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个性化教育 培养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2020-05-26罗小涛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

罗小涛

[摘 要] 个性化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并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开展交流、合作、敢于挑战自我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应通过设置开放差异化教学模式和丰富的课程体系,把学生兴趣发展成特长,建构丰富的创新实践平台,注重研究性学习和教师个性化成长,来实施个性化教育,促使学生从自我认知、自我发展锻炼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个性优势的创造潜力的社会人。

[关键词] 个性化教育;创新实践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5-0020-03

个性化教育理念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个性化教育是现代教育创新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个性化教育实施目前存在的问题

1 教育方法的模式化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重视共性教育、轻视个性教育,重视知识传授、轻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目前在教学方法上,绝大多数高等学校仍然采用的是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制和统一管理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样的课程即使上课老师不一样,教学也是尽可能地以相同的方式将这些课程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也难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个性。在这种教学规则下,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个体差异很容易被忽视,个体的创造热情也极易被扼杀。

2 评价标准的统一化

目前学校教育中,民办院校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必修课很多,但是选修课很少。同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几乎都是坐在同一个课堂听课,导致知识的同质化严重;而多数课程的最终考核多半是以标准化的考试形式来评价学生之差异。

3 客观条件的局限性

随着近年高校大面积扩招,高教师生尤其民办学院的师生比例严重不平衡,每位教师承担较多课程,教学任务繁重,极少有足够的精力去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面对一个合班上课的大课堂,教师几乎不可能去了解每一个学生,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要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促使他们个性发展显然是不可能的。

當今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人的个性化、自主性和创造性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千人一面的固化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设计的培养要求。个性化教育必须将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个体发展的要求相结合,培养个体的人文素质和在社会变动中的创造性适应能力。

二 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关键

创造力首先来自思考的能力,而思考的能力来自认知能力的培养。学生不同的内在个性会表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创造能力。

1 个性的发展是创造力培养的前提

创新的基础就是具有主体性的个性化创造,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个性化教育理念是着眼学生的内在特点,体现主体性和激发创新性,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训练起到深入指引与促进作用,而更多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完善。创新实践能力是建立在尊重和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点和优势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逻辑能力,为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创新思想、观念和模式奠定基础。

个性化教育是一种承认差异、重视个性、发掘潜能,催生个体创造性发展的教育,在个体创造能力培养和生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所以,创造性往往是蕴含在个性之中,充分的发展个性,是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造能力的必经途径。

2 个性化教育是促进实践的根本动力

个性化教育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的实践。个性化教育强调以个体为出发点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践,使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个性化教育,就是培养个人的自主意识和自觉能力,创新实践失去主动性和自主意识,实践活动就会缺乏活力。

三 开展个性化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丰富的个性化培养方式能提供丰富的创新实践内容。个性化教育就是在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与学习环境之间努力达到的一种平衡,是学习者个性特征与所学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学习环境、激励系统之间的一种合理匹配,而且是一项系统的连续工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个性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分类分层尊重成长层次,有针对性地布置专题教学任务

在教育教学中,要突破以学科知识为主的单一追求,注重以人的全面和多样发展为特征;要突破学科、班级界限,创建平行空间、平等氛围的开放式课堂。在指导方式上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激活学生问题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挖掘“疑点”,巧设“陷阱”,参与学生讨论,共同寻找方案,使课堂变得意味无穷,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更要依据学生不同的成长层次和素质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设置问题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在自己的梯位上找到自信。

设计实践课:一二年级学生才开始了解自己的专业,对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专业方向其实还没有明确的认识,自我认知也不足,这个时候布置课题要重视设计规范的培养和视野引导,门槛不能设得太高,在指导方式上,要求规范更具体,因为这个阶段是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兴趣,养成专业规范的阶段;而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则是要通过一些课题形式,去发展个人的特长,比如设计或参与实际项目,在指导方式上,可以给予更大的空间,鼓励实验试错,强调实施过程中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如在高年级项目设计课程中,结合当时毕业季对三年级学生布置了一次毕设视频项目,要求学生自写文案、配乐、演唱、构思剧本、画分镜、找素材、剪辑,从内容本身应该是大大超出了单一课程的内容,完成视频需要具备的技能都必须额外学习,并且需多方联系整合资源,但学生却对项目本身充满兴趣,主动投入到项目的实施中。

设计理论课:在低年级的理论课程中,配合理论授课内容,布置一个专题方向,并按人数编好单元内容数量,利用资讯时代的特点,让学生根据内容自拟题目,每个学生的内容都限定在一个专题里,但具体内容不同,并且需要形成推文进行发表,最后集结到一起就整合成一份专题资料,学生入门快,操作不复杂,但搜寻和整合中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扩展课本知识。如平面设计史课程,学生依据自己的了解和兴趣,搜集著名平面设计师,并做成微文推广;世界现代设计师制作了现代设计流派和风格的专题推文等。

2 跨学科的研究性教学引导内容创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研究性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它是以项目问题为驱动,以项目工作流程为导向,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合作共同体,课堂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学生的“个体学习”转向“合作探究学习”,让课堂做到教、学、做合一,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是课题的明确主导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教师也能從充满朝气和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身上发现新的闪光点,促进自己创新科研思路。

跨学科课题项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自己感兴趣和特长的地方。跨学科的课题项目,能有效地避免单一的知识应用,通过项目中综合学科的知识,按照学生兴趣和特长进行分工,给学生自主“空间”,激发他们内在潜力。文华视传跨学科课题项目通常针对三四年级的设计核心课开展,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项目课程合作训练,掌握一定的项目课题实施过程,在此基础上,增设跨学科小单元知识课堂,有目的地讲授项目所涉及的其他学科内容。例如广告设计周布置的项目是武汉文创项目的品牌推广,那么在这个项目中就会涉及历史、人文、城市文化、文创现状等内容,不是简单的图形和品牌广告设计,必须有对项目内容的了解和梳理。对于设计类的学生,平时关注图形比较多,但对史料、影像、市场都不是太关注,因此课题的设计就要整合不同学科内容,项目的引导本身就是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限制,课堂与课外教学方式的结合,通过项目分工,充分相信学生自主探寻的能力,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通过实地调查、网络资料查询、案例收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具有逻辑关系的解决方案。完成一个跨学科项目,实际是通过分工,发挥所长,整合知识关联,是将人文素养与设计思维结合起来。不仅达到设计的目的,同时也提升了人文素质,促使学生兴趣发展成个人特长。

研究型课题项目:研究性学习是促使学生主动思维,引导启发探寻的过程。教师可以将个人的科研方向引入课堂,选取具有探究性的课题;也可以结合每一门课程目标,从学生个体出发,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摩实践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相互影响和促进,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研究型课题项目主要针对大四毕业班的毕业设计课题展开,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提供适合学生完成的课题方向,有意识在自己的实验课程上选择与自己研究领域和课程内容相关的项目设计,以自己的专业思考带动学生参与,以教师本身的专研优势去影响还比较迷茫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在引导中学习主动思考。

3 打破班级界限,丰富的课程体系,实现个性拓展

个性化的教育需要丰富的课程体系来支撑。丰富的课程体系能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需要,尤其是丰富的选修课,可以改变同一班级同一教室上课的同一类知识接受的模式,这是与发展个性相悖的。只有让年级班级成为一个管理概念,而不是一个固定教学概念,让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可以更多地依据个人兴趣同一时间选择不同课程学习。足够丰富的选修课程,不仅能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需要,使学生在丰富的选修课中发现自己,在深入地学习中发展自己,具有某个方面的特长,同时在核心课程的项目教学中,更有能力发挥特长,项目成员的配合也会更有质量,学生也能在发挥中得到自我肯定,增强自信心。

目前中国大学学科课程设置之间相对割裂,较少有体现交叉性的学科和课程,这样很难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可以增设一些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有好几个特点:一是它涉及的知识和方法、思想在两个学科之上,这是一个基本特点。另外,它不是以知识为体系的,而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的,目的是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一个综合的现实问题。例如文华视传打破班级学年界限,在课程体系上按照就业方向分设了专业提高选修课,如品牌形象传播方向的导视系统设计、广告策划等;数字媒体设计制作方向的动画设计、UI设计、视频编辑等,极大丰富了学生就业方向和专业提升的课程可选性。

4 校企合作,构建创新实践多维互动平台

多维创新实践互动平台能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施展自己才能或兴趣的渠道。一方面校内可建立不同领域和细分化的工作室,定期举办具有研究性或实践性的创意工作坊;同时有条件的和不同院校进行工作坊联合实践,充分共享教学资源,使不同学校学生相互交融,学习交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教室。另一方面,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开设创新实践课程或举行创新实践体验,也可以通过学科竞赛、社会竞赛或行业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去体验、发现和感受。通过不同的评价体系允许不同来源、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时间、方法和途径完成学业,同时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和承担责任的机会,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担当意识。例如由中国设计一线发起,人数最多、规范最大、范围最广的设计教育反哺品牌“尖荷”以“践行设计未来”为宗旨,为全国各大艺术设计高校开展设计实战实训、设计学习服务,学生受益较广,而且院系与业界交流较多,学生的实战能力增强。再如文华学院视传专业近几年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学科重大比赛,从早期零参赛到现在几乎全员参赛,期间从培育参赛观念到参赛动员再到参赛引导,视传学生已经普遍认知到参赛有利于促进学习交流,而且所获的比赛成绩也鼓励并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而获奖学生被邀参与颁奖活动,学生在现场感受到的气氛和真实地与业界大师面对面的感受,与在校内或网页浏览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以参与实践的方式进行深度交流,能使学生个性得以激发,不同的创新实践平台能使不同个性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潜力发展的方向。

5 鼓励教师个性化自主钻研,发挥教师个性优势

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化的同时也需要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教师个性化的成长是实现学生个性化教育的优势条件。只有教师具备个人专长,才更有能力发现和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的个性得以发挥,学生选择的余地就大,这是彼此相辅相成的。教师个性化成长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创新,还体现在教师要形成自身的个性优势。在教学行为上,教师应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方面去感染、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师个性优势的培养上,教师要强调专业成长,多参与和主持实际项目和科研课题,培养业务能力,鼓励教师在教育常态过程中谋求主动自我发展。在教师的自主發展上,要突破仅强调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更要超越专业成长,求精神成长,实现教师的个性化自主发展。教师可以有意识在自己的实验课程上选择与自己研究领域和课程内容相关的项目设计,以自己的专业思考带动学生参与,以自身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一方面整合力量提升自己,一方面也能因教师本身的个性优势去影响还比较迷茫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在引导中学习主动思考。例如在文华视传系2018届毕业设计选题时,其中有个武汉人文创意地图项目就是与指导教师的研究特长相结合,该项目在选题上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想法,从选题到资料收集,从草案到方案的确定执行,从中都显示出教师主导、师生共同合作的探索力量,该项目完成后获得了毕业论文校优并推荐省优。

6 创设个性发展环境,把兴趣发展成特长

现代社会的教师,要能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使兴趣发展成特长。把每一位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创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平等地为每位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抛开一些不必要的限制,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并对学生有适度的期望和及时的鼓励,这样学生才敢于质疑,敢于自我表现;同时教师要有宽容度、鼓励学生表达不同观点,允许“标新立异”,提倡“异想天开”,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例如在一次课设中,有位学生非常善于手绘日式的卡通风格,但原项目本是一个尊重元素客体,以表现地理旧址符号为主的课题,该学生表示不会用写实风格表现,询问能否用卡通的方式来表达,在共同商讨下,该同学依照自己的喜好,做了一套卡通版的地标旧址,并将旧址符号转换成人物设定,最后的效果极具特色和创新性。而在其他的设计项目中,他也一直使用这种风格来做设计,其手绘卡通表现已经成为他个人的专业特长。

个性化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主动适应未来世界变化的能力和具有完善个性的人。开展个性化教育是尊重和扩大学生选择,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实现、自我挑战、自我判断和承担责任的机会,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主动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同发展,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应变力强,具有独立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建民.尊重和成就学生个体的生命独特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7(05):91-94.

[2]徐辉.实施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11(03):105-106.

[3]周进.世界一流大学个性化教育行动要素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5):96-101+124.

[4]宋保平.提升教师个性化教育素质的区域路径——基于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的实践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08):77-84.

[5]刘献君.认识和发掘大学生的优势潜能[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2):131-138.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能力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在小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五妙招”
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浅析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发现内化教学法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的应用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