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
2020-05-26唐芝莲
唐芝莲
【摘要】本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具有本地方特色的文化,它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是重新阐释的文化,是本土独创的一种文化形式。让本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服务语文教学。
【关键词】激发兴趣 拓展视野 积累素材 提升素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地域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本土文化的“本土味”已日益淡化,它已逐渐融入到国际化的范围内。故而,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融入其精华,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地域特色、特产风情等传统文化知识,一方面,这样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提升学生的素养。
一、以“本土”培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对于语文教学,融入本土文化的教学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去做的一件事。
例如,在教学叶圣陶老先生写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我没有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而是自己根据《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写作方法,仿写了《五泉山游记》。课堂上,我先请去过五泉山的同学描述一下对五泉山的整体印象以及对五泉山印象最深刻的景点。然后,利用课件——视频再现了我游览五泉山历程,目的在于激起学生对游览五泉山过程的回忆,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我游览五泉山的经过。最后,请学生阅读我撰写的《五泉山游记》,结合刚刚所看到的视频,共同分析《五泉山游记》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由于五泉山是兰州有名的旅游胜地,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去过,有的还去过不止一次,是一个比较熟悉的地方。再加上刚刚的视频勾起了学生诸多的回忆。对于熟知的内容,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的参与度极高,课堂效果非常好。在分析了《五泉山游记》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后,我请学生自己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在检测学生对《记金华的双龙》的学习效果时,学生分析的很到位,很透彻,特别是对“移步换景”写作方法的认知很有深度,说明学生和我一起分析、研读《五泉山游记》时很认真,掌握了文章的方法和特点,并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我感到很欣慰。
二、以“本土”积“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以本土文化为源泉,以发掘和表现生活的真善美为主旋律,它使学生在特定的地域内拥有了丰富的作文养料,获得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因而写出了一篇篇鲜活感人的佳作。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是学生获取信息、累积经验的最好的方法。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让学生走近生活、体验生活,为写作积累素材。基于此,我在布置平时的家庭作业时,会特意布置一些让学生融入生活,融入本土文化之中的活动。如家里有亲戚成亲时,我会让学生关注兰州嫁娶的习俗;过年的时候,让学生留心观察家中大人什么时候放鞭炮、什么时候扫房子、什么时候办年货,除夕夜干什么,大年初一干什么,元宵夜干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兰州人最爱吃的“牛肉面”的特点(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并自己去仔细品味一下;如果在乡村的亲戚种兰州特產百合时,我会让学生到“百合地”去实地看一看,看看、问问“兰州百合”是怎样生长的,一年的百合、两年的百合、三年的百合、多年的百合,它的根茎叶有什么不同……诸如此类的活动还有很多,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三、以“本土”升“素养”
人的素养体现为知识的积淀,品行的彰显。学生在学习、接触、积累本土文化的过程中,会对领近地区、其他民族等的风俗习惯亦有领略,了解其他地区的民风民俗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外地的游客有有伤大雅的行为出现。比如,泰国是佛教圣地,寺庙遍布各地,去泰国必定要去寺庙看看。进入佛寺圣地时要衣着得体端庄,身着任何短裤、短裙或者袒胸露背装都不得入内。进入到佛堂或者私人家中时,客人要脱掉鞋,方能入内,而且在迈进家门时不得踩踏门槛……虽说这些都是细节,是一些小事,但是往往这些小事上处理不好,就会出现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融入本土文化、地域文化,一方面,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行为举止更加文明、得体,从而彰显我们的素质。
罗丹说过这么一句话“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它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双慧眼,把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发现本土文化中的资源与财富,让本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服务语文教学,让学生在领略本地文化的精髓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冬梅,钟逢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西人民出版社.
[2]蒋红梅.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