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细节 提实效
2020-05-25陈增伟
陈增伟
数学课堂精彩细节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涵智慧;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新的教育理念。综观名师的课堂,教学的大智慧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积淀而成的。细节看似“随心所欲”,得来全不费功夫,其实却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巧妙引领和灵性处理的综合效果。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十分注重课堂的实效性。
一、精心预设,在建构中注重课堂的实效
数学课堂上的精彩,源于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就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教师只有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充分预设,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胸有成竹,才能成就实效精彩的课堂。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我在课前通过精心预设的三个极富生活趣味的“抽数”比赛场景,巧妙地把“比较”方法融合在这三个场次的比赛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第一场比赛是请两位学生分别从装有0—9这十个数字卡片的纸箱中抽出4个数字和3个数字,并将抽到的数字组成一个四位数和一个三位数,从而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这个环节的游戏中,学生深刻地领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逐步领会到数位多的数字就大,数位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第二场的比赛是请两位同学分别从装有0—9这十个数字的纸箱中分批次抽出4个数字,并依次将抽到的数放在千位、百位、十位、个位,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在本场的游戏中,两组学生抽出的第一个数字相同,一时还无法定出胜负,当抽出第二个数字时,胜负才定。在本场次紧张而又有趣味性的比赛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一个数的大小“高位”起了决定性作用,以及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相同比十位这一比较的顺序。第三场的比赛是请两位同学分别从装有0—9这十个数字的纸箱中抽出4个数字,并依次将抽到的数字根据同组同学的判断决定放在哪个数位。本场比赛是对学生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掌握程度的大检阅,学生思维的火花被充分点燃,课堂上学生兴致盎然,学得生动、主动。在我课前精心预设的三个层层推进的游戏中,学生对“比较大小”与“数位”及每一位“数字”的关系有了深刻且全面的认识,主动建构起“比较”这一数学思维方法,让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二、适时引导,在思辨中突出课堂的实效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接受,是继承;“思”是创新,是发展,有思才能提高。當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分歧时,老师巧妙地采用让学生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正确引导了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有效地落实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在新知探究后,我提出问题:请大家判断“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正反两个阵营,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经过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正方形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应答:“是。”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正方形,问:“这份是不是这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反方:“是,是啊。”正方当然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此时,反方同学虽然口称“是,是。”但心里却很不服气,该是他们反驳的时候了。只见反方代表顺手从正方形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正方连忙回答:“是。”反方接着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用挑战的口吻问到:“这是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的底气已经不那么足了,小声说了声:“不是。”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以思辨去播种,用头脑去碰撞头脑,让学生去探究、去判断、去发现、去表达,从而打破了思想的禁区,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敏锐起来,萌发出智慧之花。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的人格、价值观,而且突出了课堂的实效性。
三、有效捕捉,在比较中提高课堂的实效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面对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我们教师要会善于捕捉并巧妙运用教学活动之中出现的“意外”,使课堂生成令人意外的精彩。如教学《因数和倍数》时,在学生写24约数的练习中,我有意选择了两份不同的作业进行讲评:
24的约数:1、2、4、6、12、24。
24的约数:1、24,2、12,3、8,4、6。
首先由两个学生分别介绍自己寻找约数的方法。第一个学生说采用“逐一法”,第二个学生说采用“配对法,两个两个找”。我不动声色,让其他同学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很多学生自然认为“配对法”好寻找,不易丢失答案。此时我不满足于这样的“异口同声”的答案,立即反问:“难道第一种方法就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吗?”这一问,化解了第一个学生的窘境。学生们开始认真思考,小声讨论,突然顿悟。紧接着我追问采用“逐一法”的学生,“如果继续让你找因数,你打算采用哪一种方法?”在这个教学细节中,我有效地捕捉住两份不同的作业,将“比较”方法演绎得淋漓尽致。第一层次的比较,学生学会了在不同方法之间获得“最优化”的思想;第二个层次的比较,学生学会了“辩证分析”的思想,看问题不能简单化;第三个层次的比较,学生获得了“欣赏借鉴”的思想,只有放大别人的优点,才能共享智慧之果。三次“比较”,不仅仅是一种数学方法的传授,更是一种思想价值的感悟。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教师如果都能用灵动的心去感应,用智慧的眼睛去捕捉,用“蹲下身,走进去”的育人情怀引领学生触摸数学的精彩,贵在细微处着笔。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向每个细节要质量,那么数学课堂将更精致,更和谐,更具魅力,也更有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