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探讨

2020-05-26张婧

科技经济市场 2020年3期

张婧

摘 要:协同创新是以我们当前的知识增值作为核心的一种创新模式,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通过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以及技术咨询还有技术服务等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创新,保证自身的科研成果完整转化。校企协同创新要求学校和企业进行联合构建来保证自身有激励创作的元素和机制,这也是进行协同创新目标需要最终达成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的学生组成可能质量较差,但是仍然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创新平台是我们高校进行协同创新的实现主体,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可以注意科学探索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当前高职院校需要对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和路径进行分析,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缺乏的东西。本文就对协同创新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协同创新模式;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

0 前言

高职院校进行高素质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功能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实用性人才,为单位和企业开展技能培训,提供技术服务,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方向就是进行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直接面向一线企业的需求来进行教学,高职院校进行科学研究的成果需要推动实际的生产和企业的创新和转型。我国的高职院校很长时间都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保证学生们的就业,对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不足,随着我们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不断加大,高职院校的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加强,但是质量仍然需要提升,需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对人才和资源以及信息和技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1 当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

1.1 缺乏完善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

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高校在发展当中必须要打破和相同教育方向和科研领域的兄弟院校之间的信息障碍,多进行资源的互动和沟通,和政府以及企业之间也要保证良好的关系,加强沟通和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但是当前我国的科研现状是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校的科研力量各自为战,导致了没有足够的攻坚力量来进行科研团队的组建,导致对国家科技资源的浪费和不集中。高校和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和其他的外部的科技资源之间要注意互相之间的分享和合作,各自为战只会拖慢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速度,阻碍科技创新发展。当前高职院校进行协同创新的模式比较陈旧,甚至直接照搬照抄社会企业的协同合作模式,到最后了对创新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大问题。并且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当中各个主体之间进行相互沟通和交流存在很大不足,信息不对称等很多情况都导致了高职院校和合作的企业之间出现很多问题,另外高职院校需要提升自身协同创新技术研发队伍的综合素质,不但需要保证这些科研人员有足够的素質和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创新性和技术实用性。对研究开发的选题和需求应用都缺乏有效对接,可以说高职院校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是离不开企业的,高职院校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对应的研发,依托企业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产品。

1.2 没有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科研成果不能仅仅被当成成果刻在功德柱上,要能够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保证价值的体现,高职院校在我国的科研成果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科研成果的重要供给。但是高职院校普遍缺乏有效的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了我们许多的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成科技生产力。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主要转化的方式有企业委托的打包转让模式,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成果转化模式,也是当前一直使用的成果转化模式,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合作意愿和合作方向来和企业签订相关的科研成果转让合同,另一种是高职院校进行自主研发以合同形式将成果转让,高职院校转让后就不再进行后续的成果转化跟进和管理。另外就是知识产权的资本化,高职院校的专利和技术等知识产权资本化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当前高职院校知识管理当中不可忽视的研究内容,高职院校的知识产权资本化是大学的显性知识资本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需要大学通过技术市场的知识产权交易或者对知识产权进行入股来实现知识资本化,保证专利和发明以及专有技术的研发者和所有者享受应得利益。

2 协同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进行改革的关键

2.1 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提高我们高职院校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对应的人才,不仅仅需要对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更需要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培养,高职院校的教师也是重要的创新力量,需要高职院校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在学校内部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提升自身水平,为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供更好服务,也培养了有创新力的学生。高职院校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工作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安心留在高职院校进行科学研究,让教师们的才能可以在高校这片天地很好施展,体现自身价值,高职院校进行自身科研管理机制的及时改革,保证高职院校的教师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思路进行科学研究创造,将自身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创造实践价值,提升高职院校的创新水平,这样也提高了学校知名度。高职院校首先要保证完善自身的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机制完善,保证学校内部的创新人才可以留住,也可以在学校内部自行培养创新能力极强的学生,为自身学校的学生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进行良性互动。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们的教育问题,也要进行相应的科研工作。我国高职院校出现的严重问题就是对内部的科研力量调动和鼓励不足,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完善自身的科研机制,激发教师们的技术理论研究积极性,对高职院校教师们的学术研究加以重视,列入考核内容。高职院校每次季度考核都对这季度科研成果转化的最终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以及科研成果的等级进行评测,对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激励教师们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高职院校需要保证进行奖项考核的公平性以及合理性。

2.2 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分担

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就是新产品和新技术形成以及实现的过程,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当中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和效益都是共同存在,研发阶段主要是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当前高职院校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当中正是因为协同创新过程当中的市场和资金等问题有很大的复杂性和未知性,这就很可能导致成果转化失败。高职院校在进行科技转化的过程当中需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和管控,在学校内部构建风险的分担和转化的长效机制,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和成果的转化,对那些不同的风险,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对风险进行分析、研究以及评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风险控制机制的创建。高职院校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和转化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和企业进行沟通,一方面是纠正自身进行研究的方向,另一方面就是加强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中的严谨性,多进行科学的论证以及实践的检验,构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风险防范机制。高职院校接受企业的委托之前需要和企业签订一定的风险防控协议或者合同,对双方的责任和权力明确规定,也要做好市场的调研和预测,双方和负责推广的服务机构要做好信息沟通和交流。进行科学研究的资金和设施,高职院校可以和企业进行沟通,设立专项的基金和基地,最好能做到专款专用。高职院校进行科学研究转化的过程当中要避免信息的不对称,对法律制度要能充分利用,做好预案。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好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的措施。风险分散指的是对开发创新进行风险的分级,其中一个项目出现问题不会对整体造成太大影响。风险转移指的是将项目组在创新过程当中出现的风险转移到其他的主体一部分,所有的主体来共同进行风险的承担,并不是对风险进行完全的消除。

2.3 建立濃厚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文化是影响高职院校创新平台和科技人员协同创新参与度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需要注意培养教师和学生们对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理念进行学习,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文化氛围,推动高校协同创新。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之前需要注意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注重研究成果的社会化现象。当前国家政府为高职院校和其他高校设立了许多的研究政策和福利,高职院校对协同创新的宣传力度和进行组织学习要跟上进度。将国家的政策完整传达到学校内部的科研平台和研究人员内部。高职院校和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双方进行合作的模式和路径探索,高职院校要注意和企业建立长时间的合作关系,不能仅仅停留在短期合作,建立长期的高质量合作对高职院校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都是十分有效的,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平台的构建,也需要注意对学校内部学生和教师的培养,注意引导学生和教师们和组织和平台融合,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这是协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需要注意协同创新氛围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注重和企业和外部单位的协同发展,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为高职院校内部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创新环境,注重高职院校内部的创新成果和社会接轨。高职院校在进行科研管理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将改革和创新还有风险评估等方面结合起来,提升整个创新科研团队的创新力量。

3 总结

高职院校进行自身科研成果的转化是一项十分复杂和困难的任务,对教育、合作以及科技等许多方面都有很高要求和标准,高职院校要注意和政府以及企业的联动,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高职院校需要对自身情况和社会要求进行分析,注意强化内部主体之间的联系,提升各个行业之间的科技创新能力,我国的高职院校需要注意自身肩负的责任,提升自身研发能力的过程当中协调各个主体之间关系,进行全方位沟通。高职院校作为重要的创新主体之一,要注意强化其他主体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对科研成果的转化进行深层次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国丽,崔颖,耿婧等.协同创新模式下河北省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1):5-6.

[2]李茂林,范琳.协同创新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6):124-127.

[3]陈淑贤.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