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赤眼鳟人工养殖技术
2020-05-26徐学伟
徐学伟
赤眼鳟(Spualiobarbus Curriculus),在许多地区称其为红眼鱼,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在中国南北各地自然水域均有分布。赤眼鳟是一种小个体经济鱼类,肉质紧实且细嫩,肉味鲜美,深受我国各地消费者欢迎。近些年来开始在北方地区养殖,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多地的养殖实践表明,赤眼鳟具有抗病力强、食性杂、易饲养、养殖效益高等优点,成为养殖者可选择的名优水产养殖品种。在北方地区赤眼鳟的人工养殖多采取池塘养殖,并以主养为主。
1 生物学特性
赤眼鳟身体前部略圆,后部侧扁,体形和草鱼相仿,但其腹部小于草鱼。赤眼鳟上颌有两对细小的须,身体两侧呈银白色,背部呈灰黑色,尾鳍呈深叉形。赤眼鳟眼睛的上缘有一小块红斑,所以有红眼鱼之称,也是其比较突出的特征。赤眼鳟属中上层鱼类,受惊易发生跳跃,经常集群活动和摄食。赤眼鳟属于杂食性鱼类,人工养殖条件也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赤眼鳟属广温性鱼类,适温范围广,在北方地区能够自然越冬。
2 鱼种培育技术
赤眼鳟鱼种培育是将规格2~3cm的夏花鱼种培育成40~60g和秋片鱼种,饲养期120天左右,成活率可达90%以上。
2.1 培育池条件
赤眼鳟培育池的条件与常规鱼类相同,池塘面积以3~5亩为宜,池塘深度应在2m以上,水深1.0~1.5m。池底宜平坦,有利于拉网,并且淤泥少,减少养殖过程耗氧。苗种放养前10d要做好池塘准备工作,首先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全池清塘消毒。消毒后2d,培育池浅注水,达到1m深即可。其次,要注意的是注入培育池的水需要经过40目筛绢过滤,防止杂鱼进入培育池,与主养鱼类争食。
2.2 苗种放养
5月下旬至6月上旬,每亩水面放养规格2~3cm的赤眼鳟夏花鱼种5000~10000尾外,还可搭配花白鲢夏花鱼种300~500尾,但不宜再搭配其它鱼类品种。
2.3 饲养管理
赤眼鳟鱼种培育以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为主,适当搭配青饲料。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达到30%即可,饲料可选择草鱼、团头鲂配合饲料。赤眼鳟鱼种全长5cm之前投喂粉状饲料,日投饲率为10%~20%,每天投喂3次,沿池塘岩边四周均匀撒入池水中。赤眼鳟鱼种长至5cm~8cm,主要投喂破碎料,日投饲率为8%~10%,每天投喂3次。赤眼鳟鱼种全长8cm以后投喂颗粒饲料,每天投喂2~3次,日投饲率为3%~8%。每次具体的投喂量可根据赤眼鳟的吃食情况调整。青饲料一般每天傍晚投喂,投喂量应根据其来源情况而定,一般日投饲率不超过12%。
2.4 水质调节
赤眼鳟鱼种培育过程中,应保持培育池水质清新,水体溶氧保持3mg/L以上。每隔10d~15d用水泵加注一次新水,每次加深水位5cm~10cm。一旦赶上水质恶化,应实时换水。夏季高温季节,应将培育池加到最高水位,适当加大换水量,每天开启增氧机增氧,提高水体溶氧量,防止鱼类浮头,以免影响鱼类生长。
2.5 日常管理
从赤眼鳟夏花鱼种培育至秋片鱼种这段时间,正逢夏秋高温季节,要高度重视和做好培育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专人负责。一是要做好每天的巡塘工作,每天清早、中午、晚上各巡塘一次,要仔细地观察池塘水质变化,看鱼的活动、摄食有无异常现象。二要做好鱼病防控工作,每10d检查一次鱼体状况,观察鱼是否患病,发现病害,应对症用药治疗。三要做好鱼种培育期间的各项记录,包括苗种放养、投饲、注排水、水质和用药等情况。
3 成鱼养殖技术
赤眼鳟成鱼养殖是将规格50g左右的鱼种培育成300g~400g成鱼的过程,养殖期约150d左右,成活率95%以上。
3.1 成鱼池条件
赤眼鳟成鱼池塘面积以5~15亩为宜,池塘深度2.5m以上,水深1.5m~2m,池底平坦且淤泥厚度不超过20cm。鱼种放养前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清塘消毒。消毒后,成鱼池注水1m深,注入成鱼池的水需要经过40目筛绢过滤。
3.2 鱼种放养
通常春季4月份放养鱼种,每亩放养规格50g左右的赤眼鳟春片鱼种1000~1500尾。另外放养规格100g左右的鲢鱼和鳙鱼春片鱼种,其中鲢鱼50尾、鳙鱼20尾,不再放养其他鱼类。
3.3 饲养管理
赤眼鳟成鱼养殖阶段以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为主,还可少量投喂青饲料。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28%。根据赤眼鳟不同体重选择适口粒径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当赤眼鳟体重小于100g时,投喂粒径为1mm的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当赤眼鳟体重为100g~300g时,投喂粒径1.5mm~2mm的人工配合的颗粒饲料;当赤眼鳟体重达到300g以上时,投喂粒径2.5mm~3mm的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在投喂方式可选择自动投饵机投喂饲料或人工撒喂,每天投喂2~4次,日投饲率1%~5%。除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外,还可投喂黑麦草、浮萍、细绿萍、伊乐藻、轮叶黑藻、苏丹草等青饲料。既能满足赤眼鳟生长的营养需要,特别是维生素的需要,又能够有效降低饲料成本,养出高品质的鱼。
3.4 鱼病防治
赤眼鳟适应环境能力强,养殖过程中发病率较低,即始发病,大多都能防治。对于赤眼鳟病害,应做好预防工作,一是在鱼种放养前进行鱼体严格消毒,杀灭病原体,可用食盐水等消毒液进行消毒;二是养殖过程中,应投喂新鲜的饲料,不可投喂变质饲料;三是注意对青饲料、摄食场所、操作工具、容器、网具等进行药物消毒。发现鱼病,要及时治疗,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量可参照鲤鱼、鲫鱼等鱼类。
3.5 水质调控
优良的水质有利于赤眼鳟的生长,可采取的水质调控措施有:一是定期向池塘内补注新水,夏季7d左右补注一次新水,秋季10d左右补注一次新水。二是用生石灰水调控水质,每隔15d全池均匀泼洒一次,将生石灰块灰加水搅拌成浆液,全池均匀泼洒,每亩水面用生石灰块灰20kg~25kg。三是使用机械改良水质,可选择在池塘设置叶轮式增氧机、射流式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涌浪机、微孔增氧机等,晴朗天气每日中午开动增氧机1h以上,连续阴雨天适当增加开机的时间。四是全池泼洒微生物制剂,可选择光合细菌、乳酸菌、芽胞杆菌、EM菌等,注意不能和消毒剂同时泼洒。
3.6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直接决定着养殖效果的好坏,要高度重视每项管理内容。一是每天巡塘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注意察看水质变化、鱼类的活动规律及摄食量的变化、鱼体有无病害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要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及时清理池塘内的病死鱼、吃剩的饵料和杂物等。三是认真记好各项养殖内容。
参考文献:
[1]覃栋明,朱 瑜,李海杰. 赤眼鳟鱼苗鱼种培育技术[J]. 科学养鱼,2018(12):10-11.
[2]杨显祥,叶金明,丛宁,等. 赤眼鳟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技术[J]. 水产养殖,2017(2):22-24.
[3]田秀全,王令瑛,李素花. 池塘赤眼鱒的健康养殖技术[J]. 当代畜禽养殖业,2017(6):10-11.
(责任编辑:常 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