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而这些事情,熊婉琴一次都没和丈夫说过,她怕丈夫担心,也怕丈夫因为自己不能专心地准备发射任务。每次打电话,她都是一脸开朗地与丈夫分享这些天的点滴快乐,“路上一辆车都没有,我就在路中央骑着自行车,我就是自行车界的‘路霸!”“今天有个老阿姨,病症减轻了不少,一直拉着我的手感谢我呢!”……

在这个设备站,除了马克谦的妻子战在武汉一线外,还有张继成、刘浩毅等人的妻子,也都在这个春节里放弃了团聚,加入与病毒对抗的战斗中去。

而刘浩毅的妻子王伊乐因为怕丈夫担心,一直没将自己申请去医院隔离区的消息告诉丈夫,就连最后进入隔离区前,她都还在发信息和丈夫说“我现在被派去其他城市进修了!”

由于妻子几天都没回消息,刘浩毅心里有些着急,只能打电话到岳父母家询问情况,这才得知妻子申请上一线,且已经进入隔离区的消息。妻子是家中独女,对于这次上前线,老两口是整天担心得睡不着觉。

刘浩毅知道后,心里既自豪又担心,治病救人是妻子作为医生的责任,也是她的理想。但這次疫情严重,医院里成百上千的病人,妻子万一被感染了……他不敢继续往下想。

“万一的话,我相信你会理解我的,我的同事也会救我的。你专心忙你的发射,不用太担心我!”知道丈夫的担心,王伊乐继续安慰他道,“防护服从头到脚都是密闭的,你放心吧。”

但妻子没有说的是,防护服的密闭性,虽然隔绝了病毒,但也让她一天基本上喝不上一口水。原来由于防护服表面会有携带病毒的可能,如果中间出来去厕所,就可能把病毒带出去,传染到其他人,所以他们每进出一次病房就要脱一套旧的,穿一套新的。为了节约医疗物资,王伊乐与同事们10个小时的夜班最多喝一次水上一回厕所。

自从妻子进入医院隔离区后,刘浩毅发出去的信息如同石沉大海,他虽然心里着急,但也只能默默祈祷妻子能够平安归来,自己转身投入到紧张的发射准备任务之中。

这天晚上,他尝试着给妻子打了个视频电话,没想到这次竟然通了,视频中的妻子显得十分憔悴,额头、两颊都是被护目镜和口罩压出来的印记,刘浩毅这个在航天发射场上的铁血硬汉,突然感到一阵眼眶发酸,他发现自己好像很久没有这么仔细地看过妻子了,曾经那个在自己面前小鸟依人的妻子,现在是一名与死神抢人的战士。他问妻子,在里面天天面对这么多病人,心里怕不怕?

妻子想了想,很认真地和他说:“心中肯定是怕的,但这个工作岗位是自己的站位,就像你守护航天事业一样,这是我们做医生的职责,我们如果不冲上去,谁冲上去呢?”

王伊乐的这句话也道出了无数医者的心声,平日里他们可以是妻子,是女儿,是妈妈,但到了抗击疫情的战场,身穿白衣的战士哪能不冲锋在前?

张继成的妻子,本来已经踏上与丈夫相聚的列车,但得知医院发布医疗支援的号召后,果断下车返回医院,前往第一线支援。“我是医务人员,穿上这身衣服,我就有责任。我也是人,也会累,但看着满院病人只想着能够多坚持一会儿”她给丈夫打电话时如是说。

还有最美航天人陈典支,在自己经历过生死后更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疫情暴发的第一时间,将请战书交给医院。飞控中心工程师李亮的妻子迟象阳参加抗击埃博拉病毒后,再次义无反顾地出征武汉。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中心工程师李文超的妻子陈璇、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程师王磊的妻子孟珍都先后跟随着支援队伍到达武汉……这些平时航天人背后撑起整个家的航嫂们,都选择在这样艰难的时刻出征武汉,在她们身上不仅有着“医者仁心”的大爱,还有着航天人“迎难而上”的精神。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2月19日12时57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人数迎来15连降。

2月20日5时7分,当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托举着四颗试验卫星腾空而起时,冲天的火光将整个天际照亮,巨大的轰鸣声久久不息,仿佛在昭示着无论是航天,还是疫情,这两个战场我们都会。一路向前!

猜你喜欢

航天妻子疫情
我胖吗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怀才不遇
逐梦航天日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