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的悖谬艺术
2020-05-26王静姝
摘要:卡夫卡作为20世纪的伟大作家之一,其诸多作品中均将悖谬艺术发挥到极致,尤其在《变形记》中,通过对主人公变形前后的思想变化,对资本主义金钱利益与人情冷暖进行了揭示,主人公的变形是悖谬的艺术写照,异化的主题为悖谬的哲学意蕴。
关键词:《变形记》 卡夫卡 悖谬艺术 异化
卡夫卡的作品中将悖谬艺术发挥到极致,并使其作品的可读性增强。悖谬艺术的使用看似矛盾,实质上通过该手法的应用对真理进行了揭示,这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艺术手法,使卡夫卡的艺术升华。在《变形记》中,卡夫卡悖谬艺术表现为变形与异化,通过展示人的困境,在作品中贯穿真假、虚实,最终揭示人性善恶,达到鲜明的艺术张力。
一、悖谬的艺术写照——变形
复杂是卡夫卡悖谬逻辑的构成要素,从主人公开始,其要通过实际行动实现目标,行动中遇到诸多障碍,使主人公逐渐朝反方向偏离目标发展,导致目标消失、行动失败。《变形记》作为卡夫卡的代表作与成名作,也将悖谬艺术推向极致。加缪认为主人公越有不寻常的遭遇,越符合人的庞杂性,越显得自然。这种看法与《变形记》正好吻合,小说中直接描述主人公格里高尔睡醒在形体上变为大甲虫,极不寻常,但卡夫卡描述的口吻冷静而客观,悖谬艺术张力十足。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将悖谬手法用于格里高尔的人生描写中,显示出一种人格分裂的状态。而《变形记》可以说是属于自传性作品,格里高尔与卡夫卡存在诸多相似性。其不喜欢旅行推销员、不喜欢老板,但不得不做,不得不阿谀奉承,原因在于为养家糊口,帮父母还债,不得不承受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带来的压力。他也挣扎过,表现出其潜意识对老板、对工作的痛恨,希望老板给予他们休息与呵护。作品中,从人到虫的变形,是格里高尔的变形,则其家人属于无形的变形,虽然仍为人的外形,但已经成为虫的特性,表现出矛盾的特征。在变形前,格里高尔担负家庭的重任,家人也认为其是顶梁柱;但随着格里高尔的变形,家庭生计问题使其伤心、无助。但当他发现父亲彻底转变,变成令人敬畏的人模人样的父亲时,却让他心寒。格力高尔的价值观念里,在他能为家庭做贡献时,父亲对其是爱护与关照的;但变形后,父亲多次重伤他,使他流血不止、遍体鳞伤。而其母亲则表现出对他的害怕,逐渐对儿子不理不睬。其妹妹身上也充满悖谬,在格里高尔刚变形前,妹妹为他送饭、打扫房间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妹妹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甚至要逼走哥哥,认为哥哥是怪物,而无辜的格里高尔一直都疼爱着妹妹,并为妹妹心甘情愿做着自己的贡献。
二、悖谬的哲学意蕴——异化
异化,在作品中表面上看是从人到虫的变化过程,但本质上揭示的是人的本性。在时代发展中,人的欲望不断膨胀,人受利益驱使逐渐失去人性,变为奴隶,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将一个“异化”的世界展示出来。在异化描述中,卡夫卡属于大师,是在形而上的归纳与总结,属于哲学范畴。在人的异化描述中,《变形记》属于名篇,主人公在肉体上出现变形后,家人又无情地对其进行精神上的摧残。小说也针对肉体与灵魂之间的冲突进行了描述,主人公虽然在肉体上变为动物,但保留着人的理性与意识。卡夫卡在《变形记》中用这种残忍的方法,将人在生活中身不由己的命运展现出来。为了解决家人的困难,格里高尔省吃俭用、拼命工作,最终换来的是家人的远离,自我的远离,异化为大甲虫。异化后,他也发现在别人眼里,他已经异化为非人,与他人交流越来越不可能,最终以死的方式求得解脱。
在卡夫卡看来,异化是一种社会自然现象,异化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世界,虽然看起来不寻常,甚至可怕、荒谬,但却与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相符。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卡夫卡都是多余的、陌生的;通过格里高尔更悲惨的人生境遇,揭示其最终换来的只是被抛弃的动物。在格里高尔变形为甲虫后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描述中,卡夫卡不惜笔墨大篇幅描述,为格里高尔悖谬的境遇进行揭示,也预示了格里高尔再也不可能回归到人类中,深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无情、人性淡漠。
三、结语
通过对卡夫卡《變形记》中的悖谬艺术进行分析,格里高尔从人变虫后自己与家人的思想、意识、行为转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漠无情。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下,传统意义上的血缘关系不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的纽带,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对资本主义的丑恶面纱进行了揭露。而悖谬艺术在作品中的应用,使作品不仅具有了艺术生命,更具有哲学意蕴。
参考文献:
[1]卞红联.从异化中的反异化看卡夫卡对庄子“道”的批判继承[J].文学教育(下),2019(11).
[2]王静.从《变形记》解析卡夫卡的障碍意识[J].长治学院学报,2019(05).
[3]胡志明.论卡夫卡作品中的道家哲学色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04).
[4]吴丹凤.生存的隐喻——谈卡夫卡作品双重焦点叙事艺术[J].写作,2018(06).
(作者简介:王静姝,女,硕士研究生,宿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