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单元文本 落实习作要素
2020-05-25郭旭
郭旭
摘 要:教科书是教学活动依托的物质载体,也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引领,关于教科书的改革与创新从未间断。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教科书研究的最新成果,它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重视对语文知识体系的重现和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习作要素是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训练的主要要素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该要素的落实是对单元整体化教学理念的贯彻,也是发展小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需要。
关键词:习作教学;小学语文;依托文本
阅读与习作是互为支撑的双生姊妹,单元例文教学阵地就是重要的习作要素落实阵地。所以,作为担任一线语文教学工作的我们务必要在教学单元文本之时,选择适宜的方式建立单元文本教学与单元习作要素落实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例文阅读中掌握习作技巧,在例文回忆中找到习作灵感,在例文研究中获取布局技巧,在例文赏析中训练表达能力。那么这些教学目标到底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呢?下面我将结合具体教学实际一一论述。
一、落实一课一得,能力逐步提升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着2-3篇讲读课文,这些课文与单元习作训练任务同属一个主题,是绝佳的人文素养浸润素材,也是绝佳的语文要素落实素材。虽然,每篇文本从主题上来看是相同的,但是从其单元要素落实侧重点却各有不同,编者之所以将其编订到某一位置是为了刻意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所以,要想在例文赏析教学中落实习作要素,我们就需要细致的揣摩编者的意图,统筹规划单元文本教学,根据文本特点,从习作的角度上确定习作要素落实目标,落实“一课一得”教学目标,让学生们的习作能力能够在不断的累积中提升。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训练内容是“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而本单元所选的例文也都是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写人文章。
第13课是一组写人短文,这些短文都选自经典的作品,各有各的写作特点。《摔跤》一文选自《小兵张嘎》,该文本中作者主要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在教学该部分文本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们分析文本中主要人物的心理、动作和语言,来学习如何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更符合人物的身份;《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作者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凸出人物特点,如大段的外貌描写,在教学该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凸出人物特点;《两茎灯草》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该文凸出用典例来刻画人物形象,在教学该篇文本时,我们可以着重引导学生们学习文本中典例筛选办法和典例描写方法,提升学生作文中典例的描写作用。
第14课《刷子李》则是选自冯骥才先生的《世俗奇人》,本文以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为我们展示了技艺高超的粉刷匠形象。在教学该文本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详细描写刷子李刷墙场景的部分和描写曹小三情感变化的部分来解读刷子李这一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这样一来,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学到不同的人物特点凸出技巧,并将这些技巧应用到单元习作训练中去,在学以致用中,提升习作能力。
二、回忆单元文本,寻找习作灵感
“选材”是决定学生习作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选择恰当、合理的材料往往可以达到让文章焕然一新的效果。但是,小学生毕竟尚处于认知发展初期,在生活、经验、知识等因素的限制下,他们在作文选材上往往是平淡乃至狭隘的。故在习作过程中,选材不当也是影响小学生作为分值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充分利用选材自然独到、新颖的教材文本,帮助学生获取灵感。
例如:在引导学生们以“我的心爱之物”为主题进行写作之时,我先引导学生们回忆了本单元中的文本,并思考如下问题:
本单元中作者们的心爱之物都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将这些物品作为心爱之物呢?
随后,学生们回忆了《白鹭》《花生》《珍珠鸟》《桂花雨》等文的文本内容,并根据文本内容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究,最终在对上述问题的探究之中就“心爱之物”应该如何达成了共识,创造出了很多非常出色的文本。如,有孩子写的妈妈缝制的娃娃,通过写娃娃来表现妈妈对自己的爱;有的写家里的小狗,通过写具体的案例来展现小狗的忠诚与可爱;有的写一块橡皮,以橡皮展现深厚的同学友谊等等。
在该写作引导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们回忆文本,对课文中的“选材”进行归因,再引导学生们联系个人生活进行选材,既拓展了学生们的作文选材思路,激发了学生们的选材灵感,也提升了学生选材的典型性,提高了学生作文的审美价值。
三、研究例文结构,获取布局技巧
要想让小学生写出条理清晰、内容深刻的文本我们便不能不教会学生谋篇布局。学生在提前谋划后,创造出来的文章,条理性、清晰度远胜于其在无规划的情况下创作的文本。而课文例文是谋篇布局的典范,要想提升小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我们就不妨以课文为例子,让学生们在例文分析中掌握谋篇布局技巧。
例如:在“那一刻,我长大了”主题作文指导过程中,我带领学生们分析了课文《梅花魂》的写作结构,着重学习了该文本中借物抒情、“余波未了”的文本布局技巧。首先,我带领学生们赏析了文本的结构,找到了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然后,带领学生们分析文本中是如何排列我和外祖父之间的几件事情的,作者想通过这几件事表现什么,这几件事的排列对文本主题的呈现有何影响,并单独引领学生们分析了文本结尾处“血色梅花帕子”和“外祖父突然苍老许多”等细节性描写,带领学生们感受大潮后的余波,感受文本残留的余味,并让他们试着将这种谋篇技巧应用到习作中去。
经此指点,学生们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如,一个学生从黄昏写作业的场景入手,回忆母亲发现他抄作业后的反应,以及内心的触动并塑造结尾如下——
事情过去了这么久,可我还是没办法忘記,妈妈在看到我抄作业时,那满是失望的脸,那高高扬起而又无力落下的手、那含在眼里却久久没有落下的泪珠。那一刻,我长大了,我明白了,我在无情的消耗着一个母亲什么样的期盼,明白了我不该成为一个自私的人。
在该作文教学中,我以例文结构分析为教学入手点,引导学生们进行谋篇布局技巧学习,最终在例文的影响下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都说,作文难教,可大家却不知道教作文最好的素材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与其“上穷碧落下黄泉”苦苦追求所谓的写作“仙方”,不如回望“灯火阑珊处”的那一抹倩影,那是课文例文的影子,也是我们苦寻千百度的写作指导妙法。
参考文献
[1] 何捷.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教学总览[J].语文教学通讯,2020(06):72-75.
[2] 金艺兰.整合单元训练点依托文本扎实练笔[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