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水县贫困村整体脱贫的实践探索

2017-03-10彭记文

智富时代 2017年1期
关键词:彭水扶贫贫困村

彭记文

【摘 要】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而在扶贫的过程中,实现贫困村的整体脱贫是扶贫工作的关键点之一。课题组通过依托党校各期主体班的“实岗锻炼”,以问卷调查及实际调研等的方式对彭水县贫困村整体脱贫提出了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自主参与扶贫及贫困户组织建立等的对策建议。希望对我县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彭水;贫困村;扶贫

贫困村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针对整个重庆市来说,有研究把我市贫困村分为三大类,:一类贫困村指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低,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程度重,人口规模较大,主要集中在国家级贫困县;二类贫困村是指农民人均收入较低,贫困程度严重,主要分布在国家和市重点县;三类贫困村是指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一些,主要分布在非重点县。i彭水县有贫困人口27640户99123人,接近全县人口的七分之一,且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因此这里指的贫困村指的就属于第一类。

一、实现彭水贫困村整体脱贫的困境

導致贫困村的出现是基于多方面原因的,包括历史、客观环境、自然资源以及区位因素等。彭水县贫困村的出现都与上面这些因素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一)客观环境影响突出。从全县范围来看彭水处于重庆渝东南片区,渝东南片区大部处于武陵山区,山地特征明显。其地貌分布主要是河谷区占13.39%,低山区占52.88%,中山区占34.03%,这就导致在农耕资源、交通条件等方面较为落后。“养儿不用教,酉秀彭黔走一遭”,这句传统的俗语就说明,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彭水历来就处于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虽然境内存在部分的自然资源,但同时也受山地地形的影响,开发难度也比较大,同时如无科学合理的开发措施,极易导致生态的破坏,这也就限制了以开发自然资源带动经济发展的可能。

同时彭水区域内贫困人口,贫困村分布比较广和散,这就对脱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交通建设以及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上需要有更大的投入。课题组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即使不计算贫困村离乡镇、县城中心的距离不算。一些村小组离村委所在地的距离开车就要超过半个小时。这些因素表明客观环境因素对贫困村实现脱贫带来很大的挑战。

(二)文化及社会因素困境。彭水是以苗族土家族为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区域内分布了包括汉族在内的12个民族。受客观及历史因素的影响,区域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严重影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实际上纵观全国各个地区贫困区域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困境,贫困地区教育相对较为落后,而教育的落后又反过来进一步拉大了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些贫困群体为了摆脱贫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持续的教育支出又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负担。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虽然我们大力建设了“村小”,但是这些“村小”面临着一个生源来源问题。调查中发现,受一些观念的影响。很多家庭甚至包括较为贫困的家庭,都愿意将小孩送至乡镇,甚至县城读小学。而在这个过程中,又伴生出了陪读这一现象,家里有老人的相对较好一点,如果只有夫妻双方,必然导致一方以专业陪读加重其经济负担。

在社会因素上,贫困村人口相对比较保守,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只习惯于被动的接受扶贫。缺乏主动积极的脱贫思维。课题组有一位专职扶贫工作的成员。她就曾抱怨在扶贫工作中,去某户进行走访摸底,一个月内去了几次那户人家,受访对象依然对其不认识。可见贫困户在思想上的被动消极性。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虽然贫困村有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以减轻经济压力。但是这又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家庭问题以及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的问题,这反过来让社会问题伴随扶贫问题出现。

(三)产业支撑困境。在调研中一位乡镇干部感叹到:年年说扶贫,但实际上离开产业支撑的扶贫是很难够保证长久的。我们既要认真做好扶贫工作也需要时刻关注“返贫”现象的发生。这就要求在贫困村脱贫中要有农业产业或者其他产业的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村集体经济的活跃。从彭水来看,这几年一直大力建设烤烟种植产业以及红薯种植等产业。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受地理条件等的因素的影响。一些贫困村很难组织起来发展集群式的生态农业产业或者乡村旅游产业,这种困境对我县的贫困村扶贫带来很大的挑战。

二、贫困村扶贫需求调查

为给贫困村整体脱贫提供有效的建议。课题组依托县委党校三期主体班的“实岗锻炼”对我县万足镇、汉葭街道等四个街道乡镇做了实际调研及问卷访谈。对贫困村扶贫对象的扶贫需求做了较为详细的调查,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基本性需求”仍占很大比重。这里所说的基本型需求是指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刚性需求占有很大比重。问卷设计中提到“您希望政府在扶贫过程中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多项选择中。占86%的人希望提供带来提升家庭经济发展水平的帮扶,同时教育、医疗、交通等基本性需求也占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因此,这里所说的基本性需求指的是对贫困村客观条件改善及生活基本所需扶贫要求。大部分受访对象对“人”的基本发展上面提出了要保障其教育、医疗、“吃穿住”的基本要素的改善。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很多贫困户以及贫困村的出现很大部分的因素就是由于教育致贫、医疗致贫。甚至于多种因素的叠加。

(二)创造发展条件需求。贫困村脱贫的关键是创造贫困村发展的条件,除了基本的交通条件保障外,主要还包括:一是提供转移劳动力发展条件。对有能力进行外出务工的贫困家庭,增加其外出务工的可能。这里要注意的是由于贫困家庭的特殊情况,在转移外出务工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劳动力留在县域内,所以这就要求县、乡镇一级要有吸纳劳动力的产业条件。二是社会组织的保障需求。在调查过程中,部分受访对象反映,针对农村存在留守人员问题,希望能够实现互助组织帮扶措施,即通过建立一些农村社会组织帮助自我解决一些家庭劳动力不足以及合作发展的问题。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互助性质的合作方式在当下农村基层很有必要,我们在前面分析中也提到过,因医、因教等原因致贫较为普遍,而这些又从侧面反应了这些家庭在劳动力以及自身发展上是存在困境的,这就需要社会组织的保障。三是自我发展的需求。在问卷调查中,我们提出“在个人的发展上,您希望政府提供哪些帮助?”受访对象在选择上主要集中在个人技能培训、种养殖技术指导等与个人能力相关的方面,可见新时期农民对个人发展期许还是很高的。这就需要我们依托村民活动中心尽快提升对贫困村农民能力及素质相关方面的培训及指导。

(三)外部环境需求。这里的外部环境包含客观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环境,客观环境主要集中在对交通条件改善的要求以及住这一方面,走访中发现受彭水整个大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多贫困村及贫困户大多集中在山地。且有些地方有石漠化等的生态问题的出现。所以在用水,耕作等的方面存在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在扶贫过程中要切实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问题,努力完善当地生态保护问题,实现用水安全及村民环境卫生问题的改善等。在社会环境需求上,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搬迁脱贫、教育扶贫、医疗救助、低保救助等的扶贫保障方式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刺激贫困户、贫困村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造血和输血”双向脱贫模式。

三、贫困村整体脱贫的实现路径

要实现贫困村整体脫贫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仅涉及到物质方面也涵盖了文化精神方面的扶贫。通过实际的调研及结合彭水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对实现彭水贫困村整体脱贫的路劲主要从政府和贫困村两个方面来考量。

(一)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关键。实际上作为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彭水一直致力于扶贫工作,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在针对贫困村扶贫过程中应该来说是提供了很多政策保障及输过“很多血”,像板栗、肉牛、鸡等种苗的下乡。但到现在依然存在接近十万人口两万多户的贫困人口。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没有产业的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在扶贫过程中,重点推动产业发展培育县内的农业龙头企业。只有农业龙头企业的出现,才能保证贫困人口脱贫的积极性和给他们吃“定心丸”。龙头企业的出现也可以带来集群优势,有效的实现生产、销售、服务的一体化。从而保证脱贫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

另外结合彭水的实际,虽然我们在烤烟、红薯种植等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在生态保护区这个功能分区的背景下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企业。但是建立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时可以考虑先实现区域内的联动机制。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和联动互补。

(二)实现贫困村的“自主参与式”的脱贫模式。扶贫工作一般都是以政府为主导,容易出现贫困户的消极参与的行为。前面我们在分析原因时有举过此例。传统上我们在农村扶贫过程中习惯于以输血为主导,通常采用送种养殖种苗为主导。这就易出现农户把自己的种养殖视为政府的产业,产生“不要白不要”的消极心态。而他们在技术和意识上面没有做好准备,在扶贫过程中容易出现被动参与的情况。所以在扶贫过程中要保证做到“扶贫先扶志”。

一是教育培训先行。扶贫不是简单的让贫困户进行种养殖,它需要贫困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技能的保证。彭水有效落实了八有工作的推进,其中就有村民活动中心的建设。所以可依托村民活动中心,在扶贫过程中做到先宣传,再培训后投入的模式。让贫困户在思想意识上和能力上都能保证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二是以“精英”带动贫困户的自主参与模式。贫困户的出现是受多方面原因的,他们往往对土地的依赖度比较大,同时接受抵抗风险的能力也比较低。所以容易出现固守成规、遵循守旧的思维方式。在政府助推其脱贫过程中,一旦有非免费项目或者在他们看来投入风险较大时就会畏缩不前。这就要求在扶贫过程中先培养一些能力较强的农户,让他们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挖掘这些“精英”成为整个贫困村模范典型。

(三)探讨新型组织化技术强化贫困户互助合作能力。国内在扶贫工作中出现了很多较为创新的农村组织化模式,如专家大院、农民超市等。实际上我们在前面的分析当中也提到过,当下要实现贫困村的整体脱贫需要适合贫困村的组织模式的出现。这种组织模式不仅仅是技术,也需要贫困户之间互助型的组织模式。

首先要完善技术指导型的组织模式。所谓技术指导型的组织模式就是在扶贫过程中有技术组织结构的保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的指导是扶贫可持续的保障和关键因素。我们可以借鉴国内比较先进的一些做法再结合彭水的实际完善技术指导的机构。如与大专院校合作实现“专家大院”的构建,在农产品的销售上与企业或者相关电商合作实现销售技术的指导与保障的组织。

其次要落实贫困户互助的组织模式。当下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以建立农村合作社为主的农民组织模式,彭水在这一方面也有探索和实践。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扶贫工作它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我们不仅要在经济上进行扶贫,在精神上也要有扶贫的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就需要贫困户自助组织来实现。在针对很多贫困户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劳动力合作组织提供劳动力的互补。同时针对留守人员的问题,可考量把各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组织起来保障其安全和丰富其生活。通过这种自组织的形式提升他们精神扶贫。

注释:

i 徐鲲,鲁钊阳;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01

猜你喜欢

彭水扶贫贫困村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彭水实践
《绿色中国大讲堂》彭水开讲
苗乡放歌须纵酒 彭水青山恰故乡
苗乡彭水邀约世界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证监会“扶贫”