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代
2020-05-26周建军孫秀連
周建军 孫秀連
【摘要】吹管乐器是除了打击乐器之外最原始的乐器种类之一,它的发展为人类音乐进程增添了浓重的色彩,对它的研究启迪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件乐器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伴随着人们对艺术的更高需求,依靠着生产力的提升而逐步发展。小号的产生与发展也不例外,笔者认为巴洛克音乐时代是小号从工具时代向艺术时代跨域的重要时代。本文试图从小号的产生、功用、代表作曲家的运用等几个方面,探讨巴洛克时代小号的发展演变过程,以期通过初浅的梳理,引起人们对巴洛克时代小号艺术更深、更细致的研究,进而发现乐器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联。
【关键词】巴洛克时代;小号;巴赫;亨德尔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017-02
【本文著录格式】周建军,孫秀連.巴洛克时代——小号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J].北方音乐,2020,03(06):17-18.
“乐器的产生有可能就是来自于石器时代先民们在狩猎和采集生活中所用于传达信号的木头、石头,竹子、木喇叭筒、角号、海螺号等。”在部落的战争、狩猎等畜牧业过程中,人类在寻找一种能相对准确传达信息的工具,各种声音被人类所运用,有敲击的声音,也有通过风力旋转的声音,而以自然界的筒状物为工具、以呼吸产生的风力为动力而发出的声音更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因材质的不同而发出不同的声音。而这些管状的海螺、兽角等很有可能就演变成了现代的小号。
史料记载,古希腊、古埃及时期出现了原始形状的小号,通常被用于行军、作战中传递信号、鼓舞士气和发施作战命令的工具,并逐渐用于广场典礼仪式之中。到了13世纪末、14世纪初,小号逐渐从军队仪式音乐和宗教礼仪音乐向世俗的方向发展开来,小号被运用于教堂仪式中,甚至被象征为上天的声音,通过自然泛音和长短结合的节奏,彰显上帝的威嚴和宗教的肃穆。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小号的合奏形式日益广泛起来,号手们根据规定的主题进行多种变奏。随着巴洛克时代歌剧和宗教音乐的大型化、戏剧化,器乐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作曲家开始追求音乐的对比和音响的华丽,注重乐器的发展,注重器乐与声乐的对比、组合与交替,希望通过更加丰富的音响色彩表现华丽庄严辉煌的音乐形象,为小号的艺术化带来了历史机遇。
小号形制上大约经历了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14世纪前,取材于自然界,海螺、兽角号等属于传声工具。
第二阶段:17世纪演变出不同大小的自然泛音号(其中包纯铜制直型号,在兽角、海螺加上铜制号嘴的乐器,以及能够演奏不同音高的自然泛音小号。通过形制不同的管径,长短演奏不同的调性)。
第三阶段:侧孔小号(前古典时代1806年奥地利的宫廷首席小号凡丁格尔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小号,在管身上开有四至六个孔的号,用孔的启闭演奏出半音阶),由于音准较为难掌握后来被淘汰。
第四阶段:转阀,活塞小号(1813年德国人波尔曼(FrederickBluehmel)发明了回旋式扁键小号和1839年法国人贝里纳(FrancoisPerinet)发明了活塞小号),通过改变管长的办法实现了对音准的要求。随后经过改良相继出现了更多不同调性的小号、短号,较为常用的有Bb、C、bE、pioolo小号。
小号制作材质和功能的变化,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更源于人们对艺术更高的需求。小号艺术在当时的艺术中心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认为小号能够展现出英雄般的、高贵的音乐效果,所以,在歌剧《奥菲欧LORFEO》序曲中,用3只自然泛音小号和4只长号、1个打击乐伴奏,演奏的《触技曲》把观众引导到奥菲欧神话的诗般世界里。斯特拉德拉以世俗康塔塔所作的小交响曲,小号作为一个非常自然的组成部分与弦乐队在乐曲中相映成趣。可以说,小号的运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曲家对小号的运用促使了小号水平的更高需求。巴洛克时期已经出现了专门研究小号的科学演奏方法的著作。意大利佛罗伦萨吉尔拉莫·凡第尼(GirolamoFantini,1600-1675)编写的《Modoperimparareesonareditromba》可以说是第一部小号演奏教程。使小号的技艺得以学习和提高。虽然教材更多地倾向于宗教仪式‘发号施令庆典仪式的教学与演奏,但在小号演奏技术的提高和传承上有着划时代的作用。大约在1672年左右小号被正式引入歌剧音乐中,用于表现神、王、贵族、至高无上‘高贵辉煌的场景。歌剧里经常会出现一首或多首带有小号独奏的咏叹调(arias)或序曲,这一做法甚至成为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lessandroScarlatti)在罗马和那不勒斯歌剧创作的特有标志。
在音乐艺术中心维也纳,小号艺术发展得更为迅速。嘹亮的小号经常被伴以声乐演唱的弥撒(Masses)和晚祈赞美歌(Vesperpsalms)所展现。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最负盛名的《BrandenburgConcertoNo.2inFMa jor》主奏乐器组使用了F调高音小号。高音小号是巴赫时代独有的乐器,以柔美细腻、灿烂辉煌著称。小号在乐队通奏低音、卡农的衬托下穿越寂静,宛如一座听觉的金字塔,效果极佳,令人陶醉,使得第二首协奏曲更加绚烂多彩。无论是第一乐章灿若星辰的宣言,还是第三乐章呈示主题那嘹亮的号角声,都离不开高音小号独特的音色和演奏家高超的表现。在小号艺术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第二协奏曲中,高音小字三组E以及G(实际音高)的超高音在作品里出现60几次。不难看出巴赫对小号音色的喜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小号演奏技术的高超。在巴赫去世近一百多年后的1845年左右才被德国小号演奏家克莱斯克用原调演奏,并且这样的演奏也是极少数小号演奏家才可以做到。在20世纪中期美国(NBC)乐团的演出中,尽管担任乐团首席小号的是美国最好的演奏家哈利-格兰茨,但指挥家托斯卡尼尼依然用高音萨克斯管演奏第二协奏曲的小号声部。可见,巴赫在小号艺术发展上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甚至使小号的音域向上拓展至第18泛音。如谱例所示:
巴赫在莱比锡任职期间创作的三套康塔塔里,大部分都包含小号声部,D调和C调小号在这些康塔塔中交替使用,其中最著名的是巴赫独唱康塔塔第51号(BWV51)。小号高贵而柔美的音色与女高音华丽而灵巧的声音交相辉映,珠联璧合,犹如神与天使的对话,又像是天籁的歌唱,展示了小号乐器独有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完美地展现了巴洛克时代音乐精致、高傲、华美的艺术特点。这部康塔塔无论在声乐艺术还是小号艺术上都有非常高的研究价
值。如谱例所示:
同一时期的音乐巨匠亨德尔,在歌剧《Rinaldo》中引人注目地使用了四只小号,首演效果极佳,引起巨大轰动。他的40部歌剧中有22部使用了小号,18部清歌剧中使用了小号,足见他对这一乐器嘹亮音色的钟爱。但他不像巴赫那样仅仅钟情于小号的高音区,而更注重用小号的中低音区表现庄严的效果,其中最著名的是《Messiah》第三部分庆祝救世主耶稣战胜死亡获得重生的胜利的《Thetrumpetshallsound》。阿尔滕伯格点评道:“该曲中让人觉得赏心悦目之处是中段,小号模仿人声,与合唱共同形成完美动听三度进行。”这种效果影响到了其后大批的作曲家,直至今日,小号特有的色彩和独到的庄严性效果仍是作曲家们表现盛大场景的首选和最爱。
巴洛克时代到来之前,小号多被作为传声工具用于生产和战争中,小号的性能也得不到发挥和开发,号手几乎大多是为军队、皇室和传递公众信号所服务的,一般在低音区,吹奏出响亮的容易辨识的声音即可,很少被用于音樂艺术中,更不会用于室内演奏的音乐场景中。正是由于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们对小号艺术性和潜力的开发与运用,为小号演奏技术提出更高期望,把小号这件乐器运用在各个音乐体裁中,使小号无论在制作工艺和音乐表现力上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提琴家族的乐器日渐成熟,更为小号提供了更多的运用空间与可能性。这一时期出现了弗朗茨·屈费尔(FranzKuffel,1711-1754年,哈普斯堡宫廷乐队的首席小号)和J·卡斯帕·阿尔滕博(J·CasparAltenberg,1689-1761年,莱比锡宫廷乐队首席小号)等当时最为杰出的小号演奏家。为小号制作和演奏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小号被广泛地运用于室内乐等一切音乐形式中,用于表现各种音乐形象,从而确立了其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也为即将到来的辉煌的古典时代做好了铺垫。
参考文献
[1]傅义洁.早期小号的艺术发展及其特征演变[J].齐鲁艺苑,2016(6).
[2]钟云海.浅析巴赫《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J].戏剧之家,2015(17).
[3]高韧.亨德尔小号咏叹调初探[J].四川戏剧,2014(6).
[4]应有勤.音阶的起源与泛音音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