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教学提升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效果
2020-05-26董志颖李兵
董志颖 李兵
摘 要: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本文结合课程特点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要求,通过创新型教学,如优化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导入课堂和开展实践性教学等探讨课程教学改革,力争为培养优秀的环境影响评价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案例教学 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2(a)-0215-02
Abstra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is an important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environmental majors. It has strong practicality, comprehensiveness and practicalit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IA,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teaching reform through innovative teaching, such as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 using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introducing case analysis into the classroom, and carrying out practical teaching. It will contribute to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EIA talents.
Key Words: EIA; Case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继1973年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之后,我国便开始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于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扩大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因此很多环境类专业都开设了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该课程已成为一门重要的综合性专业课,环境影响评价能力也成为环境类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一种专业技能。
1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目前,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学时较少,常用教材中理论知识较多、案例较少,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200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要求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人员要具有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和工程师资格证,使得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日益规范,对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对高校该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人才,也成了高校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
国家教育部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1]。为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能力、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特点对现有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探索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势在必行。
2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2.1 优化教学内容,强调时效性和实用性
理论学习应以“必需、够用”为度[2],不过多地追求理论知识的深度,而是注重课程的实用性,选择实用性相对较强的内容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使得课程学完后学生应该能够独立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部分章节或环境影响报告表。因此,本课程教学改革中以优秀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为导向,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与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教学大纲为主线,以现有教材为依据,结合最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紧密联系,把职业资格考试的最新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提前了解和掌握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3],如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最新进展、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并熟悉常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在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同时期会出现新的项目类型,并遇到新环境问题,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政策法规和规范的更新比较快,例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自1993年制订以后,环保部门先后在2008年和2018年对其内容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导则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范围和内容等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环境影响评价的学习应该与时俱进,要与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要求密切联系,要时刻关注国家相关环保政策。
2.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丰富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应该把现代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融入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使二者有机结合。
将现代多媒体和传统板书相结合,取长补短。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性和直观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针对部分学习内容,如计算部分,板书或者亲自演示等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使其更有针对性,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另外,有时单纯靠使用多媒体或者板书效果可能都不理想,而将多媒体和板书有效地结合,可以相得益彰,提高教学效果。
使用先进动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移动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如微信、QQ群等信息渠道,提供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相关资料、电子教材、环评报告等电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提高教学效果[4],增加学习内容的新鲜感,提高学习质量。
2.3 案例分析导入课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科研活动,使学生在案例实践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5]。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并布置任务和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既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又扩大对实际环评工作的认识视野,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还要根据不同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特点,结合现行的法律法规、导则标准、技术方法等逐一解剖案例,巩固环境影响评价知识体系。通过案例教学贯穿始终,使问题分析更形象、更有针对性,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4 开展实践性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我国教育改革已明确,部分高校要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6]。在学习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知识后,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参与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方式,让学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方案的设计、现状监测和影响预测,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完成实际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过开展实践性教学,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还为学生的求职提供实践经历,培养了学生设计和创新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地独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工作。
3 结语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能力,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择业或创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满足社会对环境影响评价人才的要求,从而使学校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得到更好地衔接。
参考文献
[1] 徐小洲, 葉映华.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1):20-23.
[2] 徐国方.理论教学“必需、够用为度”的实践与探索——以高职文秘专业教学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11(1):175.
[3] 匡颖, 张焕祯. 新形势下本科《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探讨[J]. 环境工程, 2014,32(S1):1093-1095.
[4] 王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42(1):153-156.
[5] 李伟东,刘金华,江霞,等.案例教学法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168-169.
[6] 贾兰,周铎,张震斌.“产教融合”模式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46):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