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年轻教师教材研读能力的培养
2020-05-25胡菊华
胡菊华
摘 要: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据教材和老师的引导完成,小学阶段的课程主要以认字、数数等为主,要想顺利的完成教材内容的讲解,老师必须要研读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教材设计的目的,转换角度传授给学生,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能掌握和理解。小学数学作为重要的学科之一,要想提高广大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必须要培养年轻教师对教材的研读能力,下文将重点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年轻教师的教材研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年轻教师;教材研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3-0007-02
1.通过编者视角把握教材结构脉络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和前提是仔细研读教材。就小学数学而言,许多年轻老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不足,上课时对教材的挖掘深度不够,导致学生对部分知识理解困难。数学教材是由专门的主编和审稿人员共同制作和出版的,主编在编辑数学教材时依据数学知识特点,以网状形式将各部分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教师在研读数学教材时需要从整个结构到各个章节的内容,分析每个知识点的比例及重要性,在课堂讲解时针对重点部分详细展开介绍,前后知识相关联,温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相互渗透和关联,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敏感度。教师研读教材首先从编者的角度出发,思考编者出题的目的和用意。
(1)归纳延伸知识,掌握编者编排脉络的方向
学习每一章节的内容时,首先要先后翻阅此内容占教材设计的比例,以及与之相关的章节内容,理解知识的重要性,根据所占比重来确定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年轻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不仅要掌握知识点的讲解,还要考虑编者规划结构的目的,图形教学中蕴含着多种数学思想。例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即是圖形,也能延伸为几何,这部分内容可能还会牵扯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让学生在意识中形成图面的认识,然后借助生活中类似于长方形、正方形的事物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其次引入计算方式,讨论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老师可通过剪纸的方式告诉学生长方形的周长是什么,面积是什么,学生掌握计算公式的来源及推导过程时,便是对图形的基本认识。以长方形的图形、周长、面积的计算可以延伸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的计算,为今后学习其他图形的计算奠定扎实基础。因此研读教材的目的是掌握学习方法,让数学问题在课堂中轻松解决。
(2)深入分析知识前后的关联性和发展脉络
数学教材前后具有关联性,教师在研读和教学活动开展时,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后,趁热打铁,温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迅速延伸出新知识,课前让学生回顾旧知识的所学内容,然后思考如何利用旧知识来解决新知识的问题。例如,学习“小数点的移位”,在此学习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做好数学内容的引导作用,小学阶段数学首先是整数,而分数、小数的学习在后面,首先可以引入孙悟空的金箍棒假设0.009米,老师可借助整数的学习调整教材“9毫米、9厘米和9米”根据数学单位的换算,统一数字单位为米,则得知0.009米,0.09米和9米,那么根据整数和小数的结合推导,保证前面的知识点和后面的知识点相互关联,这也是编者设计教材的目的,灵活的联系各个知识点,轻松转换使得数学变得简单、易学,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视角注重数学思维体现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才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要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吸引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力。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老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转换学习角度,从学生的思维出发,探讨和认识小学数学。
(1)借助生活经验深度教材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思维性较强的学科,要想搞懂数学,必须紧密贴合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实例寻找数学的快乐。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中涉及的题材大多源于生活,由于小学生的视野范围小,认知水平有限,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充满好奇和新颖,老师在阅读教材时,应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联系生活内容来解读数学。
例如,学习“十以内的加减法”时,老师可将课堂比作超市,创建情景教学课堂,学生通过物品买与卖的形式。假如你有10元去帮妈妈买菜,买白菜3元,辣椒1元,还剩多少?此现象大家可能都会经历,因此会很感兴趣,通过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探讨中,探讨数学的计算。
(2) 基于学生的发展特点研读教材
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弱,如果从学习开始老师没有做好引导和培养工作,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异。老师在备课时应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框架,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调动学生将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解决生活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弯路。例如,“年月日”的学习,老师可以通过中国节假日的学习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播放不同节日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具体节日和时间,询问学生一年几个月,哪几个月是30天?等通过生活规律来指导学生唱大小月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3.通过教师视角强化数学知识引导
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是连接教材和学生的桥梁,为了让学生把目光集中在教材中,老师是重要的引路人。
(1)新旧知识有机结合
小学生面对学习的特点是学得快忘得快,所以老师在研读教材时应充分将新知识和旧知识结合,一方面是为了通过旧知识来解决新知识的问题,帮助学生快速解决数学难题,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温习巩固旧知识以免学生忘记。学生面对数学教材很难下手,不知道教材的重点以及相关知识的联系,老师需做好引导工作,合理的应用旧知识克服学生心理对数学的恐惧。例如,“分数的乘除法”,一般教材设计是先学加减法,再学乘除法,之前学习加减法时,计算过程要通分,但是此计算过程较复杂,计算工作量大,导致学生从内心抗拒、抵触数学计算。但是老师可以将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关联、区别分别讲述,并示范计算过程,给予学生计算技巧来消除内心的恐惧心理。
(2)融入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数学教材,数学思想没有具体的固定形式,而是存在于不同教学内容中,老师可以在解题过程中合理应用,融入数学思想。
例如,“应用题”,应用题的解决首先需要学生去认真阅读大量文字,从文字中搜索关键词,然后理清数学关系才能解决方程,很多数学应用题可以将文字转化为图片,学生会一目了然的理清数量关系,降低数学难度。
总之,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们明白小学数学的顺利开展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因为小学数学是开启算数的启蒙阶段,此阶段主要学习认识数字和计算,由于此阶段学生的智力发育不成熟,对数字敏感度差,要想让学生掌握和了解数学,必须要依靠课本教材,教师运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教材作为老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沟通的桥梁,老师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决定课堂上的教学深度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提高年轻教师对教材的研读能力,对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以及提升数学课堂氛围有积极的效果和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欣飞.小学数学教材研读方法与策略的研究—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J].好家长,2016(34):9
[2]施一虹.小学数学教师解读教材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1):161
[3]姚静华.如何提高小学年轻教师的数学教材解读能力[J].华夏教师,2019.127(07):96-97
[4]邹权伟,康世刚.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05):72-76
[5]吴进.认真研读数学教材,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指导[J].考试周刊,2016(58):16-16
[6]蓝青.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研读教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的实践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8(0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