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裴文中:龙骨山上望“旧时”

2020-05-26

科学导报 2020年32期
关键词:石器考古学化石

裴文中院士(左)

裴文中心语

我一生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再次从自己手中找到中国猿人的化石。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第一不买卖日货,不占便宜不取巧。第二不做他的工,无论工钱给多少。第三咱们结成伙,将来打仗往前跑。不怕洋枪不怕炮,不要性命把国保,保国就是保咱们,国亡咱们活不了。第四还得去读书,识字才能站住脚,人人读书能识字,外人不敢欺负了。

目前我们国家还不富裕,要处处节俭,我是人民代表更应作出表率。

热情不能代替科学,有干劲但不能蛮干,只有把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会有成效。

搞我们这一行的,不到野外现场,等于白活。

不要盲从权威,也不要权威自视。要秉持“错了就是错了”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

做事就得好好做。

劳动手段遗物的研究是恢复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的可靠物证,如何鉴定人工制品和非人工物,成为史前考古学理论和实践的关键。

我发现了北京人,但他不是我们的祖先。

要把75岁当做57岁来过。

我只是一个被“选中”的幸运者,不值得大书特书。

1  “顶着被砸饭碗的风险”

自觉很不适宜从事科学研究,不知为何入了北大地质系,毕业即失业,去周口店只为讨个营生的差事……

这位北京猿人发现者的经历,是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叙事作为开头的。

裴文中从不回避这段过往,以至于他在“6年开掘工作之总回顾”(《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第四章)的起始部分,就吐露了实情,且颇有自嘲的意味。“我在未赴周口店之时,有脊椎动物化石是什么,真是毫无所知……我第一次赴周口店之时,那是专门接洽食物而去的,接洽完毕之后,有一位工人带我到开掘化石的地方去看。他拣一个牙,说:‘这是鹿牙,又拣起一根小骨化石,说:‘这是鸟骨。我真有些害怕,工人都如此程度,我可怎么办?”

小儿子裴申回忆说,几乎从未听父亲主动提起过属于他的那个轰动世界的“事件”,大概是他自认为只是一个被“选中”的幸运者,不值得大书特书。

那是在周口店遗址系统开掘后的第三年,山中工作的推进让裴文中颇有“鸡肋”之感。就在准备结束当年的发掘工作时,忽然发现了一个狭小的洞口,四周可以看到许多化石,这才决定延长几日。也就是在这个洞中,埋藏着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

裴文中更愿意把这次发现归功于布達生、德日进、杨钟健等师辈在古生物学、考古学专业方面的悉心指导。

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周口店古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高星看来,“如果说,北京猿人的发现是偶然因素占了上风,那么裴老在周口店第1地点发现并采集用火遗迹,又从这里的出土物和地层中辨识出石制品,则靠的是异于常人的学习能力和开拓精神”。

1931年,裴文中在发掘鸽子堂时,找到了2000多件石英片和几十件其他岩石做的石器。他认定,这是北京猿人使用的工具。

这一论断一经提出便遭到了大量质疑,其中不乏当时的学术权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对史前人类技术和开发原料能力的认识都还十分粗浅。”高星坦言,在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大量采用石英材料做工具几乎没有先例,且客观上,由于原料材质差,上面的人工痕迹确实难以辨认。

按照裴文中自己的说法,初出茅庐的他是顶着被砸饭碗的风险在搞石器。

为了给出科学的论证,他选择独辟蹊径,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并对人工打击、使用所产生的疤痕和自然破损痕迹进行显微观察与比较。他发现了当时人类开发该种石料的独特方法——“砸击技术”,这在中国考古文献中尚属首例,在世界上也具有开创性。

这些努力最终得到了来自法国的旧石器考古权威步日耶的拍板定案。

而在那之后,裴文中在巴黎进修和研究期间,又将石器的制作实验和人工与非人工标本的对比观察进一步推向系统和成熟。

“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触摸到现代流行的以模拟石器的制作与使用方式为核心的实验考古学,和以解析石器功能为宗旨的微痕研究的根系。”高星说。

发现化石材料只是考古学研究的第一步,辨别真伪人工制品并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才是关键。正是这项极为重要的基础研究,让裴文中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奠基人。

2  错了就是错了

周口店第1地点石器的发现,使其性质随即发生了巨大改变。那里不再是单纯的古生物化石地点,而正式成为古人类文化遗址。为此,裴文中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田野方法的改革。

回想3年前的工作,他竟用“太无方法”来批评自己。杂乱无章的“散挖”,常常让找到的化石失去效用,因为无法清晰知道一件标本究竟从哪一个层位掘出。

1932年起,他开始借鉴当时安阳殷墟和西阴村的发掘方法,采用探沟和打格分方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件标本的考古学信息得到完整、准确的记录。

在高星看来,改革后的周口店发掘建立了当时国际一流的田野操作规范,为后来对遗址的深入研究和文化发展序列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裴文中在发掘周口店第1地点的同时,还发掘了山顶洞人地点、第13地点和第15地点。从那时起,他便尝试提出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早、中、晚三期演化模式。

直到1965年,他在《中国的旧石器时代》一文中,把北京猿人文化、蓝田猿人文化和匼河文化作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将丁村文化作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而将萨拉乌苏、水洞沟、山顶洞遗存作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并增加了以“沙苑文化”为代表的“可能的中石器时代”。后虽有微调,但这一基本序列框架保留并沿用至今。

其间,裴文中一度把水洞沟和萨拉乌苏两个遗址的材料合并称为“河套文化”,并作为中期的代表,但后经亲自考察、深入研究,宣布取消“河套文化”的概念;他还曾把广西一些洞穴的石器遗存界定为“中石器时代”,后来发现了陶片,便改变了看法;他曾認为北京人的石器代表中国境内最原始的文化,但后来有了比北京人更古老的材料,他便放弃了原来的观点。

裴文中不盲从权威,也从不以权威自视。“错了就是错了”的科学态度,让后学们深感敬畏。

3  微光仍在

裴文中诞辰一百周年时,张森水在一篇纪念文章中提到过这样一个细节。先生独爱一句口头禅,“做事就得好好做”。

这是裴文中一生所向,以至于裴申在采访中坦陈:“父亲多数时候根本顾不上家。”裴文中把时间全部交付给了他探索的田野,并且,不遗余力地播下希冀的种子。

高星说,建国后,全国的专业考古人员加在一起不过十来人,人力资源远远落后于不断涌现的考古遗迹。

1952年11月,北大考古教研室成立,裴文中兼任教授,主讲史前考古学。他至死仍在为考古学科的发展奔走呼吁。

1952~1955年,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在北大举办了4期考古人员训练班,班主任都是裴文中。

1956年起,由裴文中和贾兰坡组织,古脊椎所又数度在周口店举办古人类—旧石器考古田野培训班。

在张森水眼里,那些20世纪90年代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和第四纪哺乳动物研究、年龄50岁以上者,都得到过裴文中的指导或从他那里受到教益。

90年前,裴文中推开了一扇看似热闹实则冷清的门,用尽半生成为后来者的领路人。就算生命已灭,微光仍在……胡珉琦

裴文中(1904年1月~1982年9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和地层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27年毕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29年起,主持周口店遗址的发掘,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的发现者。

裴文中院士 资料图

猜你喜欢

石器考古学化石
《熬波图》煮盐盘铁的考古学探索
中国考古学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考古”百议
小议考古学和“中国”的结合
石器部落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化石
冰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