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扶贫,彭水的关键行动
2020-05-25冉雪圆
冉雪圆
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是贯穿彭水年度发展脉络的两大关键词。
这两大关键词的背后,是彭水干部群众抢时间、争空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创新实践,是彭水人抢抓经济发展“小阳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与担当。
| 疫情磨砺党员干部初心 |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的节奏。但彭水的疫情防控始终忙而不乱。
彭水与黔江、武隆、酉阳、石柱、丰都接壤,与湖北、贵州两省交界,疫情防控任务十分艰巨。彭水把疫情防控作为守初心、担使命的具体体现,作为治理能力和领导水平的直接检验,全县党员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构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县里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的指挥长负责制和工作调度机制,持续开展疫情走势分析研判,不断完善工作预案,强化防控举措。县领导包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干部包村(社区),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有自己的疫情防控“责任田”。890个基层党组织闻令而动,以实战实绩展现攻坚克难的使命与担当,631名退役军人踊跃加入抗击疫情志愿者队伍,他们走村到户,坚守在抗疫前线。
人财物星夜集结,党员干部靠前指挥。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村(居)民小组长、社区网格员会同公安、城管、交通,逐村(社区)、逐组、逐户走访排查,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来彭返彭人员全部纳入台账进行分类管控。交通执法、公安干警、医护人员、基层工作者集结行动,在高速公路出入口、省界和服务区、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全天候对来往车辆和驾乘人员进行排查登记,不漏放一车一人。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举。1月25日起,彭水全面暂停各类群体文旅活动和婚庆、祝寿、拜年等宴请活动,全面禁止活禽交易和宰杀;1月28日零时起,彭水所有省际、县际、县境内班线客运、出租车一律暂停营运;2月1日起,彭水全面关停除药店、超市等群众生活必需行业和疫情防控必需行业以外的所有商场店铺……
疫情面前,没有人置身事外。从领导干部到基层党员、从医护人员到公安干警、从志愿者到普通群众,全力奋战在抗疫前线。疫情在哪里,党员干部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以初心和使命书写这场战“疫”大考的彭水答卷。
最全面的排查篩查、最严格的监测监管、最科学的社会管理、最有效的医疗救治、最有力的物资保障,最大限度地阻断了疫情传播途径,实现了这场疫情阻击战的完胜。2月19日,彭水被确定为首批低风险区县后,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恢复,开始追赶被疫情落下的发展脚步。
这场疫情阻击战,是检验党员干部初心与使命的考场。彭水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应考,不算小账、不讲条件,用行动淬炼党性忠诚,用奉献彰显使命担当。
| 脱贫攻坚再擂战鼓 |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任务不轻、责任重大。为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到彭水大地上,彭水“战疫”和“战贫”两手抓、两手硬,以决战决胜的姿态攻坚拔寨。
脱贫总攻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彭水实施因人因户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电商扶贫、文旅扶贫、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健康精准扶贫和“志智双扶”等十大专项行动,将脱贫攻坚之力集中在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切实提升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在决战的关键时刻,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是高质量脱贫摘帽的制胜宝典。未脱贫户、未脱贫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的行政村,都是贫困治理中的“硬骨头”。面对这样的现实,彭水在原有帮扶的基础上,县领导下沉到村(社区)直接包村包户,对症“下药”、靶向“治疗”。领导干部沉下去、迅速将“扶贫战力”提上来。扶贫干部走进“两不愁三保障”薄弱环节村,走访未脱贫户、最边远户、低保户、五保户等,挨家询问,逐户梳理。为增强扶贫攻坚的组织引领能力,县里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后进村党组织,锻造过硬的脱贫攻坚干部队伍,通过组织振兴撬动贫困乡村的全面振兴。
“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摘帽的关键指标。彭水针对“两不愁三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动态清零机制,制定出相对应的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解决方案,然后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和饮水安全等关键行动,将清单里的问题逐项清零。
当下,正值春耕关键时节。彭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支持和服务种子种苗、饲料、肥料、农产品加工配送等生产经营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将种子种苗、肥料、农药、农膜、饲料、包装等纳入应急物资保障范围,鼓励农资销售网点改变营销模式,采取“分散销售、集中运送”方式,开展农资下乡配送活动。
稳定就业是确保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的根本保障。岗位开发、创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援助等行动,让很多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就业。彭水利用重庆返乡人员实名制就业登记二维码,对就业意愿进行摸排统计,“点对点”“一站式”引导农民工有序返岗。县里将线下“春风行动”招聘活动转为线上招聘,实现“就业服务不打烊、网络招聘不停歇”的全天候线上服务,鼓励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县里不断开发生态管护、环境整治等“扶贫特岗”,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确保群众持续增收有保障,不因疫情返贫致贫。
为加强职业技能线上培训,彭水不断深化丰富“互联网+”职业培训网上课程,统筹创业导师资源。通过微信、电话、短信等方式,为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提供开业指导、融资服务、政策落实等线上创业指导服务,鼓励和支持贫困人员申请享受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实现就地创业。
在使命的呼唤下,在嘹亮的冲锋号中,扶贫干部成了最勇猛的士兵,最不计得失的冲锋者。他们用真情与汗水,将“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美好愿景,转换成了困难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产业引领扶贫赋能 |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扶贫产业从生态农业到农村电商,从特色种养到乡村旅游,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準,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彭水通过主导产业到村、产业精准到户、利益联结到人,让贫困户在参与产业重构中实现就业,分享产业红利,走出了一条“输血”到“造血”转变的变革之路。
翻开彭水脱贫攻坚的产业版图,红薯、烤烟、中药材和各种经济林的规模种植,不仅将阿依河两岸变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绿水青山,也将彭水山乡变成了具有生态和经济双重意义的金山银山。
红薯是彭水的传统产业,如今,这个传统产业已生新芽、发新枝。“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大大拉长了产业链条。彭水利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新田镇万亩红薯基地,除了加工红薯粉,还生产方便红薯粉丝、土豆面条等产品,将普通的红薯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金疙瘩”。
长沟村距彭水新城13公里,平均海拔900~1200米。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以种烤烟为生。但最近几年,许多村民放下烤烟这个老本行,纷纷外出务工,导致大量土地撂荒。对此,驻村脱贫工作队深入老百姓家中,拉一次家常、讲一堂政策、做一回卫生、办一件实事、谋一条出路,与村民一道寻找脱贫之策。村里引进重庆引造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公司出资70%,农户土地入股10%,村集体经济入股20%,建成320亩洋姜示范基地。入股村民在享受200元/亩保底收益的基础上再获得利润分红。有了这片洋姜示范基地,当地村民成了令人艳羡的“上班族”。据统计,长沟村洋姜示范基地惠及农户86户,其中建卡贫困户16户。截至目前,仅在基地的务工收入,村民户均增收1000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产业。来自彭水的大数据显示:2019年,彭水种植烤烟6.87万亩,带动贫困户444户户均增收10万元。彭水种植3.2万亩草本中药材、29.5万亩经济林和蓬勃发展的畜牧业,带动2万多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全县每个村均有1—2个稳定增收产业,红薯全产业链年收入达5.6亿元,烤烟产业年收入达5亿元,畜牧业年收入达17亿元。
为促进企业复工达产,激活彭水扶贫产业的“造血”功能。彭水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工作小组,一周一调度、一周一报告、一周一督查。各乡镇(街道)成立企业复工复产专项工作组,“一对一”服务企业,确保企业疫情防控蹄疾步稳、复工复产稳妥有序。
企业复工,保障是关键。彭水开通项目审批、物资采购、防疫物资进出口、应急物资运输等绿色通道,致力解决企业交通、物流、生产经营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做好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保障,及时兑现对复工复产企业的资金扶持、物资保供、物流保障等政策措施,确保企业有序有效生产,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彭水企业的全力以“复”,将企业变成了对接扶贫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阵地。
大力度的脱贫攻坚行动,不仅“扶活”了高质量脱贫摘帽的金山银山,也“扶出”了彭水干部群众攻克时艰、向阳而生的精神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