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衫下的风流

2020-05-26姚展雄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20年19期
关键词:刘文典长衫风华

姚展雄

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

——雅各布·布克哈特

在民国影像里,文人大多爱穿长衫,穿上长衫,一般就要被尊称为“先生”,就多了一份儒雅与风流。1920年秋天,北京大学教室,莘莘学子默然端坐,等待老师的到来。他匆匆走进教室,学生都很吃惊,只见他穿的长衫上居然有补丁,皮鞋上面也有补丁。如此不修边幅和寒酸,让学生大跌眼镜。不过,他一开始讲课,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同学们立即被他讲的内容所吸引。不知不觉中,第一堂课结束了,等到学生们回过神来,他早已飘然而去……他,就是鲁迅先生。相比同时代的其他教授,旧长衫下掩映的是鲁迅先生崇高的思想和民族的脊梁。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一袭长衫,郊寒岛瘦;林徽因一袭旗袍,人艳如花。二人与白发苍苍、衣袂飘飘的诗翁站在一起,被时人誉为“松竹梅的一幅岁寒三友图”。如此一对璧人,只会将彼此的感情纠结成曼妙的诗行,随着他的长衫悠悠,湮没在岁月的流风回雪里。

在我的印象中,“文化巨匠”胡适之是一位戴着眼镜、露着威尔逊式微笑的温文儒雅的君子。长衫下的他,透出的是绝代的风华与圣人般的光辉。

曾经看过沈从文在云南穿着长衫照的照片,印象深刻——玉树临风、清澈照人,宛若他笔下的湘西水,透着人性的至真至纯、至善至美。

1928年,刘文典担任安徽大学校长。蒋介石到大学视察,刘文典着长衫、戴礼帽,昂首阔步,如入无人之境,对蒋视而不见,最后与之对骂,大声呼喊:“宁以义死,不苟幸生!”那长衫下的风骨,是睥睨千古的一代学人的风范!

而“伶界大王”梅兰芳,身着长衫,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去演出,在如雷般的掌声中,被肯定的不仅是艺术之美,传扬的更是一种不朽的国粹。

长衫对文人而言,是一种身份、一种尊严,也是一面旗帜。正如张晓勇所言:“长衫俨然成了一道独特景观,它承载着文人历史文化意蕴,把文人的人生命运理想都浓缩在这块布上。长衫这一标示符号上,有形无形的文化积淀,通过器用传达出来。”

长衫,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最能彰显民国男子谦恭、内敛、含蓄的素养。它与旗袍、画报、月份牌、百樂门等一样,已成为民国的一种符号、一种范儿、一种风尚、一种美学,成为一道难以忘怀的风景。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失范”的当下,作为一介书生的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穿上一袭长衫,去民国“潇洒走一回”,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选自《西安晚报》)

【赏析】

民国是一个新旧交替、中西碰撞的时代,最后的古典与最初的摩登激荡出独具美学的“民国范”。长衫,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最能彰显民国男子谦恭、内敛、含蓄的素养,成为“民国范”的一种符号,永远留在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里。作者精心选择典型人物,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幅颇具神采的人物画像,表现了民国文人的绝代风华、旷世风流。

猜你喜欢

刘文典长衫风华
百年风华
晚清民国男士长衫结构工艺研究
百年风华
百年风华
穆欣欣:最是风华正当时
刘文典吴宓唱“对台戏”
刘文典:世间已无真狂人
长衫悠悠数风流
那个穿长衫的人叫孔乙己
刘文典的三次服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